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淑儀


[摘要]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網站特色資源的建設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們了解和獲取優秀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共享工程各省級分中心網站地方特色資源庫建設為調查對象,通過對各中心網站地方特色資源庫的建設內容、易用情況、網上信息服務等的調查分析,指出了特色資源庫在建設標準、信息服務、合作共建、用戶參與等方面的不足,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意見和建議,為完善地方特色資源建設和服務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資源建設;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4-0118-06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起,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國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其目的是將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與傳播,從而實現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
文化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是地方特色資源建設的生力軍,是面向省內外用戶宣傳、推廣、提供文化共享工程各類數字資源服務的窗口。通過對各省級分中心地方特色資源建設情況的調查,全面了解我國各省優秀文化資源的建設情況,并對資源建設與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進行了探討,為完善地方特色資源建設和服務提供參考。
1 省級分中心地方特色資源建設情況調查
1.1調查方法
本文對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的32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省級分中心網站地方特色資源建設情況進行調查。主要是通過登錄文化共享工程主站——國家數字文化網所鏈接的各省級分中心網站,對各省中心網站地方特色資源的類型、數量和服務方式進行統計、比較和分析。
1.2省級分中心地方特色資源建設情況
自2002年文化共享工程正式啟動以來,經過10多年的建設,省級分中心已成為人們了解和獲取全國各地特色文化信息的良好平臺。本文通過對各省中心特色資源欄目、專題數據庫和特色資源數據庫所包含的地方特色資源的名稱和數量進行列舉和統計,以此分析我國東、中、西部共享工程特色資源建設的共同點和差異。我國東、中、西部32個省級分中心地方特色資源情況如下:
2 地方特色資源建設情況分析
2.1總體情況分析
根據表1~表3的統計,共享工程32個省級分中心中,有29個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有3個則依托省級公共圖書館網站設立了分中心網頁。32個省級分中心網站共建立了286個地方特色資源庫。其中,東部地區9個省中心共建地方特色資源81個,平均每個省中心9個;中部地區10個省中心共建地方特色資源116個,平均每個省中心11.6個;西部地區12個省中心共建地方特色資源89個,平均每個省中心7.4個。三大區域的省分中心在特色資源建設的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其中,東部和中部地區分中心的地方特色資源量較大,內容較為豐富。特別是東部地區的浙江和中部地區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中心不僅特色資源內容相對較多,而且質量也相對較高,使公眾能夠較詳細地了解該省的歷史文化及民間文化特點。而西部地區地方特色資源的建設則相對薄弱,個別省中心對地方特色資源的建設不夠重視,主要體現在數據資源量相對較少,質量也不高。有的分中心的特色資源庫,只有資源庫名稱卻沒有任何內容。總體來說三大區域各省級分中心地方特色資源的建設對地方文化的傳播、保護和傳承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2資源內容分析
從表1~表3中列出的各省中心地方特色資源欄目或特色資源庫的內容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2.1地方特色自然資源
包括地方特有的地貌、水文、動植物資源、生態農林、礦產等的圖片、文獻、視頻等數字資源。如云南省中心的云南花卉、云南旅游、云南普洱茶;陜西分中心的陜西景觀;海南分中心的熱帶資源等,這些數字資源為地方特色經濟建設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保障。
2.2.2地方特色文化資源
