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經濟圈區域一體化概覽
珠三角面臨南中國海,為西江、北江、東江的匯合處,也即珠江的出口處,水陸交通發達、海外聯系便捷,是內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珠三角經濟圈由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城市群構成。

流通體系:構建城市規劃統籌協調、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合作共贏、公共事務協作管理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包括建設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推進高速公路電子聯網收費,撤除普通公路收費站,減少高速公路收費站,建立統一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產業布局:合理布局產業,在避免產業布局同質化的基礎上,取長補短,錯位發展,讓各地產業取得“生態平衡”,分工有序,上下游相互依賴、相互支撐。具體到各城市,就是要求不能盲目地齊頭并進追求經濟總量,而要發揮自身優勢 ,合理確定各自產業分工 ,實現錯位發展。
聯防機制:實施跟蹤信息通報制度;不定期組織對《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及時提出改進措施,探索建立跨省級行政區河流跨界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成立泛珠三角區域跨省級行政區河流水污染防治協調機構。
智慧城市: 建成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城市智能感知系統和民生服務系統逐步對接,網上辦事、社會保障等社會管理智慧應用不斷拓展。通過地理空間、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各領域智慧應用的協同與對接。

長三角地區都市圈空間布局

珠三角經濟圈一體化
環渤海位于中國東部沿海的北部地區,通過京津唐城市帶引向中國北方腹地,區位特殊,工業密集、城市密布,是內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門戶地區。環渤海城市經濟圈由北京、天津、唐山、沈陽、大連、濟南、青島等城市構成。

合作體系:舉辦環渤海地區市長聯席會,建立區域高層領導人定期會晤制度,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區域合作體系。
協調機制:建立區域間產業合作的協商和溝通機制。依照國家制定的區域發展規劃,就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地區經濟發展等戰略性合作問題定期協商,在合作領域、合作方式等方面經常溝通 ,增強對交流合作的指導 ,推動合作不斷深化。流通體系:建立環渤海立體交通網絡和各市大型物流基地,建立流通產品市場信息發布、大宗產品質量互檢互認和產品產銷對接服務等系統,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市場機制:建立統一的質量標準認證體系和市場應急保障互助機制,打破地區封鎖格局,消除區域內的非市場壁壘,構建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建立和完善城鄉市場網絡體系。

環渤海城市群
長三角緊臨東海,為中國最大的內河長江的出口處,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鎮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長三角經濟圈以上海為中心包括周邊的蘇州、無錫、南京、杭州、寧波等城市。

體系規劃:率先推進實施市場流通領域的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持續清理市場經濟活動中含有地區封鎖內容、妨礙公平競爭的規定,促進規則透明、競爭有序。
市場監管:推動區域內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形成權責一致、運轉高效的區域市場綜合監管體系。加強互聯網領域打擊侵權假冒工作,推廣“科技+制度+保護+誠信”治理模式,建立權利人溝通機制和推行網上交易可疑報告制度。
流通設施:建設和改造一批商業設施、農產品流通設施、物流設施、社區基本生活服務網點等流通基礎設施,保障和服務民生。
市場信息:逐步實現區域內地方電子口岸平臺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聯網申報、核查和作業的通關協作機制,建立長三角區域便捷通關企業統一認定標準和管理互認機制。
信用體系:建立長三角區域質量檢測、認證等互認信用體系。引導商圈或平臺型企業,建立對入駐商戶和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評價機制,發布失信企業“黑名單”和誠信企業“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