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智慧城市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有必要從需求的角度考慮智慧城市到底做的怎么樣?這就涉及到“服務”的概念。
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我們要做的是希望聚焦于關鍵技術,轉向從產業角度進行引導、規范。產業組織要引入互聯網思維,發揮“互聯網+”的優勢。
位置服務是當前服務消費的一大熱點,大家都在享用,包括打車、團購、支付等等,已經從汽車導航發展到步行導航,但是因為精度不夠,以及室內信號無法覆蓋,位置服務還有待提高質量。
手機導航室外的科研原形樣機做完了,正在進行商業化生產。目前我們正在做室內的試驗,定位原理和衛星導航完全是兩個概念,包括濾波算法都是請國內搞數學的專家從頭開始做。室內覆蓋率、室內精度誤差等等,與歐美相比,我們做得還更好一些。
借鑒位置信號的成熟度或者服務性能指標,我們希望能夠把服務性能評價引入到智慧城市中,這就是“十三五”規劃技術預測提的一個概念。服務性能是由一系列參量和指標構成的,目的是對于智慧城市建設的供給能力進行評價。當以高性能服務要求從需求角度看的時候,可以發現還有很多系統建設和發展上的空白點。比如產品形式很好,但是,產品營銷形式什么樣?到底怎么給老百姓服務?再有,應用系統和用戶數據,用戶數量一定要大,用戶數量多了,城市里除了人,還有物,所有的全用網絡聯上,這時候服務市場就起來了,這時候能不能做?第三,服務性能,整個鏈條都非常好,乘起來以后,最后還能達到誤差10的負6次方或者負7次方,能不能做到,一個請求出來,是不是有人在做?是不是有人用心在做?是不是每一次都有人用心來做?回答Yes的時候,你的服務水平和服務產業就開始往上走,這時候,大家可以算智慧城市需要多少人做信息加工,有多少人做服務,這時候市長就會說你做了非常好的工作,能夠帶動大量的就業。建立性能標尺就能夠檢測出很多新的市場空間,希望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設能夠重視和開展這項工作。

到現在為止,如果要想把性能提上去,基本上還應該是市場行為,而且市場行為可能占九成九以上,但是,競爭模式已經跟十幾年前不一樣了,金融資本已經開始唱主角,跟智慧城市相關的股市都非常好。
智慧城市做的很好,我們希望能發展的更好。短板是什么?面向我們提的那么多問題,我們希望能夠從最根本角度分析怎么能提高它的性能,這時候可能能夠分析出更多智慧城市需要做的工作,完成我們最終的目標,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企業進行增值,真正把服務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