鞏清志+靳順東
陶行知在《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一文中談到,教學方法要采用自動的方法。葉圣陶也認為教任何課,最終為了不需要教。這就是說,任何教學的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筆者認為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必然經歷“導、學、教、練、評”五部曲。
一、導——學生與“學習卡”對話
學生自主性學習策略表現在兩個方面,即課前學習策略和課堂學習策略,而呈現這一策略的有效載體就是“學習卡”。學生依據“學習卡”的要求先自主學習,然后帶著自學的成果到課堂上交流、修正、提升。“學習卡”根據不同的學科和學段會有不同的形式,其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各項目的具體要求如下。
預期學習成果:引領學生了解學習每一個專題所達到的要求及目標。專題探究學習:將學習內容劃分為若干專題,一般來說語文分為字詞積累專題、誦讀專題、文本理解專題、寫作專題等;數學分為情境圖專題(提出問題專題)、例題專題(分析、解決問題)、知識運用專題(做練習題)等。其他學科可以根據所學內容劃分若干模塊,每個模塊為一個專題。圍繞專題內容設計系列引導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掌握學習方法和知識技能。其中問題設計是關鍵,問題解決是橋梁,成果產生是核心。求助對象:對于實在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前做好打算,明確向誰求教。自我評價:隨時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對每一個專題的學習情況隨時做好記錄,尤其不懂、不會的地方如實記錄,為學習做好準備。
二、學——學生與文本對話
此環節分為課前自主學習和課內交流學習,特別強調主動學習,即主動研讀教材和尋求幫助。首先是學生獨立研讀課本;其次是獨立完成學習卡,對學習卡中的問題仔細推敲,如果不明白或不會,再回到文本中尋求解決辦法,達到二次學習文本的目的;最后是經過反復學習仍然不能解決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和同學、老師交流,引發深層次的思維碰撞。
三、教——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對話
教不是指教師站在講臺上灌輸知識,而是同伴之間、師生之間的一種交互學習,更多地強調方法的指導和思路的引領。學生通過獨立完成學習卡中的問題,形成初步的學習認知。課堂上教師先組織組長檢查組員“學習卡”的完成情況,不會的同學主動向會的同學尋求幫助,直到組內達成一致意見,達到個人第二層次的認知水平。組織小組之間匯報交流,其他小組補充糾正,達到個人第三層次的認知水平。對于學生仍不能解決或理解不夠深入的問題,再由教師集體引導講解,讓每一位學生都解決問題,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四、練——學生與實踐對話
練是形成技能最有效的途徑,特別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練分為嘗試性訓練和鞏固、拓展性訓練。當學生自己學完教材后,獨立嘗試做一做課后習題,屬于嘗試性練習。嘗試性練習帶有較強的反饋性,如果練習題不會做,說明文本知識沒有學好,需要及時回到文本中再學習。鞏固、拓展性練習發生在課堂上和課后,當學生完全掌握本節課知識后,通過有針對性的練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拓寬知識運用視野。
五、評——學生與反思對話
學習卡中的自我評價就是引領學生要善于反思自己有沒有不會的問題,采取什么措施解決。師生交流時要對自己參與交流的狀態、行為、思維方式等方面經常反思。只有養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習慣,才能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成長為一個真正會學習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