包括地方特有的歷史文化、文學藝術、民俗民風、民間工藝美術、宗教信仰、名勝古跡、地方特產、地方人物、風土人情等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傳統文化資源。如浙江省分中心的甌海澤雅古法造紙、江西省分中心的景德鎮陶瓷資源庫、湖北省中心的楚風楚俗、湖南省中心的書院文化以及西部地區四川省分中心的藏族唐卡數據庫等。在32個省分中心的286個地方特色數據資源中與地方特色文化相關的數據資源共有236個占全部資源的82.5%。由此可見,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是我國文化共享工程特色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了解各地區文化起源及歷史源流的重要途徑。
2.2.3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也是一個多元的復合文化形態。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漢族文化與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因此,少數民族文化已成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從調查32個省級分中心來看,有14個省級分中心建立了與地方少數民族相關的文化信息資源,如浙江省中心的畬族文化資源庫;海南省中心的黎族數據庫;內蒙古的蒙古族文化藝術、云南的獨有少數民族多媒體數據庫等。這些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是我國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為人們更多的了解各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提供良好途徑。
2.2.4地方文獻
地方文獻資源主要包括地方史志、年鑒、家譜、族譜、地方出版物等地方文獻資料,是地方文化與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佐證材料,它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天津的天津地方志、留民團史料;浙江的溫嶺家譜資源庫、湖南省中心的湖南氏族源流等。
2.2.5特殊年代文化資源endprint
特殊年代文化是反映某一特定歷史時期地方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獻、史料等資源。如反映抗戰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重要人物的天津分中心的天津抗戰紀事;重慶分中心的重慶抗戰史跡等;反映中國共產黨革命歷程的安徽省中心的紅色文化;江西省中心的紅色印記多媒體資源庫;河南省中心的紅色信陽等,這些數據庫都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革命內容和特點,對廣大群眾了解我國的近現代革命史起著重要的作用。
2.3易用性分析
2.3.1可訪問情況分析
在所調查的32個省級分中心的286個特色資源庫中,有254個庫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開放服務,開放率達88%,用戶可通過互聯網直接訪問這些資源。但仍有少部分的資源因受版權與數字資源的合法使用等的限制而無法訪問,如北京分中心的“北京記憶”系列特色資源庫、山西省中心的“譜牒資料庫”、天津省中心的“天津地方志”等,它們都是各省公共館數字化的館藏資源,由于受到版權的制約只能限制在各公共館局域網內使用,外網無法訪問。有的資源通過互聯網只能瀏覽到一些類目、簡單的文字說明和部分圖片型內容,而文獻全文以及視頻音像資源的瀏覽使用必須通過IP認證或是進入文化共享工程指定的各級服務點才可以獲取,如寧夏省中心的“回族及伊斯蘭文化、寧夏地方人文資源、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夏文獻”、浙江的“溫嶺家譜資源庫”等的全文都必須通過IP或身份的認證才能獲取。由此可見,資源的版權問題仍是共享工程有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如何解決公共館已數字化的文獻資源的版權問題,讓這些資源更好的為公眾所利用。
2.3.2可檢索性分析
在本文所列的286個特色資源庫中,有134個庫提供了檢索方法和檢索途徑,提供檢索途徑的數據庫約占47%,其中大部分數據庫所提供的檢索方式僅為簡單檢索,只有24個資源庫提供了較強大的檢索功能。檢索服務功能較好的有山西省級分中心的山西歷史地名、山西人物名錄、省外看山西、山西經濟事件等資源庫,采用了南宸FTR全文檢索系統為用戶提供了全文檢索、字段檢索和專業檢索;福建省級分中心的閩南文化和福建文化記憶數據庫不僅提供了庫內欄目的關鍵詞檢索,同時還提供了庫內跨欄目的標題與關鍵詞的檢索。河南省級分中心的中州攬勝數據庫每個分庫都設有基本檢索和綜合檢索,基本檢索根據每個分庫的內容設定了不同的檢索項,并對檢索詞提供了模糊匹配、精確匹配和前向匹配檢索及二次檢索等功能,綜合檢索則提供了庫內跨分庫的檢索。通過這些檢索途徑大大提高了檢索結果的準確率,也方便了用戶對資源的使用。
3 共享工程特色資源建設存在不足
3.1中心網站名稱缺乏規范性
