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云霞,張秀芬,李丹琳△,王艷波
1甘肅中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2解放軍臨潼療養院
災后護理中護士應對方式與交流恐懼研究*
安云霞1,張秀芬2,李丹琳1△,王艷波1
1甘肅中醫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2解放軍臨潼療養院
目的:探討災后護理中護士應對方式與交流恐懼狀況及其相關性,并提出對策,為提高該群體心理健康水平、構建災難心理護理體系提供參考。方法:抽取甘肅省9所醫院中承擔災后護理任務的護士132名,采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交流恐懼自陳量表進行調查。結果:交流恐懼低度者占2.3%,中度者占64.4%,高度者占33.3%;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得分均高于健康人群常模,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與高度交流恐懼分別呈負相關和正相關,積極應對與中度交流恐懼無相關性,消極應對與中度交流恐懼呈正相關。結論:承擔災后護理任務的護士交流恐懼程度與消極應對方式關系密切,在特殊環境下,加強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監測,建立主動、系統、科學的應對體系,是亟待探討的問題。
災后護理;護士;應對方式;交流恐懼
護理職業特點決定了從業者必須面對眾多壓力及挑戰,尤其在突發性災難事件后的傷員救治階段。甘肅省重大自然災害及交通事故等群體事件的頻發,考驗著災后護理中護士(以下簡稱災后護士)的心理素質,主要體現在心理應對、溝通能力與交流技巧等方面。由于災后傷員的救治多在急診重癥監護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實施,EICU對護士的溝通方式、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傷員無論在急救階段還是治療、康復階段,在重癥監護病房還是在一般病房,都比其他患者更具特殊性,尤以心理問題為甚,因此護士良好的應對方式和交流溝通能力是實施有效心理護理的前提。
1.1 對象 抽取甘肅省8所三級甲等醫院和1所二級甲等醫院參與災后傷員護理的護士共132名。其中男性4名,女性141名;年齡20~43歲,平均(27.6±4.7)歲。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 特質應對方式量表。此量表由積極應對方式(PC)和消極應對方式(NC)2個維度組成,包括20個條目[2];將特質應對方式得分與健康人群常模[3]比較。交流恐懼自陳量表(PRCA-24)總分24~52為低度恐懼,53~78為中度恐懼,79~120為高度恐懼。在4個分量表的區分效度得到進一步研究之前,建議采用總分評定[4]。
1.2.2 調查方法及質量控制 調查方法:采用自評方式,在30分鐘內完成,發放問卷145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32份,有效回收率為91%。質量控制:調查員為經過培訓的心理學專職人員。編碼員從調查員中選出,嚴格規定每份調查問卷所需要的時間及每天的工作量。
1.2.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交流恐懼與應對方式采用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災后護士的應對方式 積極應對、消極應對均高于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災后護士特質應對與常模比較(s)分

表1 災后護士特質應對與常模比較(s)分
注:與常模比較,△表示P<0.05,*表示P<0.01。
組別 例數 PC N C本組常模132 1305 33.27±5.26△21.25±7.41 32.61±4.57*30.26±8.74
2.2 災后護士的交流恐懼程度 交流恐懼低度者占2.3%,中度者占64.4%,高度者占33.3%,見圖1。
2.3 災后護士應對方式與交流恐懼的相關性分析 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與高度交流恐懼分別呈負相關和正相關,積極應對與中度交流恐懼無相關性,消極應對與中度交流恐懼呈正相關,見表2。

表2 災后護士交流恐懼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應對方式是在個體面對應激情境時為減輕事件對自身的影響而做出的認知性和行為性努力,其直接影響著人們的適應活動[5]。交流恐懼是一種對與真實或想象的他人交流時產生的個人恐懼或焦慮[6],嚴重影響護患溝通的效果。護理人員的個人素質及自身所具備的災害應對能力對控制災害蔓延及有效救援至關重要。
本研究顯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得分均高于健康常模,這個差異特點與近年來其他相關研究結果一致[3]。災難傷員救治中護士的積極與消極應對均較高,一方面與護士職業的責任感促使他們必須積極面對一切、以傷員利益為重有關;另一方面與救治工作的緊張性、復雜性和艱巨性,以及救治過程的不可控制性和預測程度低的現實帶給護士身體和精神上的巨大壓力,擾亂其正常的心理活動,以及與應對壓力的經驗積累不足有關。
災后護士的交流恐懼程度普遍為中度和高度,可能與本組研究對象的年齡在20~43歲之間有關。相關研究顯示,人際交往問題集中在20~25歲、30~39歲2個年齡段[7]。且由于突發性災難事件的性質及受傷人員的特殊性,使護士與災難傷者的溝通較一般患者的溝通更為困難。
低度交流恐懼者只有2名,故不與應對方式作相關性分析。積極應對與中度交流恐懼無相關性的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近年來甘肅省護士招聘與考核制度愈來愈規范,所選人才的職業心理素質較為全面,較易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護理工作性質及高度的責任感促使護士應對方式積極化。在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傷員救治階段,各醫院護理管理者都非常重視與護士的溝通,并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如幫助他們尋求社會支持、尋找有效的宣泄方法、調整心理狀態、排解不良情緒等。有研究表明,處于支持性的社會關系網中的人比缺乏社會支持的人能更好地照顧自己,適應環境[8]。
消極應對與中度、高度交流恐懼呈正相關,但相關程度較低。災傷救治艱巨而繁重,超負荷的護理工作易使護士身心疲憊、消極被動。但由于群體突發事件的事態緊急、狀況危險、傷情悲慘等特點,護士本能的應激反應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搶救工作。馮蕾等在訪談群體突發事件救治中護士的心理體驗時,護士都流露出“不想再提及這些事”的心理感受[8],這種回避便是一種消極應對方式。同時,消極應對可能與性別有關,本組研究對象除4名男性外,其余均為女性,“不愉快的事很容易引起情緒波動”“喜歡將情緒壓在心底里不讓其表現出來,但又忘不掉”等NC條目上的得分較高,體現了女性應對事件的心理特點。
災后護士的積極應對方式與高度交流恐懼程度關系密切,積極應對的結果通常會影響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社會適應能力及身心健康的發展[9],促使人際溝通能力提高,交流恐懼程度降低。消極應對方式通過影響價值觀而誤導個體對生活事件及其他應激的評價,如夸大應激源和工作環境中的人際沖突對自身的消極影響等,而在不良認知引導下,產生對工作的焦慮、恐懼,甚至厭倦,反過來強化消極應對方式。
4.1 充分應用積極應對,減少消極應對 積極的應對有助于緩解精神緊張,降低交流恐懼程度,幫助其成功解決問題,包括護患關系問題、減輕心理壓力等。減少消極應對,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質,進而提高災傷救治的護理質量。護士個人平時需積極參加文娛、體育等有益于心身健康的活動,調整心理狀態,注重自身積極應對方式的培養;護理管理者需關注護士的個體需求,加強工作分配、流程等方面的革新,鼓勵創新,調動積極性;加強思想教育,提升護理職業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時強化護士群體的災前心理培訓。
