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李佳 駱亮
【摘要】“一帶一路”是中國對外經濟的重大戰略決策之一,因此,如何正確的讓世界了解其內涵,對于該戰略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運用功能對等主義理論來評析常用現存譯本,以更好地為國際合作交流起到綿薄之力。
【關鍵詞】“一帶一路” 功能對等 翻譯評析
一、功能對等理論
本文所討論的功能對等理論是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大師尤金·奈達提出,同時也是他的核心翻譯理論。自八十年代初奈達的理論被引入中國以來,“功能對等”已成為當代西方翻譯理論中被介紹的最早、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他創造性的將信息論與符號學引進了翻譯理論,提出了“動態等效”(Dynamic Equivalence)的翻譯標準;把現代語言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翻譯理論中;在翻譯史上第一個把社會效益(讀者反應)原則納入翻譯標準之中。尤其是他的 “動態對等”理論,后來改稱為“功能對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一經引入就打破了中國傳統譯論中靜態分析翻譯標準的局面,提出了開放式的翻譯理論原則,為國內建立新的理論模式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因此,奈達的理論“幫助創造了一種對待不同語言和文化的氣氛的新姿態,增進了人類相互之間的語言交流和了解”(譚載喜,1999) 。
二、“一帶一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相關各國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所以,“一帶一路”是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從21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把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等輸往沿途各國,帶去了文明和友好,贏得了各國人民的贊譽和喜愛。如今,作為全球主要外匯儲備國之一,中國將秉承絲綢之路精神,攜手周邊各國再次開創世界性的文化,經濟和政治合作交流,讓古老的絲綢之路再次煥發出新的活力。
三、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評析現存譯本
本文運用功能對等理論對目前有代表性的幾個譯本進行評析。奈達指出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相同”(Nida,2004)。根據奈達的功能等效理論,譯者不僅要領會源語文本的內容,忠實地傳達源語內容,同時還要考慮讀者的反應。
1.中國式直譯。目前的各大報紙和網站大多選擇諸如One Belt,(and) One Road比較簡潔的譯本。就字面來看,外國人可能會理解為“一條腰帶和一條馬路”, 實則這種憂慮是多余的。“一帶一路”是中國首創,世界上獨一無二,所以在語境之下,老外會不知其內涵,但不會誤解為“腰帶和馬路”。 所以如若選擇此種翻譯,那么建議在隨后的文本中一定要有有展開性的解釋或加助,這樣才可做到讓國外讀者和國內讀者有共同的讀者效應。
2.直譯加意譯。美國當地時間2015年5月19日,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應邀出席美國一學生公開論壇并發表演講。其中提到“一帶一路”,英文版為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programs,得到國內翻譯界的贊賞。
For its part, China has initiated 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programs to strengthen Asian and Eurasian connectivity.
此種譯法的確抓住了“一帶一路”的核心,即兩條“絲綢之路”。對于外國讀者來說,“絲綢之路”是他們腦海中具象化的中西文化交流符號,將此概念與古絲綢之路相關聯,用它來幫助國外讀者們領悟“一帶一路”這一概念的關鍵,因此可以大大幫助讀者做到理解上的效應對等。
3.解釋性譯本。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6月中旬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The best way Western observers have been able to visualize Beijings plan is a revival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which linked Europe to China as a major trade route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boosting the economies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of all the peoples along the way.
在此譯本中,作者提出該戰略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復興,隨后用一個非限定性定語從句對該概念進行了具體的解釋,可謂概念清晰,點明主旨,哪怕是不知概念的中國讀者也會知道該戰略的內容了。
四、結語
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每種語言都有各自獨立和分明的系統,在形態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異。然而,兩種語言之間又存在一些相似性。比如在主謂詞序和動賓詞序上是一致的。正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所以在翻譯實踐中,我們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種方法進行翻譯。鑒于翻譯沒有絕對的正確,因此無論選擇什么樣的譯文,作為譯者,首先一定要牢記探究術語的概念和內涵,做到忠實于原文,不能曲解或漏譯;其次才能考慮根據語境選擇什么樣的譯文。在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中,他將譯文的評價的標準分為三個等級,最高級別的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效果對等只存在于理論上。因此,如果譯文讀者達到了原文讀者的最低限度的理解,即語言的關鍵,那么該譯本即可采用。
參考文獻:
[1]Ma Huijuan.(2003).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Nida, Eugene A.(2001).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西安翻譯學院2015年院級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15A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