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晶 周敏華
(上海市寶山區高境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435)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區居民愈發注重養生保健,同時對于中醫藥的信任程度及需求也逐漸加深。本調查旨在了解社區居民的中藥使用情況,為指導居民合理使用中藥提供參考。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擇從2014年11月至12月期間的患者100名進行問卷調查,入選標準:①在本社區中醫科就診的患者;②正在服用或者曾經服用中藥飲片、中成藥、或者中西藥合并服用的患者;③沒有認知功能障礙;④知情同意,自愿填寫。在調查之前均向患者解釋選擇方式,要求按照其平時的服藥習慣和對中醫藥知識的認知情況來進行問卷填寫,不計分數。
1.2.1 調查工具
采用調查問卷法。問卷由兩名研究者結合本社區中藥使用情況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兩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②涉及患者就診習慣、中醫藥相關知識、對中藥不良反應關注度、中藥飲片煎煮常識。所有問題均為選擇題,下設若干選項,包括單選和多選題目。在調查之前均向其解釋選擇方式,要求按照其平時就診服藥的習慣和對中醫藥知識的認知情況來進行選擇,不計分數。
1.2.2 調查方法
所有問卷由筆者在日常門診中發放給就診患者。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目的和填寫方法后,由被調查者自行填寫,然后逐一檢查回收。本次調查共發放試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4份,回收率為94.00%。
1.2.3 統計方法
采用手工錄入和分析選項,采取百分比進行數據描述。
本次參與調查的男性患者31人,女性63人;年齡20~30歲的2人,31~40歲的5人,41~50歲的6人,51~60歲的32人,61~70歲的42人,71歲以上的7人;大專和本科學歷19人,高中學歷34人,初中及中專學歷39人,小學及文盲學歷2人。
94名被調查者中,有80人(85.11%)采取了傳統煎煮口服的使用方式,有35人(37.24%)兼或選用了其他(如煎汁外用、制作膠囊、制作藥膳或代茶飲等)方式。由此可見,對社區居民來說,煎煮口服仍是中藥飲片的主要服用方式。
94名被調查者中,有65人(69.15%)不認同輸液(靜脈滴注血塞通、丹參酮等中成藥注射液)能夠預防腦梗死這一觀點,有29人(30.85%)認同這一觀點。94名被調查者中,有12人(12.77%)認同中醫術語中肝腎虧虛這一概念等同于西醫檢驗報告的肝腎功能異常這一概念,有39人(41.49%)不認同上述觀點,另外43人(45.74%)態度不明確。此外,94名被調查者中,有15人(15.96%)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54人(57.44%)認為中藥有毒副作用,25人(26.60%)態度不明確。綜上,社區部分居民還存在一些不正確的醫療保健理論和中藥安全性知識。
94名被調查者中,有62人(65.95%)長期(6個月及以上)服用中成藥,其中服用3~5種和5種以上中成藥的各為13人(13.83%),這其中存在著濫用中成藥的可能性,此現象需要引起臨床醫務人員的重視(表1)。
94名被調查者中,有29人(30.84%)認為長期(6個月及以上)服用中藥不會引起肝腎功能損傷,因此沒必要化驗肝腎功能指標。65人(69.16%)認為有必要定期去醫院進行化驗檢查,但對于檢查的頻次有不同認知。其中17人(18.09%)認為服用中藥3個月以上需要化驗肝腎功能,20人(21.28%)認為這個時間為6個月以上,其余28人(29.79%)認為時間為1年及以上。

表1 社區居民服用中成藥數量統計表[n(%)]
由上述數據分析和結果可以看出,中藥飲片在居民的日常診療中已經逐漸獲得了接受與肯定,采用傳統口服的人數為80人,超過被調查人數的80.00%以上。另外,從表2中可以看出,15.96%的被調查者對中藥的安全性意識還有待提高。社區中相當部分居民認為中藥毒副作用非常小,加之部分媒體錯誤的地宣傳了中藥飲片的天然性及安全性。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由于以下幾種原因。
3.1.1 居民相關醫學知識不夠全面
社區居民不了解藥物的不良反應究竟有哪些,例如他們對化驗報告的解讀能力不夠。即使認識到中藥飲片也會有毒副作用,也往往把這些毒副作用理解為胃腸道的不適反應及皮疹等。
3.1.2 醫師因素
①處方醫師未從患者的整體觀念出發,而是只針對患者的癥狀,未考慮人與節氣、地域等因素的相關性,最后導致用藥無法起到效果;②部分處方醫師不能遵循法定劑量,一方面造成中藥的浪費,另一方面患者易出現毒副反應。
3.1.3 中藥師因素
①盲目遵從中醫醫師處方劑量,對于處方中超劑量、配伍禁忌等問題沒有認真審核;②對患者交代的服藥方法不夠認真細致。在配取結束前,中藥師應主動告知患者藥物的使用方法和禁忌。
3.1.4 患者自身因素
居民通過各種媒體獲知養生保健的資訊,在不懂得辨識自身體征和體質的情況以及對中醫藥養生知識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自行取配中藥泡水代茶飲或烹調藥膳。
表1顯示,長期服用的中成藥超過3種以上的患者占調查人數的27.66%,造成這種現象有以下幾種原因。
3.2.1 媒體對中藥,特別是中成藥的宣傳誤導