4.2 全面加強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 災后護理工作具有壓力大、情況變化多、時間緊、負荷重等特點,使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有限,易引起情緒問題和人際交往問題。災傷救治中的護士必須具備更加全面的交流溝通能力。護士除平時應注重有效的人際溝通外,管理者需定期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講座和咨詢活動,注重拓寬業余活動中的交往范圍,訓練溝通技巧,從而提升護士的人際溝通能力。
4.3 建立災難心理護理長效機制 災后護理是災害救護核心能力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0],其質量的高低反映著災前備災抗災意識的牢固程度和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效果。如何結合本地災害類型和發生情況,系統開展分層次和分階段的災害護理教育和培訓,全面提升護士災害護理的核心能力,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問題[11]。因此,需認真調研國內外災難護理體系的發展現狀,深入細致研究災難傷員和護理人員心理問題及雙方心理危機的干預方法,探尋常態下培養護士備災抗災意識的路徑,積極開展應激、溝通技巧等心理技能的培訓及心理護理知識、技能的培訓,促進護士積極心理防御機制和應對方式的培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明確護理學科定位、突出護理專業特點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心理護理模式,建立長效運行機制,以構建人員素質高、技術力量雄厚、反應迅速、質量效績俱佳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災難心理護理體系。
[1] 張旋,張華君.急診護士轉入EICU工作后心理壓力的質性研究[J].現代臨床護理,2013,12(1):14-16.
[2] 姜乾金,沈曉紅.特質應對方式問卷[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增刊):131-133.
[3] 劉燕玲,陳海花,朱玲玲,等.軍隊醫院非現役文職護士特質應對方式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9):622-623.
[4] 馬弘.交流恐懼自陳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增刊):232-235.
[5] 胡永年,郝玉芳.護理心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59.
[6] M cCroskey JC.O ral com m uni cat i on apprehensi on:A sum m ary ofrecentt heory and research[J].H um an Com m uni cat e Res,1977,4(1):78-96.
[7] 宋瑞華,湯泉,田艷慧,等.軍隊醫院心理服務熱線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3,31(3):244-245.
[8] 馮蕾,李萍,謝敏,等.群體突發事件救治中護士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9):38-40.
[9] 馬海平,盧惠娟,姚劍英,等.脊柱損傷患者照顧者照顧負擔與應對方式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0): 906-909.
[10]陸皓,張華,李娟,等.軍隊醫院文職護士災害救護核心能力體系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4):316-319.
[11]劉素珍,成翼娟,李繼平,等.四川省護理人員對災害護理培訓內容重要性的認同度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18-19.
Nurse's Coping Styles and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in Post-disaster Care
AN Yunxia1,ZHANG Xiufeng2,LI Danlin1△,WANG Yanbo1
1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
2 Lintong Sanatorium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relativity between nurse's coping styles and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in post-disaster care,and take some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nurses and building disaster psychological care system.Methods:All 132 nurses who accepte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post-disaster care were chose from nine hospitals from Gansu province,and investigated by trait coping-style questionnaire and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elf-test scales.Results:The nurses in low-grad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accounted for 2.3%,the ones in moderat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reached 64.4%,the ones in high-grade 33.3%;positive coping scores and negative coping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norms of healthy people,positive coping styles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s were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high degre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respectively,positive coping styles had no connection to moderar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negative coping styles were positively connected to moderat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Conclusion:Th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of the nurses who undertook post-disaster car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negative coping styles,under the special condition,It's an urgent need to enhanc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nurse's mental health and establish active,complete and scientific coping system.
post-disaster care;the nurse;coping styles;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R47
A
1004-6852(2015)05-0084-03
2014-04-08
甘肅省高等學校研究生導師科研項目(計劃)(編號1206-03)。
安云霞(1986—),女,在讀碩士研究生。護師,研究方向:應用護理心理。
△通訊作者:李丹琳(1962—),女,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護理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