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科軍 樊敏 陳曦丹
摘 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繼續推動天津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關鍵是落實“菜籃子”產品供給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農產品物流中心區“三區”新目標任務,重點是堅持綠色化、集約化、功能化“三化”發展新思路,挖掘用好改革活力、科技動力和政府市場合力“三力”。
關鍵詞:新常態;現代都市型農業;天津市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01
Abstract: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and promote Tianjin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n the leading edge, the key is to accomplish building the non-staple food supply area, agricultural high-tech industries demonstration zon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center, the point is adhere to the new think of greening, intensive and functional, and it will take advantage of rural reform,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forc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Key words:new form;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Tianjin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結果。當前,隨著經濟發展進入高速增長向中高速轉換、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重要階段,農業發展也進入了轉方式、調結構,塑造經營新形態,構建政策新體系,培育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時期。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已經成為推動農業提升發展的重要前提。通過對新常態下,農業發展新形勢、新特征、新要求的總結研究,筆者認為適應新常態,繼續推動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關鍵是落實“菜籃子”產品供給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農產品物流中心區“三區”新目標任務,重點是堅持綠色化、集約化、功能化“三化”發展新思路,挖掘用好改革活力、科技動力和政府市場合力“三力”。
1 新常態下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的新思路
新常態下,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既有全市多重歷史機遇疊加的有利條件,但也面臨兩個“天花板”、兩個“緊箍咒”等普遍性矛盾的制約,同時農業結構、組織化、規模化等方面的問題也更加凸顯。要推動現代都市型農業實現新發展,必須轉變舊觀念,樹立綠色化、集約化、功能化的發展新思路。
1.1 堅持綠色化發展,質量效益優先,注重農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綠色化就是,從單純追求產品數量,向重視質量、效益轉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路子,實現農業生產綠色生態,農產品優質、安全,達到綠色標準,農業與社會、自然協調發展。強調綠色化發展,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慮。
一是滿足農產品消費多樣化、安全化、高檔化的需求。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農產品消費已經進入由低層次消費向高層次消費轉變的重要轉型期。一方面,產品消費結構由“糧”向“菜”大幅調整,糧食消費減少,“菜籃子”產品消費大幅增加,預計2020年人均口糧消費還要減少10%;“菜籃子”中增幅最高的奶類,增幅接近3倍,增幅最低的果類,也將提高50%以上。另一方面,消費要求從“吃飽”向“吃好”、“吃的安全”轉變,消費者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大幅提升。2013年,全國綠色食品年銷售額已經達到3 650億元左右,比2008年提高80%以上,年均增長率達到12.5%左右。截止到2014年6月份,全國綠色食品企業總數已經達到8 316家,產品達到20 586個,有機食品企業總數接近900家。要更好地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就必須緊密圍繞農產品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推動農業發展從“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通過農產品的提標提質,提升農業經營效益。
二是化解農業環境承載力脆弱化的挑戰。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特別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礎。21世紀以來,糧食的“十一連”增,依靠自身力量解決13億多人吃飯問題等一系列舉世成效的取得,依靠的是超出合理水平的化肥、農藥、農膜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代價是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我國化肥、農藥生產和使用量均處于世界第一,但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5%和20%。每年使用的180多萬t農藥中,作用于農作物的不足1/3,使用的250萬t農膜,回收不足150萬t。超量的投入品更多的是造成對水、土壤和空氣的污染,目前全國僅受到重金屬、有機物污染的耕地就接近0.1億hm2。與全國相比,天津市農業設施化、園區化程度更高,高投入、高消耗、高產出的特征更為顯著,近年來雖然投入品使用強度已經呈現下降趨勢,但化肥施用量仍在500 kg·hm-2以上,遠高于全國350 kg·hm-2的平均水平,比國家生態示范區250 kg·hm-2的標準高出1倍多,養殖業每年的糞污量也接近600萬t。繼續堅持現在的路子,不僅還不了舊賬,還欠新賬,經濟上不劃算,生態環境受不了,與美麗天津的大目標也不相符合。
