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隨著中國癌癥患者人數的上升,涌向大城市求醫的患者也不斷增加。治療癌癥的權威醫院附近住宅區出現了很多“癌癥旅館”,租客大多數為前來求治的癌癥病人及其家屬,他們住在這些價格便宜的房子里,在等待治病的同時還可以相互交流抗癌經驗。
大量癌癥病人涌向大城市不只是刺激了當地經濟的“醫療板塊”,還突出反映了癌癥防治資源在中國顯著的不均衡問題。醫療資源過度集中于大城市,而另一方面,預防癌癥的科學知識也難以得到很好的傳播并改變每個人的行為方式。
大城市聚集了中國最好的醫生、技術和設備,癌癥病人涌向大城市是一種必然。患者相信,只有選擇到北京、上?;驈V州,才能獲得正確的治療,到大城市求醫的患者大都不相信他們老家的診治水平,為此,他們寧可在大城市的大醫院附近露營等待掛號或者從黃牛手里買高價號。實際上,當優質醫療資源還不能平均分布的時候,除了癌癥病以外,就連一些普通的疾病也會涌向大城市。因此,全國人民上北京看病的現實在短時期內很難改變。
問題是,全國人民都涌向大城市治癌是否就能緩解中國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呢?這個問題的答案誰都知道:近年來,中國的“癌情”實際上處于不斷加重的態勢中。以肺癌為例,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表明,2000年中國男性肺癌死亡率為50/10萬,但十多年之后,這一數字增長到60/10萬。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其男性肺癌死亡率2000年為55/10萬,但2012年已經下降到40/10萬左右。就連同是發展中國家的巴西,男性肺癌死亡率也從2000年約25/10萬,降到2012年的20/10萬左右。
這種差距是何以造成的?對此同樣可以歸結為,中國對癌癥防御知識的傳播沒能從大城市和有專業知識的人向基層和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公眾轉移。一方面,中國醫生的臨床工作已經讓他們疲于奔命,無暇顧及醫療科普;另一方面,中國專業從事癌癥研究的人員當中,并沒有人做癌癥預防的科學傳播工作,以致于中國人只是患了癌之后才開始聚在一起交流經驗,或是到了癌癥晚期才治療,其結果是,中國癌癥的死亡率逐年升高。
肺癌是中國發病率、死亡率第一的惡性腫瘤,但肺癌的成因無論是專業人員還是普通公眾都有爭論,專業醫生一般不會給病人分析肺癌是因吸煙而造成的,還是與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有關。美國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日益減少與其堅持預防重于治療或預防與治療同等重要的科學理念是分不開的。1950年5月,美國醫生溫德和格拉漢姆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出吸煙與肺癌的發病有關,其后用了14年時間來確認吸煙與肺癌的關系,又從1964年開始發起長達50年的控煙運動。結果證明,控煙行動僅在美國就避免了至少800萬成年人死亡,讓這些人的壽命平均延長了約20年。
但是,控煙運動在中國首先遭遇到社會和經濟方面的阻力,因為中國每年稅收的7%左右來自煙草消費,2014年的煙草稅收高達1萬億元(占稅收的第一位),而且吸煙與癌癥的關系也沒有得到醫療界更為大力的宣傳。當很多人稱“不吸煙同樣會患肺癌”時,健康管理者和醫療專業人員一般無暇對這些誤解進行糾正和解釋,專業人員應付臨床診治都來不及,就更別說關注癌癥的預防問題了。
美國癌癥研究所資助的一些研究證明,90%的肺癌患者都是吸煙者,男性吸煙者患肺癌的幾率是不吸煙者的23倍;女性吸煙者患肺癌的幾率是不吸煙者的13倍。吸煙者肺癌中基因突變的數目比不吸煙者多10倍以上。不吸煙或偶爾吸煙者的肺癌基因平均突變數是18,最多也只有22個,但長期吸煙者的平均基因突變數是209個,最多的可達1363個?;蜃儺惖臄盗恳呀涀C明,吸煙顯然與患癌密切相關。
實際上,除了肺癌以外,對于很多種類的癌癥,都有已經確信的科學研究結果指導有效的預防。可惜的是,與此相關的科學知識并沒有在中國公眾中得到有效傳播,大城市與基層的差距不僅體現在腫瘤的臨床診治水平上,也反映在對癌癥預防科普的傳播上。其結果是,日益增多的癌癥患者不斷涌向大城市求醫。顯然,假如把癌癥控制和預防的“防火墻”向更廣泛的受眾擴散一步,就有可能避免日益增高的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這也是減少全國癌癥患者都涌向大城市的根本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