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李瑾
【摘要】英國玄學詩歌之父約翰·鄧恩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詩人。本文擬以文本細讀為基礎,分析鄧恩引誘詩歌作品中及時行樂的主題,探索鄧恩對生命的追求。
【關鍵詞】約翰·鄧恩 及時行樂 引誘詩 生命
一、及時行樂
“及時行樂”(Carpe Diem)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歌常見的主題之一。它源于拉丁語Carpe Diem,英語譯為seize the time,意思是勸說人們珍惜美好時光,把握行樂機會,時不我待。從英文譯文中我們不難看出Carpe Diem本是一個中性詞,而漢語譯文的“及時行樂”卻含有一種尋歡作樂的貶損意味。當然,“及時行樂”主題的過分渲染的確可能使人沉溺于感官享樂,不思進取。但這一主題在當時卻有其積極意義。中世紀教會強調禁欲主義,認為人只有終生受苦才能得救,而及時行樂詩歌則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強調人的尊嚴,認為人的價值在今生,所以在今生就應享有幸福而不必等到來世。這種態度無疑是對中世紀禁欲主義的抵制,因此具有積極進步意義。
二、約翰·鄧恩
英國玄學詩歌之父約翰·鄧恩(1572--1631)生活在充滿變動和過渡的十七世紀。鄧恩在很多詩歌作品中都體現出了他的及時行樂觀。十七世紀上流社會奢靡的社會風氣和富裕的家庭是青年鄧恩早期行樂放蕩生活的一個原因。而行樂放蕩的生活也為鄧恩的詩歌創作提供了靈感。本文擬以文本細讀為基礎,分析鄧恩作品中及時行樂的主題,探索鄧恩對生命的永恒追求。
三、鄧恩的引誘詩
玄學派詩歌一直以奇思妙喻(conceit)著稱于世。《誘餌》是鄧恩一首引誘名篇,是對馬洛《癡情的牧羊人致意中人》的回應詩作。這首詩節奏自然,語氣調侃,比喻大膽出奇,推理和結論超乎常人想象,充滿著及時行樂意味。
詩歌開頭開門見山,毫不諱言提出,要姑娘“來,與我同住,做我的愛人”(Come,live with me,and be my love)的請求。鄧恩欲以物質財寶誘惑姑娘。而這些物質財寶似乎并未打動姑娘。于是詩人在第二節中一改強硬口吻,溫柔地恭維道,你那迷人的眼眸比太陽更具魅力光輝,更能溫暖竊竊私語的潺潺溪流。然后詩人自比眾多情迷小魚中的一條,為了靠近意中人,即使明知是誘餌,是危險,亦置之度外,自愿向前。如此舍身忘我之愛,姑娘,你能不感動嗎?第四節,詩人以夸張的手法繼續寫道,“假如你不愿在日月之光下被看到/你的光輝將會使日月黯淡無光/求你,允許我注視你/為了你,日月之光我不再留戀”(If thou,to be seen,beest loath,/By sun or moon,thou darkenest both;/ And if myself have leave to see,/I need not their light,having thee.)。幾行看似離奇的文字,卻表達了詩人拋開誘惑、不顧一切的愛。為了與姑娘及時行樂,詩人甚至在第五節中下了詛咒,“讓蘆葦魚竿把其他魚兒釣住/讓貝殼水草阻斷他們的去路/或者用那窒息的陷阱,再不就是漁網/將那危險可憐的魚兒們包圍”。最后兩節中,詩人以對比的方式再一次突出了姑娘的魅力——不需要任何欺騙的手段就足以吸引魚兒。
自始至終,詩人沒有依照傳統彼特拉克愛情詩那樣,描述優美的田園風光,女子動人的美貌,而是緊緊圍繞‘誘餌這一玄學奇喻,層層遞進,贊頌姑娘魅力四射,勸說姑娘及時行樂,莫辜負美好時光。
鄧恩的玄學妙喻和及時行樂觀在其很多引誘詩中都有體現。《愛的高利貸》中,為了及時行樂,詩人甚至愿付高利貸給愛神,條件是要求愛神在付債之前讓詩人與不同風格的女人作歡。《太陽升起》中,詩人批評太陽“忙碌的老傻瓜,不守規矩的太陽”(Busy old fool,ugly son),打擾了戀愛的甜蜜溫存,影響了戀人及時行樂。《無分別的人》中,詩人描繪了一個亂交的單身漢不愿與囿于一個女人,只有傻瓜才會從一而終。《受限制的愛》中,詩人也催促女人廣交男人而不應該陷入或僅僅陷入一個男人的羅網。
四、結語
鄧恩在作品中一再表達出及時行樂的思想絕非偶然。他的文學生涯主要集中在十七世紀上半葉。而十七世紀是英國歷史上沖突和斗爭最為激烈的年代。上半世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矛盾叢生,斗爭愈演愈烈;后半世紀則爆發了對英國乃至全世界均產生深遠影響的大革命。在當時英國動蕩不安的社會現實中,命運坎坷的鄧恩不停地思考著生命的意義。一方面詩人催促戀人及時行樂,另一方面詩人內心堅信理想愛情的存在。看似相悖的作品背后掩藏的其實是詩人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表面上鄧恩是在催促情人放掉貞操觀、與其做愛,但事實上卻是詩人用愛情對抗生命的獨特方式。鄧恩在作品中如此推崇、追求肉欲和享樂,實際上是在當時政治動蕩、社會不安定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逃避現實,追求生命真諦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吳笛.論東西方詩歌中的“及時行樂”主題[J].外國文學研究,2002.
[2]胡家巒.英美詩歌名篇詳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2008.
[3]胡家巒.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時間觀[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1.
[4]王佐良,何其莘.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
[5]傅浩.英國玄學詩鼻祖約翰但恩詩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6]張海霞.艷情詩背后的心靈沖突—約翰鄧恩和他的早期愛情詩[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7]李正栓.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