三是應對農業氣象條件復雜化的形勢。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溫室現象、突發性災害日益嚴重,僅氣溫就比工業化之前提高近0.8 ℃,到2050年預計將上升1.5 ℃左右。自2000年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損失糧食近400多億kg,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的重要障礙。天津市作為大都市,高溫、干旱、霧霾等天氣異常化更為突出。近50年來,年平均氣溫升高近2 ℃,2014年平均氣溫創1951年以來最高,降水量較常年偏少近兩成,6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僅為常年一半左右,是1998年以來的最低點;據武清氣象站觀測,2013年冬季霧霾天氣為50 d,為近10年最高,冬季平均日照百分率僅為53.5%,低于近30年平均水平。適應新常態下,氣候條件復雜化、氣象風險擴大化新挑戰,必須推動農業綠色化發展,在積極創新農業技術、生產方式應對極端氣候影響的同時,通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發揮農業生態效益,切實減少農業對氣候的影響,促進農業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1.2 堅持集約化發展,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推動生產要素的高效利用
集約化關鍵是轉變拼資源、拼環境、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生產從傳統的“土地+勞動力+家庭經營+分散生產”向“資本+科技+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新模式轉變,更好地實現對技術、資本、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的引進利用,推動農業科學、節約、可持續發展。強調集約化發展,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
一是順應農業發展動力科技化的新趨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學技術水平決定農業生產力水平,農業科技進步程度決定農業現代化程度。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創新的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帶來的農業發展已經超過勞動、土地等要素投入,農業已經進入更加依靠科技進步的歷史發展新階段。截止到2014年底,全國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6.6%,與2008年50%的水平相比,每年提高近1個百分點。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率達到54.5%。據相關測算,近年糧食增產80%的貢獻,是源于科技進步帶動的單產提升。重視科技、發揮科技引領功能,是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實現跨越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天津市農業科技貢獻率已經達到63%,比全國高出近10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小麥耕、種、收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農業生產已經從人力、畜力為主,轉入以機械作業為主,農業發展已經從過去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適應新常態,有效應對資源要素約束,必須進一步加強對現代科學技術的集約化利用,把農業發展建立在創新驅動的基礎上,通過科技進步推動農業轉方式、調結構。
二是適應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多樣化的需要。隨著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從幾千萬畝向近4億畝的加速推進,農業生產已經實現了從原有的家庭經營為主,向家庭經營為基礎,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截止到2014年11月底,全國農民合作社總量已經達到126.7萬家,龍頭企業達到12萬多個,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與全國各類新型主體競相發展相比,企業主體是天津市的一大特色,農業合作化加快推進是新亮點。目前,農業企業經營的種植基地規模已經接近20萬hm2,畜禽的規模化養殖主要是企業,水產企業化養殖規模已經超過總量的一半以上。全市合作社規模已經超過6 000家,通過農業合作化,特別是土地股份合作等新模式,土地有效種植面積增加15%以上,單產提升10%以上。雖然成效突出,但從整體看,天津市農業發展仍面臨人多地少、流轉率低的“雙重困境”,還存在“誰來帶頭”的實際難題。全市土地流轉率不到33.3%,低于北京50%以上、上海60%以上的水平;真正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新型經營主體還不夠多。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經營效益,就必須推動農業集約化發展,在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上下功夫,通過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更好地引進新資源、提高現有要素的實用效率。
