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妮
從以游戲為主要活動的幼兒園邁入小學,學生要一下子適應以學習為主的生活方式,他們有的會無所適從,有的在入學后即產生畏學情緒,還有的上課老做小動作,喜歡邊寫字邊玩橡皮。如何在開學的第一個月即指導學生養成好習慣,幫助他們輕松上小學,消除學生和家長的焦慮呢?
一、念口訣,建立學習常規
大多數孩子在幼兒園都適應并習慣了“一二三,坐坐好”等口令的指示,所以,為集中一年級新生的注意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常規,我們可以繼續適度使用部分有針對性的口訣。比如,在集隊出操時,抓住一年級小朋友擅長動作記憶的特點,可讓他們用“昂著頭,挺著胸,我們都是小士兵。一二一,齊步走,我們就像解放軍”這個口令統一行動,使得學生隊伍排得特別整齊,而且特別有精神。在提筆寫字前,讓學生念握筆姿勢歌:“老大老二對對齊,手指之間留縫隙,老三下面來幫忙,老四老五往里藏。一寸距,二指圓,三指齊。”學生就能在跟念中調整握筆姿勢,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在課堂調控時,師生進行這樣的對話:“小嘴巴——不講話!”“小眼睛——看黑板!(看老師!)”“同學講——仔細聽。”“說停——就停!”可以有效地調整學生的情緒,統一學生的行動。
二、多鼓勵,激活樂學因子
雖然一年級新生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但鼓勵對每一個新生來說都是最容易使用并且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筆者常用正面的鼓勵語言賞識學生,發現其優點,給學生滿滿的正能量,既讓學生增加對教師的親近感、認同感,也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樂學因子,形成積極興奮的心理狀態,愛上小學。比如,可以用這些話語鼓勵、指導學生:“真是了不起的發現,如果能再用響亮的聲音講給同學們聽,你就是這節的小老師了!”“你已經會認會讀了,如果還能教會同桌,那就更好啦!”“同學們看,××的坐姿多漂亮呀,大家快試試!同學們互相學習,大家都能坐得頭正、身直。”“小眼睛看黑板,老師知道你是最會聽課的寶貝!”
三、細指導,攜手健康成長
家校牽手,可以更快地幫助一年級新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助其健康快樂成長。教師可以利用圖片,配以簡短的句子,制作成類似漫畫圖冊的《一年級新生手冊》口袋書,在開學第一天分發給學生,布置學生和家長親子共讀,了解學校的基本情況、作息時間;知道學習用具的正確選擇,諸如買質量稍好、自重較輕的書包;選用樣式簡單的塑料質地鉛筆盒、2H的三角形木桿鉛筆、畫圖橡皮、15 cm左右的小直尺(要一邊是平直的,另一邊是波浪紋的);明白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要堅持每天吃好、吃飽早飯再上學;記得晚上9點前一定要上床入睡,睡前要聽、讀故事15分鐘以上。教學生握筆姿勢、做眼保健操等,為避免教師來回巡視仍指導不到位,我們利用QQ群分享眼保健操教學視頻、正確握筆姿勢教學視頻,提醒家長觀看,協助指導孩子正確按壓眼保健操的穴位,掌握握筆姿勢,確保每一名新生在開學第一個月的過關比賽中,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愛眼護眼小使者”和“握筆小能手”的獎狀。
四、講故事,起步閱讀習慣
每天與學生共讀,可以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初步養成閱讀習慣,這也是一年級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筆者是這樣做的:一是在每天上午早讀課開始時,播放有聲故事。精彩的故事情節、繪聲繪色的描述,有時候還伴隨著音樂和歌曲,既訓練學生的聽力,又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語感,增加詞匯量。二是在每天中午學生到校后,利用展臺,和學生共讀一本紙質的故事書。有時一整周專讀繪本,教師讀文字或和學生一起看圖講故事;有時整周側重講童話,如《貝貝熊系列故事》《親愛的笨笨豬》等,簡短、生動的故事充滿了愛心和智慧,是學生心智健康發育成長的最好的啟蒙教師;有時整周專攻科普故事,如《神奇校車》,師生一起跟著弗瑞絲老師坐上變化多端的校車,或者進入蜜蜂的巢穴里,或者鉆進別人肚子里,或者升入太空里……每一次學生們都大呼好看,在生動汲取抽象的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引發了奇特的想象。
五、存“貼花”,固定良好行為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一年級是學生品行養成的黃金期。開學初,筆者給每生分發一本“品行儲蓄存折”,具體細則分生活習慣、做人習慣、學習習慣三個方面,包括做到按時作息,能很好地整理學習用品;做到每天完成作業,對批改好的作業及時訂正;見到老師、客人要主動問好等條例。學生哪個條例做得好就獎“貼花”,“儲蓄”好行為,反之則扣回來。學生為了能在存折里貼上“貼花”,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又比今天好,每天都有新變化。這樣,就有力促進了良好習慣的養成。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養正中心小學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