例如“中藥制劑,無毒副作用”、“自然療法,安全有效”等造成居民的錯誤觀念。另外,目前部分中成藥說明書內容也不完善,大多數中藥說明書在介紹功效一欄羅列得較為詳細,但對其不良反應一欄多為尚不明確。
3.2.2 某些中成藥配伍不合理
如按中醫理論,長期使用活血類藥物要配合使用補氣和理氣類藥物,但是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量使用的都是單方活血藥物,如銀杏葉片、丹參片、血塞通片等,迫使醫生額外增加藥品數量。
3.2.3 部分全科醫生缺乏中醫藥基礎知識
對待患者,中醫醫生往往采用辯證論治的原則進行診療[1],如常見的六味地黃丸系列藥物由于其滋補肝腎作用在社區大量被使用,但是許多全科醫生不知道在患者處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是不能使用六味地黃丸的,同時當患者為痰濕或陽虛體質時也不適合使用。
3.2.4 居民錯誤用藥觀念
個別居民認為中成藥超量服用不會有毒副作用。例如牛黃解毒片(漳州片仔癀),藥品說明書上規定每日服用2~3次,每次服用3片。但不少居民因為自覺火熱內盛嚴重,為了迅速達到療效,自行增加劑量,例如將劑量增加到每日兩次,每次4片。殊不知藥品本身含有牛黃、石膏等,其性質寒涼,多用有傷脾胃。另外,部分居民沒有認識到中成藥藥效的延續性,不能按時按次堅持服用,使得病程延長甚至加重[2]。
有30.85%的被調查者認為輸液可以預防腦梗,12.77%的被調查者認為肝腎虧虛與肝腎功能異常是同一概念,15.96%的被調查者認為中藥無毒無害。這些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社區居民對一些基本的醫學理論知識還有所欠缺,一些錯誤的醫藥學觀念一直很難得到糾正。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3.3.1 社區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和宣傳方向有待完善
無論是社區健康宣傳海報或社區講課,其主題多是針對某種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很少單獨涉及日常用藥的有關方面及注意事項。居民們很少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對于服藥期間出現可能的不良反應癥狀更是了解甚少。
3.3.2 受書籍、電視、網絡等媒體養生保健資訊影響
社區居民對于中藥養生保健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中藥特別是中藥飲片中每味藥的功效及注意事項了解甚少。另外,還有部分居民在就診過程中交流自己的藥物使用經驗和治療方法,聽的居民在不了解自己體質等的情況下盲目使用中藥,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3.3.3 部分全科醫生的中醫藥基礎知識不扎實
部分全科醫師根據中藥說明書中的功效來開具藥方,而忽略了藥物組方的不同、其適應人群也不同的理論。例如活血化瘀類藥物,中醫醫師應考慮季節等因素和人體體質而調整使用藥物的種類,而部分全科醫師則往往對任何患者,在任何季節都開具同一種藥物。
社區居民由于個人年齡、文化背景及教育程度的差異,對于中藥不良反應的認知有所欠缺。有30.84%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必要進行中藥不良反應的監測和報備工作。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植物藥、天然藥以及中藥應用已經較為廣泛,臨床醫藥學家們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原則指導下,陸續在各類醫藥學刊物中報告了這類藥物的不良反應[3],但專門針對中藥不良反應的研究尚停留于零散報道,未能就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防治措施做出系統的整理和研究[4]。之前的馬兜鈴事件,加之近年來的雙黃連事件、魚腥草事件一次次地把中藥推向了風口浪尖。無論是社區的居民還是中醫藥從業者對中藥不良反應的知曉都尚不完全明確,且目前藥品不良反應(ADR)的監測工作更多體現在西藥上,只有少數中醫院開展了中藥ADR監測工作。
面對每日不斷增長的中醫門診量,筆者認為應該在基層的中醫藥使用機構進行中藥ADR的監測工作,同時結合中醫藥自身特點,按照地域、季節等因素進行劃分;其次對于中藥ADR還應注意是由于中藥飲片自身的問題還是由于中藥飲片和中成藥聯合服用或者中西藥聯合使用導致的問題。對于門診個別中醫處方醫師開具的中藥大處方,特別是某些毒麻中藥飲片的使用量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所規定的量,要特別加以監測,盡可能避免中藥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
[1] 劉進先, 張曉萌, 張華, 等. 淺談如何開展臨床用藥咨詢服務工作[J]. 中國藥事, 2003, 17(10): 623.
[2] 周毅. 合理使用中成藥[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0,3(20): 84.
[3] 杜文民. 中藥不良反應監測的規范化之路[J]. 中國處方藥,2012, 10(1): 4-7.
[4] 張冰, 徐剛. 中藥不良反應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005: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