三是應對耕地、水、勞動力等資源要素稀缺化的挑戰。從全國看,近年來工業、城鎮建設每年占用耕地都在40萬hm2以上,雖然實行占補平衡,但占優補劣問題仍然存在,耕地質量普遍下降,退化面積已經超過總量的40%。水資源使用量已經達到7 000億m3上限的87%左右,每年農業用水缺口超過300億m3,超過0.67億hm2的旱耕地完全靠天吃飯。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特征突出,“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突顯,全國近1/3的農業勞動力年齡超過50歲。天津市作為特大型都市、資源型缺水城市,以及工業化、城鎮化先進地區,資源要素問題更加顯著。農業用水缺口每年平均在8億m3左右,地下水超采接近5億m3,部分地區已經形成地下水超采漏斗;耕地平均每年減少0.2萬hm2左右,耕地中一半以上是中低產田;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更加突出,文化教育水平不夠高,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超過80%。應對資源“緊箍咒”,面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硬任務”,必須推動農業集約化發展,提高存量要素的使用效率,引入資本、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
1.3 堅持功能化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打造農業新的增長點
功能化重點是,轉變農業就是第一產業的舊觀念,樹立“第六產業”的新理念,推動農業功能由生產向休閑娛樂、精深加工、文化創意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領域發展,延長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拓展農業的休閑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培育農業新的增長點。強調功能化發展,主要基于三方面考慮。
一是化解農業生產低收益化的挑戰。隨著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行,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經超過進口價格,農產品繼續提價已經遇到“天花板”,對農業的補貼也遇到世貿“黃箱”政策8.5%的上限“天花板”。同時,農業成本,特別是人工、地租上漲很快,在“天花板”和成本“地板”雙重擠壓下,農業比較效益不斷下降。從天津市近3年的情況看,蔬菜價格上漲態勢減弱,與2013相比,2014年重點監測的14種蔬菜價格年平均下降18%,低于2012年。2014年以來,豬價始終維持在低水平,生豬養殖處于全面虧損的狀態。生鮮乳價格也從上升態勢轉為持續下跌,年末比年初下降了20%,肉羊更是一改多年持續上漲的勢頭。農產品價格在下降,但農業成本仍處于“上升通道”,人工費用從3、4年前,不到40、50元一天,上漲到現在的100多元,土地流轉從原來的每667 m2平均400、500元,漲到900多元,高的已經達到1 300多元,人工、土地成本基本上翻了一番。
二是順應一二三產業發展融合化的趨勢。當前,依托產業鏈延伸、產業交叉、技術滲透等方式,農業在實際發展中,部分領域已經呈現出與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傾向,主要表現為農業與文化、旅游等服務產業交叉推動的休閑農業發展壯大,以及產業鏈后向延伸帶動的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全國農家樂已經達到200萬個,特色村、鎮超過10萬個,2014年鄉村旅游人數達到12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 200億元,帶動了3 300萬農民致富;截止到2013年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達到7萬多家,2014年農產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8.5萬億元,連續11年年均增長率超過20%。近年來,依托天津市豐富的旅游資源、加工業基礎和都市型農業的有利條件,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呈現規模擴大、質量提升的好態勢。全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經營戶超過2 500家,帶動農民就業超過26萬人,綜合收入接近40億元;市級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接近900家,年總產值超過3 000億元。
三是應對農業生態需求擴大化的形勢。伴隨社會對環境問題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農業在氣候調節、水源涵養、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大都市地區,農業已經從傳統的“米袋子”、“菜籃子”,上升為都市地區環境建設的重要部分,是城市的“綠色骨架”和“城市之肺”。據北京、上海測算,2009—2013年,北京農業生態服務價值年均增長3.8%,2013年達到3 449.8億元,貼現值達到9 431億元;上海僅林業生態服務價值,2014年就接近120億元,平均森林生態價值接近127 500元·hm-2,2009年以來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年均增加8.36億元。據專家估算,2012年天津市農業的生態服務價值為783.71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2倍多,生態價值明顯高于經濟價值。
積極應對新形勢下農業低效益化、發展融合化、生態價值擴大化等新變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必須推動農業功能化發展,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在抓緊生產環節的同時,加強生活、生態功能的開發,重視“內外聯動”,在推進產業融合、拓展農業功能上挖掘新潛力,從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上尋找新的增長點,讓農民更多地從功能拓展以及產業鏈的延伸中獲得更多利益。
2 新常態下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的新目標
適應新常態,關鍵還是要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做文章,發揮比較優勢,著力特色發展,通過創新推進“菜籃子”產品供給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農產品物流中心區“三區”建設,進一步提升設施裝備、農業科技、信息技術、質量安全以及農業多功能等領域的優勢,確保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農民收入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2.1 打造以優勢、精品、安全為特色的“菜籃子”產品供給區
