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韻博
[摘要]以北京和張家口舉辦冬奧會為契機,通過分析我國體育信息工作的現狀和問題,從發揮體育信息學科作用、加強體育信息學科的理論創新、加快組織機構建設發揮各級學會作用、體育信息專業人才的培養、數字網絡環境下冬奧會競技體育領域內的信息服務和體育信息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幾個方面研究舉辦冬奧會對我國體育信息工作的影響。
[關鍵詞]北京和張家口;冬奧會;體育信息;合作交流;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4-0139-03
奧運會是全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體育賽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技信息技術已經全面服務于奧運賽會,信息系統服務也滲透到了體育盛會的每一個微小細節。
2013年11月5日,中國奧委會正式同意北京和張家口申辦2022年冬奧會,并向國際奧委會致函以北京市名義向國際奧委會提出申辦,2014年7月7日,國際奧委會宣布中國的北京、挪威的奧斯陸、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三座城市成為2022年冬奧會的候選城市,2014年7月31日上午,北京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申辦委員會官方網站正式開通上線。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將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全會上投票產生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城市,按照北京市的申辦方案,北京市與張家口市聯合申辦2022年冬奧會,北京將會承辦全部的冰上項目和一項雪上項目的比賽,張家口市的崇禮縣將會承辦主要雪上項目的比賽。這將是我國舉辦的第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對我國冬季體育運動水平的提高必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對我國體育信息工作也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如果北京申辦成功,我國體育信息事業將和奧運戰略緊密結合,奧運信息的有效組織與服務保障也是確保奧運會成功舉辦的重要方面,從而實現我國體育信息事業與奧運會的有效互動和雙贏,有利于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也有利于中國走向世界。
1 概念的界定
“信息”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著的,20世紀80年代以前,它主要指圖書情報等方面的內容。到90年代,信息化社會逐漸在歐美國家盛行,情報和信息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在含義也在不斷深入擴展。人們對體育信息的概念隨著認識的深入也在不斷完善,綜合起來可以定義為應用文字、數據或信號等形式,通過一定的傳遞和處理,來表現各種相互聯系的體育運動想象和規律的特征性內容的總稱。體育信息的基本內容從體育科學自身的特點出發,可分為體育管理和決策信息、群眾體育信息、體育教學信息、運動訓練與競賽信息、體育科技信息、體育市場與競技信息和體育精神文明信息等7個方面;從管理學的角度出發,可分為外部信息即本部門、本系統之外的國內外體育信息;內部信息即來自管理系統的、能夠反映本系統自身的狀況和運行情況的各項信息;業務信息即來自被管理對象的各類動態信息等3個方面。作為體育信息,不但具備一般信息的共有特征,如客觀性、傳遞性、時效性、共享性等。還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如客觀性、信息報道的搶先性、信息的動態性、信息的多樣性和可預知性等。
2 我國體育信息工作發展現狀
2.1國內體育信息工作領域有所拓展
我國體育信息工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迅速,隨著網絡的出現,體育信息工作更從單一的傳統獲取方式發展為多渠道的體育信息服務新模式。與此同時,體育信息工作的模式也在不斷更新,更好地為國家各級體育部門、學校和體育人才提供最先進、全面信息服務。
2.2體育信息學術研究目標得到深化和擴大
傳統體育信息學術研究目標主要是圍繞體育決策管理、運動訓練、體育科學研究、體育教學等方面展開。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代體育信息研究的目標有所深化,主要表現為體育信息服務決策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體育信息服務運動訓練的手段得到改善,體育教育信息化、網絡化、服務群眾體育的信息工作手段越來越多。
2.3國內體育信息組織機構建設不斷完善
改革后的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業務不斷深化,國家體育總局各項目管理中心成立了信息部門,體育院校圖書館加強了資源建設,拓展了面向體育教育的信息服務模式,地方體育局體育信息機構拓展、形成了面向運動訓練的信息服務新模式,創新組織了多屆全國體育信息科技大會。
2.4國內體育信息學科近期涌現了不少新的學術成果
體育信息學基礎理論、應用理論都有新的創新,為競技體育服務的方法手段有所拓展和創新,體育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工作取得了不少新進展,體育信息專業教育有所突破,體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步伐有所加快。
3 我國體育信息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3.1體育信息學理論研究亟待突破
隨著體育信息實踐工作的快速發展,體育信息理論建設總體還處于相對滯后和匱乏的狀態。我國體育信息理論著作多出版于十多年前,長期沒有修訂與更新,近幾年出版的著作多是老版教材著作的再版。體育信息學科雖然在我國始終處于發展狀態,但學科框架尚不健全,沒有本學科特有的方法體系,這就制約了我國體育信息工作向更深層次的進一步發展,應引起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重視。