在調查中發現各省分中心網站的命名不統一,32個省市級分中心網站中,只有14個分中心網站的名稱中含有“共享工程”,有13個省級分中心網站的名稱是以文化網為主起名,如“湖北數字文化網”、“江西文化信息資源網”、“吉林省文化信息網”等,有5個則直接以省圖書館網站作為省級分中心網站如“山西省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青海省圖書館”等。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名稱的不統一必然會給用戶查詢帶來困難。如山西省分中心網站,國家中心網站對山西分中心網站的鏈接是指向山西省圖書館,而不是直接指向山西分中心網站,在山西省圖書館網站中沒有相關分中心網站的說明,通過百度搜索也找不到直接進入分中心網站的鏈接,筆者試圖通過對山西省圖書館網站中的專題網站進行逐個點擊鏈接進行確認,除了三晉文化信息鏈接不上外,其它網站均不是分中心網站,也未能確認三晉文化信息網是否為山西省分中心網站。因此,只能將山西省圖書館的地方特色資源庫視為省分中心的特色資源。
3.2特色資源分類缺乏統一標準
由于各省級分中心對特色資源歸類缺乏統一的標準,出現了不同欄目或數據庫內容重復的現象,造成資源歸類的混亂。如湖北省分中心在其“專題數據庫”欄目的“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地方戲苑”、“荊楚攬勝”、“荊楚民俗”等數據庫中出現了與“特色資源”欄目的“楚風楚俗”、“湖北茶文化”、“湖北旅游”、“地方藝苑”等數據庫相同或相近的內容,其中“荊楚民俗”數據庫中既包含了“特色數據庫”中的“湖北茶文化”也包含“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中的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內容,給人感覺非常混亂。
3.3人機交互界面不夠人性化
大多數省中心特色數資源的欄目設置不夠人性化,特色資源庫在中心主頁中的位置不明顯。特別是以省圖書館網站作為中心網站的省中心,在網站上很難找到屬于共享工程的特色資源,如四川省圖書館網作為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網站,在站內找不到任何對省級分中心的說明,也找不到屬于共享工程的特色資源,只有圖書館的自建數據庫,僅從圖書館的網站,讓用戶無法判斷該網站是省中心的網站。另外,在特色資源檢索方面,只有少數量的數據庫提供了高級檢索,大部分特色資源庫僅提供簡單瀏覽或簡單檢索,檢索途徑也比較單一。
3.4網上信息服務功能缺失
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省中心網站仍然“重建設輕服務”,網上信息服務缺位。在已建成的、可訪問的特色資源網頁中均無法找到與網絡參考咨詢服務相關的內容或鏈接,缺少針對特色資源的個性化信息訂制與信息推送服務。對無法訪問的特色資源、有名稱無內容的數據庫以及數據庫鏈接錯誤等情況,網站上沒有說明,給用戶帶來一定的困惑。
3.5缺乏反饋途徑
在調查中發現,各省級分中心對特色資源的實用性、適用性、針對性、利用情況以及公眾關注度等都沒有進行跟蹤調查,對公眾的滿意度、需求、意見和建議等沒有提供一個良好的反饋途徑。幾乎所有特色資源庫的建設和維護都缺少用戶參與,造成了各省中心提供的特色資源與用戶需求脫節,從而影響了資源的利用率。
4 對完善地方特色資源建設的思考
4.1規范網站名稱,統一資源建設標準endprint
規范統一的網站名稱和資源分類標準是用戶準確快捷獲取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有效途徑。因此,共享工程應在特色數據庫建庫的選題、技術路線、標準和規范的制定、組織與管理方面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體系,共享工程可參照CALIS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標準和規范體系,建立一整套包括基本信息規范、元數據規范、對象數據加工規范、資源組織規范、數據轉換規范、資源檢索規范、資源獲取和展現規范、平臺技術規范等在內的特色數據庫標準規范體系。各級中心根據已定的規范和標準構建本地特色資源庫,從而實現特色數據資源結構的標準化、規范化,使用戶能夠按照統一的標準去查找所需的信息。
4.2加強合作提高特色資源共享度,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
4.2.1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共建特色資源
近年來高校圖書館正在大力推進特色資源的建設工作,特別是在CALIS支持下,不少的高校都建立了具有本校和本地特色的數字資源庫。如浙江省高校數字圖書館(ZADL)依托CALIS自建了眾多的特色資源,其中有溫州大學圖書館自建的“民俗學文獻與溫州地域文化數據庫”、“溫州地方文獻”、湖州師范學院圖書館自建的“湖州歷史人物研究數據庫”、浙江財經大學圖書館自建的“浙商文化數據庫”等都是一些地方特色鮮明的數據庫。共享工程各省分中心可通過項目合作或技術合作等方式與本省高校進行特色資源的聯合共建,并將高校圖書館自建的地方特色資源納入共享工程的資源中,實現資源的互補,必將大大豐富特色資源內容、降低資源建設成本、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4.2.2加強與企業的合用,共建地方特色企業文化資源庫