主要是瞄準京津以及河北石家莊、唐山、保定等京津冀都市圈高收入地區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高端化”、“精品化”消費需求,發揮天津市40多萬 hm2耕地的相對資源優勢,依托4萬hm2農業設施、100萬m2海水工廠化養殖設施,以及農業機械化所形成的農業全天候、工廠化、標準化有力條件,加大精品農產品及農業資源產品供給,滿足消費需要、增加農民收入。建好“菜籃子”,一是要優化農業種養殖結構。調減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綠色有機蔬菜、精品花卉、高檔菌類,以及海珍品養殖面積,擴大林果、生態林種植規模。二是要培育精品農業生產載體。重點支持建設一批精品農業示范基地,通過典型示范帶動,引導農業發展方向。三是要進一步加強農業品牌化建設。積極推進“三品一標”建設,培育一批國內知名農業品牌。力爭“十三五”期間,在全市培育建成一批綠色“菜籃子”、高檔“菜籃子”和精品“菜籃子”,進一步提高天津市優質地產農產品在京津及河北主要城市的占有率。
2.2 打造以現代種業、生物農業和農業物聯網產業為重點的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關鍵是充分發揮天津市雜交粳稻、小麥、黃瓜、花椰菜、生豬、海淡水魚蝦等優勢種業基礎,切實抓住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進一步發揮農業物聯網平臺和技術示范應用的先發優勢,積極利用京冀資本、技術、人才、土地等各類優質資源,推進現代種業、生物農業加快發展,切實推動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創新應用,把天津市打造成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地、技術創新研發高地以及先進農業技術輸出地,輻射服務北方,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大局。力爭到“十三五”末,現代種業基本形成以“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集團為核心的育種體系,現代種業總產值翻一番;生物農業,基本建成完善的研發、轉化、示范、產業化體系,總產值超百億;農業物聯網產業,打造形成京津冀農業資源、技術、產品平臺,探索總結農業物聯網、云存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模式,實現在農業多領域的實際應用。
2.3 打造以健全的流通體系、現代化的流通方式為特征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區
重點是依托天津市交通基礎設施和現代物流優勢,利用好農產品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發展的有利形勢,切實抓好農產品國際貿易、國內一級批發交易“大流通”和電子商務、會員制服務等“新流通”體系建設,努力打造京津冀國內外名特優農產品物流集散中心、農產品電子商務中心和農產品直供直銷配送中心“三大中心”,把天津市打造建成國際以及南方特色產品輸往北方,北方產品銷往全國、走出國門的關鍵樞紐;北方地區電子商務總部、平臺、關聯企業集聚,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規則、方式、技術創新引領的高地;農產品直供直銷服務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節點。力爭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以環渤海、海吉星為“雙核”,以濱海農產品物流沿海發展帶為支撐,紅旗、金鐘等批發市場多點補充,“一帶”、“雙核”、“多點”三位一體網絡化的發展格局。
3 新常態下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的新舉措
主動適應新常態下,農產品消費需求、市場環境以及資源環境條件等方面的系列深刻變化,必須把農業調結構、轉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進經營創新,強化科技支撐,健全農業服務,激發改革活力、挖掘科技動力、構建政府市場合力,“三力”齊發推動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再上新水平。
3.1 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激發農業內生發展“活力”
推進農業家庭經營向企業化、合作化轉變,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適應匹配,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最大限度提高資源要素的利用率。一方面,要進一步擴大農業企業規模。圍繞農業企業的“引進來”和“走出去”做文章,在保障農民權益、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上,積極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國內外知名的大型企業在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科技創新等各領域廣泛參與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積極支持農業企業走出去,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再培育打造一批“聚龍集團”型的企業。進一步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在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模式基礎上,因地制宜支持發展股份合作,土地反租到包、買回自營等多樣化的聯結模式。另一方面,要推動合作社提質增效。切實發揮好合作社在普惠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快引導農民合作社拓寬服務領域和規范發展,支持成立專業、土地股份、資金互助等多種形式的合作社。要順應合作社聯合化的大趨勢,積極引導合作社開展生產、銷售、服務等專業聯合,以及沿產業鏈,甚至是跨產業的綜合聯合,通過拓展合作社規模、延長產業鏈和提高專業化分工服務水平,切實增強合作社的經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3.2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增強農業外生發展“動力”