3.2需求多元化對體育信息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體育信息用戶需求不斷發生變化,對體育信息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網絡化、數字化獲取信息已經成為體育從業人員的基本要求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面,運動訓練、體育教學和科研等任務,使體育從業人員必須擺脫地域的限制,將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運用,不僅僅局限于提供簡單的體育情報,而應多提供一些跨學科的綜合體育信息,為體育比賽、科研和教學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出謀劃策。
3.3體育信息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我國目前雖然體育信息人才大量涌現,但從業人員的水平、素質等和情報信息業發達國家的人才還相差甚遠,尤其體現在高端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上,這就局限了我國體育信息工作向更高層次的邁進。endprint
3.4資源開發過程中需要確立統一的基礎技術標準
由于體育信息資源基礎標準建設不足,致使各地區、各單位、各部門的體育信息資源多相對獨立,共享性差,存在信息孤島現象,信息資源的整合已經成為體育信息工作發展的瓶頸。
4 北京冬奧會對我國體育信息工作的影響
4.1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將發揮體育信息學科作用,促進和諧體育與和諧社會建設
2022年如果在我國舉辦冬奧會,將是全面體現我國體育健兒運動能力和精神面貌的一次大好機會。體育信息工作者將以此為重點,不斷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積極探索新時期體育信息服務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等各項體育工作的新特點和新規律,積極開拓體育信息學科發展的新局面,為推進和諧體育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4.2加強體育信息學科理論創新,構建完整學科體系
我國目前體育信息學科和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存在較大的差距,為此體育信息工作者應該借助大型賽會在實踐的基礎上努力加強理論建設,投入到體育信息學科理論創新與學科體系構建的研究中,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4.3加快組織機構建設,進一步發揮各級學會作用
近年來,體育信息工作者的隊伍雖不斷加強,但仍存在著組織整合程度不夠緊密,互相之間聯系有所欠缺的現象。組織機構建設是科學管理的基礎,通過北京舉辦冬奧會我們要進一步發揮體育信息分會的學術組織作用,通過開展多種體育信息學術活動等多種方式,將國家體育總局機關、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體育信息中心、各級體育信息、情報學會以及全國各省市體育系統、體育院校、研究所等的體育信息收集和使用部門的信息研究、技術開發與服務等力量進行集成和聯合,形成密切聯系、共建共享、相互合作與支持的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
4.4培養體育信息專業人才
為適應社會對體育信息科技專業人才的需求,在加快體育信息學科建設的同時,開展和冬奧會相關的體育信息科技專業知識培訓活動,全面提高體育信息工作人員的素質;為體育信息專業學歷教育組織研究、提供相關專業學術成果,組織編輯出版教材、期刊等,以此來培養更多的體育信息專業人才。
4.5加強數字網絡環境下冬奧會競技體育領域內的信息服務
圍繞冬奧會比賽項目提供信息資源保障和信息服務,以冬奧會的競技體育用戶信息需求為中心,把信息集成服務作為一種新的服務理念和類型來看待,重點放在當前數字網絡環境下競技體育領域內的信息服務發展與創新上,研究競技體育信息化過程中以用戶為中心的信息集成服務,加快冬奧會項目的信息資源整合平臺的構建。
4.6促進體育信息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4.6.1積極引進國外體育信息數字化資源為冬奧會服務
我國體育信息機構在引進國外專業數據庫方面的力量還很薄弱,應通過共建加大引進力度,引進最新的或近期的、有價值的體育信息數字化資源,并且采用靈活方式,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我國的體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更好的為冬奧會服務。
4.6.2通過冬奧會體育網站的建設促進對外交流
加強冬奧會體育網站建設,重點做好外文版網頁的建設,推動我國冬季體育運動的對外交往,不斷吸取國外一些先進的體育信息資源,也讓國外先進的體育信息理念能夠通過體育網站滲透融入到我國的體育信息工作中。
4.6.3加強體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研究的國際性合作
歐美體育信息資源數字化技術發展比較成熟,對體育專業站點、專業主題詞表、搜索引擎和虛擬圖書館的建設位于世界的前列。我國要同發達國家的體育信息機構不斷合作,取長補短,在學習的基礎上找到適合我國體育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的方法,早日與世界接軌,達到信息資源全球一體化的目的。
5 結論
距冬奧會舉辦還有幾年的時間,從現在起我國體育信息工作者就要在2008年奧運會體育成績數據庫的基礎上創建2022年冬奧會體育成績數據庫的框架。不斷加強體育信息網站的更新與維護,重視網絡技術在體育信息領域的應用,充分發揮網絡的功能,實現體育信息資源的全球化的共建與共享。與此同時,加強體育信息人才的培訓及其專業人員隊伍素質的提高,增加與世界各國體育信息中心之間的交流,與各國間逐步開展深層次的或作,以舉辦2022年冬奧會為契機,擴大我國體育信息業在全世界的影響。
(本文責任編輯:孫國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