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一舵
任老師是一位年輕女教師,做事細致認真,為人積極上進,在教學方法上具有創新性,因此受到學校領導的器重。新學期伊始,任老師受校領導委派上一節公開課。公開課當天不僅有校領導在場,其他學校的一些教師也會來觀摩學習。為了在公開課上能有優異的表現,任老師做了不少準備。可是在上公開課時,任老師上課用的PPT突然無法放映,這讓她茫然失措,很是緊張,腿都有些不由自主地顫抖。好在任老師先前備課充分,脫離課件還是可以上課,但講課過程不那么流暢,多次出現停頓。公開課后,任老師十分沮喪,不能原諒自己的過失,也很擔心學校領導對自己會有不好的看法。由于是開學第一周,學校有領導隨機入教室旁聽的制度,這讓任老師更感焦慮,即便每天做了準備還是擔心自己會出錯,上課時緊張、不安,手心出汗,甚至出現晚上難以入睡的情況。
任老師的情況是一種典型的過度焦慮。焦慮是由緊張、焦急、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復雜的情緒反應。焦慮可能在人遭受挫折時出現,也可能在沒有明顯的誘因的情況下,出現某些情緒紊亂。過度焦慮是一種負面情緒,長期處于過度焦慮的狀態,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現如今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大,產生焦慮情緒的情況也逐漸增多,所以教師的焦慮情緒應該得到關注,并采用適宜的方法去緩解乃至消除。其中,音樂療法就是一種可以有效緩解焦慮情緒的調節方法。
一、什么是音樂治療
近年來,音樂治療的治療效果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美國學校及音樂治療協會開始注重對音樂治療的應用,將其用于治療學習障礙、情緒問題等多個方面。音樂治療由美國華裔音樂治療教授劉邦瑞在1979年傳入中國。現階段音樂治療被廣泛運用于學校和部分社區、企事業單位,且被證明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較好的療效。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音樂治療涉及心理學、音樂學、醫學、生理學等眾多學科領域。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不同學者對音樂治療的定義及治療方法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學者側重音樂治療的功能性,有的強調音樂治療所采取的方式,有的則從音樂治療所屬領域來界定。學者Bruscia提出,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治療的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被幫助者達到健康的目的。美國音樂治療協會認為音樂治療是指利用音樂的各種功效,達成治療、康復個體身心健康的目的。村井靖兒在其研究中提出,音樂治療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音樂,起到治療各類身心疾病、提高個體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的作用。
音樂治療作為一種簡便易行且可以緩解壓力和過度焦慮的有效手段,如今已逐步被公眾所認識,并被廣泛使用。事實證明,個人可以通過學習音樂治療的一些簡單技巧來緩解自身壓力,調節情緒。
二、音樂治療何以有效
音樂治療之所以有良好效果,是有其生理學、物理學和心理學的原理的。
1. 音樂治療的生理學機制。
現代生理學研究證明,在音樂作用下,人體的血液流動、脈搏振動、心率、呼吸頻率、肌肉松弛度等生理指標都有顯著的變化。從神經生理方面來看,音樂能激活神經活動,調節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促進分泌有益激素與多種酶。
音樂可作用于邊緣系統。邊緣系統負責管理內臟調節情緒反應,具有調節情緒反應和情緒體驗的功能,所以邊緣系統又被稱作“情緒腦”。邊緣系統中的海馬回還與學習、記憶有密切的關系。因為音樂作用于邊緣系統,所以能對人的情緒和行為起到調節作用。
音樂通過腦干網狀結構影響神經系統,腦干網狀結構既有上行激活系統,又有下行抑制系統。音樂治療既能刺激上行激活系統,保持一定喚醒水平,又能啟動抑制系統,降低皮層興奮水平,誘導進入休息睡眠狀態。
2. 音樂治療的物理學機制。
從物理學角度看,音樂是一種有規律的機械波。音樂中含各種頻率的聲波,在人耳可以感知的20~20000 Hz聲波頻率范圍內。當具有變化頻率的聲音振動作用于人體各部位時,胃、腸、肌肉、心臟、腦電波等會隨之產生和諧共振,此時各器官節律趨于協調一致,器官的紊亂狀態會隨之改善,從而減輕病痛,促進恢復。