通過壯大優勢產業、加強重點技術攻關和創新研發體制機制,更好地發揮科技引領功能,打造農業新的增長點。主要是加強四個方面:一是支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從研發基地、創新平臺、設備更新、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政策、項目和貸款融資扶持,積極支持現代種業、生物農業、農業物聯網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培育一批農業高新技術集團,以龍頭企業帶動相關產業整合創新發展。二是要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攻關。瞄準世界新一輪農業技術革命,緊緊圍繞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需要,加強對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和綠色增產等領域的攻關,加強優良品種、栽培技術、植保技術、低產土壤改良技術等增產技術,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綠色保險等環保技術,以及電子商務、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農業信息化技術的研發引進和示范推廣。三是推進電子商務、物聯網等關鍵技術的創新應用。進一步豐富物聯網平臺的病蟲害防控、資源環境管理等功能,推進農業物聯網示范應用基地建設,示范帶動農業物聯網技術在生產、質量安全等領域的實際應用;積極推動“網農”對接,加快培育本地農產品品牌電商企業和示范龍頭企業。四是創新農業科研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科研成果轉化效益與本人利益掛鉤的收入分配機制,允許和鼓勵在津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職務發明成果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劃歸成果直接研發人員及其團隊所有。
3.3 構建新型農業服務體系,構建政府市場“合力”
根據新形勢下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生產經營特點,充分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和政府“看得見的手”兩只手的積極作用,建立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務體系,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主體、多樣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格局。一方面,完善政府服務。重點是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在穩定存量、提高總量的基礎上,通過補助、擔保、貼息、獎勵、風險補償等措施,吸引各方面的資源支持農業發展,建立競爭性的財政投入分配機制,在提高使用效率上下功夫,確保投入主要用于培育主體、調整結構、科技創新等關鍵環節。另一方面,強化社會服務。主要是圍繞農業產銷全流程,提高公益性機構服務能力,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服務,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加工、流通、培訓、信息、法律等各方面的服務水平。更好地發揮金融支農富農強農的積極作用,加大對農業的融資擔保和保險支持,切實發揮農業擔保的增信融資積極作用,在推進“三權”抵押融資的基礎上,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的抵押融資。進一步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提標擴面,提高種植業保險保額,開發“菜籃子”產品價格保險、棚內作物等新險種,探索開展聯保互保等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毛科軍.關于推進農村資源和農民資產市場化資本化的研究[J].天津農學院學報,2010,17(2):21-25.
[2] 毛科軍.實施“三區”聯動戰略 推進“三化同步”發展[J].農村工作通訊,2011(17):37-38.
[3] 毛科軍,樊敏.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必須在體制機制上實現三大轉變[J].求知,2013(3):49-52.
[4] 毛科軍,官宏義.天津市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的實踐[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8(6):679-685.
[5] 毛科軍,李小剛.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建設提升天津農業信息化水平[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9):1-5.
[6] 陳錫文.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EB/OL].(2015-03-1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5-03/15/c_1114629204.htm.
[7] 張紅宇. 把握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的趨勢性變化[J].山西農經,2015(2):8.
[8] 陳錫文,韓俊.國新辦就《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解讀等情況舉行發布會[EB/OL].(2015-02-03)http://www.zgxcfx.com/Article/81695.html.
[9]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2-10)http://www.gov.cn/zwgk/2014-02/10/content_2581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