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淺析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與發展
——以東鄉浯溪村為例
劉鵬
(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2007年東鄉縣黎圩鎮浯溪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近十年鄉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村保護工作變得日益嚴峻和復雜。因此,迫切需要在新的背景條件下,對其保護和發展進行整體思考和研究,本文通過東鄉縣浯溪村保護規劃作為案例分析,探討保持古村的地方活力實現其歷史價值的推陳出新和居民生活形態的有效延續的理念與方法。
東鄉縣;浯溪;古村;保護規劃
自2007年以來,浯溪古村的保護與建設由于缺乏統一、科學的規劃指導,古村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村莊建設處于無序狀態,對古村的傳統歷史風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古村原有居住條件和設施配置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村民紛紛自主新建住宅以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古村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從古村現狀歷史價值和資源以及現有問題分析入手,對如何統籌古村保護與現代發展之間的關系,正確地引導村莊有序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切實有效地保護浯溪古村自然和人文資源等問題進行探討。
1.1 歷史沿革
浯溪村,始建于宋慶元元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浯溪村民60%姓王,始祖為11世紀改革家王安石之弟——王安國第四世孫王子春,于1195年初,自黎圩鎮上池村搬遷至此建村,繁衍了44代子孫。在明嘉靖至天啟年間和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間,由于封建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王誥、王汝為、王常、王顯、王昌、王統、王盛和王廷垣等官宦商賈也發展到極盛時期,在外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結合,積累了大量的資金財富,為光宗耀祖,紛紛在家鄉購田置屋、修橋鋪路,形成了浯溪村建設的數次高潮(如圖1)。

圖1 格局風貌圖
1.2 環境特色
浯溪村坐落在東鄉縣南部,距縣城28.5km,黎圩鎮中東部,距鎮政府所在地1.5km。古村總面積約18.74hm2,人口約378人。村前200m處有一條20多米寬的水龍港清澈透底,溪水潺潺。村前面前山古木參天,松濤陣陣。村后的后龍山修竹林茂,青蒼翠綠。該村山清水秀,風光清麗,故取名“浯溪”。浯溪村的村落布局有著鮮明的特色,村落座東朝西,南北排列,錯落有致。背靠后龍山,西朝田野,清澈的水龍港從村前流過。從空中俯瞰,整個村莊呈一個巨大的長菱形。村落格局的風貌特征體現在山、水、村落布局井然有序,展現山水宜居古村的建構藝術和風采。
(1)浯溪古村書香綿延,人才輩出,浯溪獨特的才子文化是才情四溢的臨川文化的一部分,為撫州豐厚的人文底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浯溪村明、清以來,該村先后出狀元一名,另有13人登科及第,21人得中舉人。明成祖永樂年間,王汝為一家四代先后7人榮登甲科,轟動一時,至今傳為佳話。為浯溪村增添了異樣的光彩。位于村中部的“奕世甲科”牌樓:便是由撫州知府、同知、部院、東鄉縣知縣為紀念王汝為一家四代7人名登甲科而建。
(2)浯溪古村為王安石之弟王安國第四世孫志先公,于宋慶元年(1195)自上池瑤田徙居于此,是王安石家族聚落地之一;古村香火繁盛的數百年時間里記錄著王氏后裔的歷史,見證了王氏家族的興衰。
浯溪村歷史悠久,村民姓王的占90%以上,始祖是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第四代孫王志先公,在宋慶元元年即公元1195年自臨川遷來此地,該村迄今已有810多年的歷史;浯溪王氏家族的勃興,到明代天啟狀元、禮部侍郎王廷垣輩時,達到高潮,在香火繁盛的數百年時間里,從亦耕亦讀到亦耕亦商,浯溪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古代文明,成了江西吉、撫兩州古代文明的組成部分,同時構建了底蘊深厚的人文氣息。
(3)浯溪村傳統建筑群是明末清初臨川地域文化、建筑技術、美學、景觀設計的杰出代表。
浯溪村是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村內至今保存集中連片的明清46棟古建筑群、狀元路、貞孝牌坊及各種匾牌、古井等文物。建筑總面積占地11666m2,其中,位于村落中部的明代建筑王廷垣官廳建筑規模宏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村里的每幢民宅內都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雕刻材料有木雕、石雕、磚雕。雕刻手法有陰刻、陽刻、浮雕、鏤空雕等。雕刻內容極為豐富,且意境深遠,浯溪村保留的大量的明清古民居群及歷史原型,是歷史上曾經輝煌過但已衰落,且目前尚存的建筑文化的真實見證,有著極高的科學文化藝術價值,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是贛東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之一。
長期以來.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鄉村發展一直處于十分緩慢的狀態.鄉村聚落的空間形態和民居形制總是表現出一種同質協調的自然特征。村內歷史價值較高的古建筑群、古牌坊、古井、古樹、古鋪地、歷史巷道、古橋等歷史元素,以及周邊農田、山林地等自然環境,普遍保存良好,進入快速城鎮化時期后,隨著古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現代施工工藝和建筑新材料的應用,傳統的居住模式已難以滿足現實要求。早期農宅改建的規模較小,并更多地借鑒傳統住宅形式,村落建筑文化的傳統得到一定程度的繼承;1990年代初期古村普遍進入了瓦房變樓房階段,一大批舊民居被更新改造;1990年代末,絕大多數村民完成了住宅更新,新建的住宅樓房多為兩層磚木、水泥混合結構:近年來古村住宅出現了向別墅型住宅發展的趨向,長期延續的古村傳統聚落空間形態開始出現蛻變。眾多新建改建建筑在形式上呆板單調,它們的尺度、色彩、質感、風格與古村內的傳統民居建筑均不甚協調,對整個古村古樸自然美的環境造成巨大的沖擊。
4.1 制定切實可行和綜合全面的保護戰略
在鄉村城鎮化快速變遷中,古村發展機制與社會經濟環境已發生了深刻變化.應將古村保護融入快速城鎮化的總體政策框架,基于區域城鄉關系變遷的大背景,從更為廣泛綜合的社會經濟角度對古村的保護延續與未來發展進行科學定位。規劃綜合考慮了村落現狀用地布局情況,調整現有用地結構,保留古村現有的聚落特色及自然環境(如:山林地、水系、田園等),在古村以東開辟新村建設用地,進行整體規劃和定位,打造新老村協調統一的、具有傳統風貌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在功能上進行合理布置,新老村功能相互銜接和互補。古村以保護和發展旅游為主,保護和修繕好王廷垣官廳,對其進行功能再開發。新村以村民居住為主,吸納老村外遷人口,良性引導老村到新村的人口流動。同時,在不改變原有街巷的寬度和尺度的前提下對古村的交通環境進行改善。整治現有的電力、電信和有線電視等架空線路,逐步下地埋設,避免對古村風貌造成影響。采用雨污分流排水體制,疏通雨水明溝,并在古村內設置一體化污水處理裝置,實現古村污水排放到達國家排放標準。真正實現古村居民生活形態的延續和地方活力的提升(如圖2)。