3. 音樂治療的心理學機制。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音樂可以產生獨特的聽覺表象。人的認識過程可分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兩個階段。表象則是這兩個階段的中介,是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過渡環節。富有變化的聽覺表象易于影響人的認知模式,觸發想象和聯想。
音樂又是富有情感的,這種情感源于人類的情感。人對蘊含不同情感的音樂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應,如歡快、舒緩的音樂易使人感到平靜快樂,節奏較快較強的音樂易使人激動。審美移情說認為音樂具有審美的價值,音樂的旋律、音色變化和節奏節拍運動過程會引發種種情感體驗。馬斯洛在后期著作中提到人除了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外,還有審美需求,審美需求獲得滿足可以使人感到身心愉悅,有利于緩解壓力。
三、如何應用音樂治療
1. 選擇適宜的治療方式。
按照音樂接受、體驗的方式,可以將音樂治療分為三大類別,即聆聽式、參與式、即興創作式。
聆聽式音樂治療主要是指個體通過聽音樂,體驗音樂作品帶來的力量,從而實現共鳴,調節情緒情感,達到身心和諧的狀態。該音樂治療主要運用放松、音樂想象、音樂同步、音樂欣賞、音樂生理反饋、音樂共振、音樂感官刺激、音樂記憶等技巧。
參與式音樂治療是指個體通過主動參與音樂作品演唱、樂器演奏、音樂心理劇、音樂創作等音樂活動,通過體驗自身真實的情緒狀態,達到調節身心的治療目的。參與式音樂治療主要強調個體全身心主動投入到音樂中,表現自身對音樂的理解與表達,獲得心理調適。
即興創作式音樂治療是指個體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將內心的情緒體驗通過音樂或樂器做自發式的即興表現。它強調的是即興表演,毫無掩飾的自我釋放,其治療原理類似于投射測驗。但此種治療方法需要治療師和被治療者都有較好的音樂素養。endprint
2. 選擇適宜的音樂曲目。
音樂曲目的選擇是音樂介入心理治療的關鍵,針對不同的心理癥狀選擇適宜的曲目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治療作用。
針對情緒低落、悲觀、缺乏主動性的抑郁狀態,治療開始階段可選用和抑郁情緒對應的抑郁型音樂,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西貝柳斯的《憂郁圓舞曲》,讓被治療者在音樂中感受到此刻自己低沉、抑郁的情緒;然后播放旋律較為舒緩、平滑的樂曲,利用舒緩、輕松的音樂使心境逐步變得平和、寧靜,如久石讓的《菊次郎的夏天》、押尾光太郎吉他版《卡農》、古曲《春江花月夜》等曲目此時可以起到較好的作用;最后可選擇活躍、歡快的音樂,如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第三交響曲》、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德彪西管弦樂曲《春天來了》、江南絲竹《歡樂歌》等,這些音樂曲調歡快,能夠傳達積極向上的力量,幫助被治療者感受到歡樂和喜悅,使其較快走出抑郁、焦慮的情緒。
針對煩躁、失眠、緊張、恐懼的焦慮癥狀,可選用旋律悠揚平和、節奏平緩、力度偏弱且變化少的音樂。這個類型的音樂給人平靜、安全的感受,具有鎮靜、舒緩心情的作用,如柴可夫斯基的《船歌》、肖邦的《F大調夜曲》等。
針對心理積壓大量負面情緒的人,可選擇旋律低沉、速度較慢、力度多為中等以下的音樂,如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民樂《江河水》等樂曲。這些音樂可將內心的憂郁外泄,激發被治療者的各種負性情緒體驗,幫助其將消極情緒發泄出來。當消極的情緒發泄后,內心的積極的力量便會漸漸產生,這時使用積極、高昂、激發內心力量的音樂,如《彩云追月》、海頓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金蛇狂舞》等。
另外,想讓音樂治療起到良好療效,不僅需要針對不同情況聽不同的音樂,還要注意在音樂治療過程中保持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盡可能減少外界干擾。此外,還可以通過一些放松訓練、音樂聯想等方式來配合音樂治療,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同時也是一種緩解壓力和過度焦慮的有效方式。針對自己不同的狀況選擇不同的音樂,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步驟,便可以自己進行音樂治療。當然,效果可能也存在個體差異性,但可以多嘗試一些曲目,采用不同的音樂治療方式,最后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音樂治療方法。
(責任編輯:黃常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