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支柱,是企業成長的沃土,是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如北京同仁堂,是全國中藥行業著名的老字號,創建于1669年,300多年來歷代同仁堂人始終秉承以“仁”為核心的價值觀與“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企業文化,使其成為長盛不衰的企業。筆者認為地方優秀企業文化也是地方特色文化之一。因此,在特色資源的建設中,應加強和地方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的聯系,將優秀企業文化作為本地區特色資源納入建設計劃中,從企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核心價值文化等層面充分挖掘企業的優秀文化,形成優秀企業文化特色資源,為創業者和企業提供參考。
4.2.3加強與文化館、博物館、藝術館、廣電等部門的聯合與合作,統籌規劃,聯合共建共同開發,在信息、技術上互通有無,使各部門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4.3加強網上信息服務
4.3.1完善數據庫檢索功能
檢索性能的優劣決定了一個數據庫的質量和水平,強大的檢索功能能夠幫助用戶方便、快捷、準確地獲得所需的信息。因此,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中要針對數據庫的內容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劃分和揭示,使用戶能夠從不同角度檢索到所需的資料。
4.3.2提供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個性化信息服務是基于信息用戶的信息使用行為、習慣、偏好和特點向用戶提供滿足其各種個性化需求的一種服務。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圖書館都針對不同的讀者需求開展了包括內容定制、信息檢索定制、界面定制和信息推送等服務在內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各省中心可參考高校圖書館的網上服務模式,在中心主頁為用戶提供可選擇的個性化服務,并根據用戶的定制,通過電子郵件、RSS頻道推送、手機短信等途徑,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用戶提供新的相關信息。另外,還可以通過自建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交網絡服務)或加入現有的SNS如人人網、QQ空間、百度貼吧等,借助SNS技術進行特色資源的推介和信息推送、參考咨詢等服務。
4.3.3開展形式多樣的網上參考咨詢服務
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的廣泛應用,數字參考咨詢已成為信息服務的重要方式,各省中心可借助中心網站開展網上實時參考咨詢(利用QQ、MSN等網絡交流軟件進行的參考咨詢)、E-mail服務、FAQ服務、電話服務、BBS、網上讀者教育、Web表單服務、聯合虛擬參考咨詢等多樣化參考咨詢服務,使共享工程的用戶可以隨時向中心咨詢員提問、咨詢和實時交流,及時獲取所需的信息。
4.4暢通反饋渠道,提高用戶參與度
各省中心必須建立資源使用的反饋渠道,通過設置意見提交表單、網上留言等形式及時了解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用戶的需求。同時鼓勵廣大用戶參與資源庫的建設,允許用戶上傳資源使用心得和對資源建設的評價。允許用戶推薦和上傳與本地特色資源相關的文獻資料,從而不斷完善地方特色資源的建設,使特色資源建設更具針對性、適用性和吸引力。
4.5加強人員合作
共享工程應加強與高校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相關單位的合作,充分利用各單位的人力資源。如利用圖書館優秀的編目員和咨詢員進行資源的分類加工和網上信息咨詢服務,不僅解決各省中心人力不足的狀況,同時也增強了特色資源建設的標準性和規范性以及網上信息服務能力,使所建資源的作用得到最大的發揮。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從事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人才和專家,在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可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5 結束語
共享工程原意是為基層農村提供信息服務,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特色庫的建設不再是單純為基層農村提供豐富的文化信息資源,它已經成為外界了解各地區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民俗民風的窗口,對開發本地特色資源,發展地方經濟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充實和完善地方特色資源的內容和服務顯得尤為必要。
(本文責任編輯:郭沫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