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飚
英國是議會民主的鼻祖。其首相的產生,與國人通常了解的美國總統大選不同。當地時間5月7日,英國舉行大選,由全國650個選區各自選舉出當地的議員,一個政黨只有贏得至少326個議員席位,達到絕對多數,方可單獨組閣;若沒有一個政黨贏得超過半數席位,所謂的懸峙內閣,那么它可以成立少數派政府,或者與其他黨派聯合執政,執政黨黨魁就成為首相。少數派內閣或政府,一般來說是非常不穩定的政府,常常中途倒閣。
英國議會制選舉一個很鮮明的特征,就是簡單多數制。所謂的First-past-the-post,比如在一個選區,候選人只要比競爭對手多一張選票,就可以獲勝。簡單多數制使得懸峙議會和少數派內閣結果很難出現。
20世紀英國聯合政府僅存在過四屆,都是與兩次世界大戰有關。在二戰之后,英國政壇上基本上由保守黨和工黨輪流執政, 2010年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今年大選,又一個聯合政府可能產生,這背后,英國政治格局變化,足以讓人深思。
進入現代,英國主要政黨是保守黨(全國性,右翼)和工黨(全國性,左翼),其他活躍的政黨是自民黨(全國性,中左),蘇格蘭民族黨(蘇格蘭,左翼),不列顛獨立黨(英格蘭,右翼),威爾士黨(威爾士,左翼),民主統一黨(北愛,右翼),綠黨(全國性,中)等。
2010年選舉結果是,保守黨獲得了306個席位,工黨獲得258個席位,都未過半,最終經過緊張的談判,保守黨與贏得57個議席的第三大黨自民黨合作成立聯合政府。而2015年的英國大選,將成為英國議會政治一個特殊的案例被載入歷史。
首先,英國面臨著比2010年大選更加嚴重的選民分化問題。如果說2010年,英國議會第一次出現了沒有多數派內閣的話,那么2015年的選舉,把這種分化局面再往前推進了一步。
其次,蘇格蘭獨立問題成為此次選舉的關鍵問題。這在以往的英國大選中不曾出現過(1974年選舉曾經有過北愛和蘇格蘭民族主義勢力崛起,但是沒有像今天成為主導兩大黨輸贏關鍵)。鼓吹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將成為未來主導組閣的關鍵力量,也就是所謂的造王者(king-maker)。由于保守黨和蘇民黨意識形態和政策基本對立,合作可能性基本為零,那么最簡單的組閣方案就是工黨-蘇民黨聯合執政,它們的席位之和超過329席,達到法定絕對多數,這是最有效率的掌權捷徑。
對于保守黨來說,由于無法與蘇民黨合作,他們只能尋求與自民黨聯盟,且還要與其他小黨合作。在英國政治中,能夠與保守黨合作的只有北愛的民主統一黨和不列顛獨立黨,但這種多黨合作的聯盟,存在內部無法克服的阻礙,比如自民黨與不列顛獨立黨,是在意識形態也是背道而馳的兩個黨派。
所以說,從選舉結果來看,保守黨的席位會比工黨要多,但是保守黨如果要成立少數派內閣的話,那么基本上在三個月之內它就會在工黨和蘇民黨夾擊上倒臺。從這點上看,工黨在聯合組閣上比保守黨具有優勢,選擇要多。至截稿時,距離5月7日投票只有三天了,很難期望有戲劇性的改變。
蘇民黨在蘇格蘭已是一黨獨大的強勢。這并不是最新突發事件,蘇民黨在過去十年崛起,是英國當下政治中一件大事。
2007年蘇格蘭議會選舉,蘇民黨第一次超過工黨,成為蘇格議會的第一大黨,相應地成為蘇格蘭政府的執政黨。2010年英國大選,蘇民黨將自己的實力擴展到全國層面,在蘇格蘭地區,拿下了6個席位,開始動搖了工黨在蘇格蘭地區根基。2014年9月,蘇格蘭獨立公投,雖然蘇民黨沒能最終如愿,蘇格蘭依然留在了英國之內,但公投刺激了蘇格蘭獨立的信念和可能性,激發起蘇格蘭人進一步尋求獨立的意愿。
如今這個意愿,又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蘇民黨若在這次大選中,利用自己造王者的地位,獲取更大的自主權,便得以向著蘇格蘭獨立的前景再邁出一步。
假如蘇格蘭和英格蘭“邦聯式”地維系著英國統一,那么按照蘇民黨勢頭,只要他們在適當時候提出獨立,世上很可能就無不列顛了。這種通過權力分享的磨合,到最終決裂,遠比蘇格蘭公投贏得的獨立,更加具有政治上現實性。
對于蘇格蘭獨立的恐懼,也是保守黨狙擊工黨-蘇民黨聯合的重要心理基礎。包括工黨自身,也是避開討論與蘇民黨聯合執政的問題,工黨黨魁米利班德曾經斬釘截鐵地宣稱,不會與保守黨合作。直到5月1日,米利班德還不松口,否認與蘇民黨有結盟的計劃,但是暗示有可能與蘇民黨在議會結成投票聯盟。

英國首相卡梅倫。保守黨此次大選的局勢并不樂觀。
在這次聯合組閣中,自民黨應該是保守黨最好的選擇。本屆聯合政府執政成績,基本上令人滿意,尤其是在經濟振興方面。從選戰開始至今,自民黨并沒有表露對哪個政黨的偏好性,但在2015年初,自民黨籍內閣部長胡恩,也是自民黨關鍵決策人之一,表明了一個立場:自民黨會優先選擇與席位最多的政黨合作。
過去兩年,英國是G7國家之中,除了美國以外經濟復蘇速度最快的國家。按照保守黨給自己設計的故事腳本來看,保守黨主導的聯合政府是英國經濟拯救者,經過執政前三年的調整,現在水到渠成,過去兩年出現了增長;相反工黨就是英國經濟的毀滅者。這個敘事基本上還是講的過去。
然而,就在4月28日,英國國家統計署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英國經濟增長率僅為0.3%,比原先預期的減少了一半。5月2日,英鎊兌美元的匯率降了1.4%,這個匯率下降的經濟背景是英國4月份采購經理指數從3月份的54%下降到51.9%,這意味著英國制造業增長放緩。
這些信號出現在大選前期,會滋長民眾對經濟增長故事的懷疑。比如,在失業率下降這個情節里,工黨黨魁米利班德就曾經批評首相卡梅倫,在所謂簽訂的勞動合同中,存在大量的零工時的情況,實際上很多人并沒有真正找到工作。另外,在經濟增長故事里,英國房地產占據了不小的篇幅,而這個背后的推手就是政府推出的help to buy的政策,英國初次購房者只要支付5%的首付,剩下的95%由政府來擔保,這導致了過去兩年英國房地產市場火爆。
種種跡象讓選民一直以來存在著擔心,英國經濟是否出現了實質性增長,或者復蘇。保守黨在強調自己的經濟能力之外,對于其他領域,比如福利、醫療、教育等領域,都有自己的一套政策,最大的問題是都還沒有出現顯著效果。從個人領導能力來看,英國民眾對于首相卡梅倫的評價高過反對黨黨魁米利班德。
然而,英國選舉并非是美國式選擇個人,而是要選擇一支團隊和他們的領袖。因此,卡梅倫的個人魅力或者能力,并不能轉換成民眾對保守黨的支持率。
在本次大選中,不列顛獨立黨在媒體和民調上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列顛獨立黨最成功之處是抓住了英國選民最關心的移民問題。
在今日的民主下,選民對于黨派的忠誠度正在降低,一個沒有黨派的民主是否已經出現,這個問題有待于學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