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瑾
今日之農村教育,從學校的方面來說,那就是穩定壓倒一切,而在穩定方面,安全大于一切。
從教師方面來說,考試的指揮棒決定了一切,為考而教是不二選擇。至于創新,至于能力,大凡不能出分數的,統統靠邊。甚至于因為分數成績,學生在老師的眼里也是三六九等,什么教育公平、什么素質教育,老師均可在分數決定一切的情況下置之腦后。從學生方面來說,因為環境的影響,雖然他們是最生龍活虎,朝氣蓬勃,可是在家長的壓制、老師的專制下,他們只好乖乖地繳械投降,順從學校、老師、家長的需要。時日一久,學生的朝氣沒了,暮氣有了;豪氣丟了,嬌氣重了;志氣缺了,惰氣濃了。
素質教育的大旗打了數十年了,可是我還沒看到素質教育的春天。寒冬依舊,冷氣嗖嗖,即使有那么一兩顆樹起來的明星,譬如汨羅縣,譬如許市中學,譬如杜郎口中學,可也是“獨釣寒江雪”似的孤獨。而且這些先行者試驗田還未必能得以推廣,因為它畢竟存在水土不服的可能。面對著日新月異的時代,面對著蒸蒸日上的祖國,教育者絕不可做歷史的罪人,創新求變,才是當下農村教育的出路。
求變之一就是切實改變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要讓農村教育的設備設施迅速跟上時代的步伐。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互聯網的使用,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習慣。而且,因為互聯網,學生獲取知識的速度更快,知識的更新換代也就更快。因此,我們還在寄希望于一支粉筆打天下就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炒剩飯式的課堂填充式教學也就自然而然面臨生存危機。我們很多農村老師總是抱怨學生讀書的勁頭趕不上上網的勁頭:一提上網,學生是雙目炯炯,神采奕奕。可一到傳統課堂,在老師滔滔不絕的演講里,他們就精神萎靡,昏昏欲睡。何也?興趣使然。學生是新事物最得力的接受者,可我們學校卻還是一個老學究的模樣,學生怎會感興趣,怎會喜歡?
求變之二就是切實加大對農村老師的培訓力度,特別是加大對他們做人、育人理念的培訓,讓他們真正站在人的角度去培養人。說實話,農村是大學堂,也是廣闊的天地,可是在信息時代,教師卻有些力不從心——信息接收慢、轉化慢,這也直接制約了農村社會的現代文明。要改變,可從學生做起。可要改變學生,先要改變先生。加大培訓是個好方法。培訓的內容很多,可緊要的、迫切的還是理念。理念一變,天寬地寬。這里有幾點必須要做好的:一是教師必須有獨立的人格,他不依附于權利與金錢,他不盲從于世風與體制。他會思考,會選擇,他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考試的指揮棒可以指揮他,但絕不會左右他;權力可以壓制他,但絕不能屈服他;金錢可以引誘他,但絕不能迷惑他。二是教師必須有平等的態度。教育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奴隸主對奴隸的管理。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無論在知識的獲取上、能力的培養上、道德的修養上,師生都是平等的。只有我們不把學生當作奴隸,只有我們不把自己當作道德的化身,只有我們不把自己當作知識的先驅者,我們才會平視學生,從他們的身上看到真善美。這樣,我們也才不會因為安全而圈養他們。放手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他們活得更美好、更健康、更自信、更富有愛。三是教師必須有發現、辨別人的能力。一個好老師,應該是有一雙慧眼,能準確地辨析學生,并因材施教的老師。老師的教育,首先是把一棵棵幼苗培育成人。然后根據每個人的特質,因材施教,使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
求變之三就是農村學校要積極行動起來,緊跟時代脈搏,夯實發展的基礎。當下的農村學校,雖然承載著教書育人的重任,但卻缺少立校的根基。它們屈從于分數顯示下的教學業績,屈從于日益浮躁的辦學形象,屈從于上面安排下來的各種評比,屈從于社會家長要求的升學率。可唯獨沒有好好地檢視自己的需要、學生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農村學校的發展必須解決好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長期積累,形成自己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要經過一代一代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二是積極提煉,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思想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什么樣的思想決定辦出什么樣的學校。因此,辦學理念的提煉就顯得尤為重要。曉莊師范之所以那么出名,不只是在于它有個好校長陶行知,還在于它的辦學理念——為平民服務。如果說校園文化是立校之本,那么辦學理念就是校園文化之核。
農村學校的教育欠賬多,負累多,問題多,困境多,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它們面臨的機遇也很多。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只要我們農村教育工作者敢于直面現實,敢于奮起直追,那么農村教育終將舊貌換新顏。
參考文獻:
杜庭匯.山區民族鄉小學校本教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廣西教育,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