圖2 用地規劃圖
4.2 深化和完善古村傳統風貌的保護體系
作為歷史古村的整體環境保護,不能僅僅保護古村的歷史建筑.應將古村建筑與自然景觀遺產作為整體進行一體化保護。因此,規劃對古村整體保護采用的保護結構模式為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二個層次。二個層次所劃定的界線,由內至外保護強度漸次遞減。
為了保護歷史地段內古建筑群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指導必須控制的周圍地段,規劃將文保單位、歷史街巷等現存狀態良好的各類保護對象及其周邊相關用地等劃為核心保護范圍。保護范圍是文物保護單位建筑、歷史建筑較為集中,空間格局保存完好,巷弄風貌特征明顯,需要嚴格控制的區域。此區域內的保護要求嚴格遵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的有關規定。
在核心保護范圍外為了保護和保持古建筑群及古村主要風貌的完好所必須控制的地段,劃為建設控制地帶。在這個區域內允許進行適量的建設.但是對于建(構)筑物的性質、體量.高度、色彩及形式需要按照保護規劃要求進行嚴格控制(如圖3)。
4.3 積極延續古村居民的生活形態與內涵
古村中的歷史建筑、文化遺存、民俗民風、民間藝術以及構成古村的山水田園環境是先人留下的珍貴遺產,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在切實保護的基礎上通過展示體系的建立,整合現有歷史文化資源,多層面、多角度地展現浯溪古村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提高公眾了解、熱愛和保護浯溪古村的意識,提升浯溪古村品位與知名度。規劃中在新村建設用地安排一定的旅游服務設施并對村莊內倒塌的建筑遺址和廢棄的牛豬圈、廁所進行環境清理,種植綠化,開辟更多公共開放空間進行古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

圖3 保護界線定位圖
綜上所述,古村落的保護規劃應本著“以保護求發展”的思路,綜合統籌古村保護與現代發展之間的關系,切實保護好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古建與歷史遺存及其環境風貌,并充分突顯古村落的歷史文脈和個性特色;在此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古村的利用和發展,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和展示這些珍貴的遺產資源,提高古村的文化和經濟水平。體現村落歷史發展的延續性。
TU-87
A
1005-7897(2015)11-0120-03
2015-11-14
劉鵬(1982-),男,工程師,供職于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風景園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