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擬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語言事實,是智力活動的言語化結(jié)果。本文主要考查俄語成語性單位中涉及社會性別因素的常用比擬,探討被學界公認的成語單位的男性中心主義的具體表現(xiàn)。比擬具有社會性別標記性,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消除性別特征。在不同文化中,男性中心主義的表現(xiàn)程度各不相同,外來語的原型有助于擴大核心修飾語的數(shù)量。
【關鍵詞】社會性別定型 比擬類成語 語法性范疇
現(xiàn)代科學,其中包括語言學,對社會性別問題給予了極大關注。在語言學領域,即在世界的語言形象中,其中包括成語系統(tǒng)中,男性中心主義盛行。學者認為,由于“性別文化具有普遍性,女性社會地位低于男性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但在這一普遍事實中存在幾個由文化決定的對女性的看法,對其的符號性描繪方法各不相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П.Экерт и С.Макконел-Джинет(2003: 80)指出,理論著述的觀點呈兩極分化狀,一方面強調(diào)權力和男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強調(diào)社會性別劃分和差異。
一、語言中的社會性別定型
А.Эмирова認為,成語社會性別學或者社會性別成語學的研究對象可以組成一個問題環(huán)(包括社會性別成語稱名和述謂關系的類型;成語學中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語法意義的表達方式;男性和女性的成語學參數(shù)化;社會性別標記成語場;男性女性稱名,其中包括作為成語內(nèi)部形式成分的人名;成語詞典編纂中社會性別因素的反映等等)。在上面所提及的研究中,男女的對立是基本觀點之一,其中男性象征(使具體呈現(xiàn))文化,女性象征自然,無論男性氣質(zhì)還是女性氣質(zhì),象征符號的女性氣質(zhì)或者男性氣質(zhì)決定了其評價意義。
А.Кирилина指出語言中男性本位主義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即陰性名詞全部來自陽性名詞,而不是相反;陰性名詞常常帶有負面評價意義;可以利用陽性符號來表示女性所指,且常常能提升其地位;利用陰性符號來指稱男性則帶有否定評價因素。社會性別的不對稱還表現(xiàn)在,不完整的成語聚合性;隱秘的性屬范疇限制著成語單位的使用;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來說男性價值和女性價值具有不對稱性,成語中反映著社會性別定型。學者們非常關注對于世界的定型化觀點的特征:如果社會性別定型成為社會語言學的組成部分,它們不僅被作為可能的關于語言使用的事實,還作為社會性別意識形態(tài)組成部分被考查。我們的語言行為與意識形態(tài)緊密交織在一起,定型不僅僅是關于語言的“謊言”,還是帶有某種目的的夸張表達,該目的是語言動機的建立因素之一。一些夸張說法是社會性別研究領域所固有的,其中包括夸大男性中心主義的作用,也包括夸大女性中心主義的作用。
二、比擬類成語的社會性別分析
比擬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語言事實,因為這是智力活動的言語化結(jié)果,即證實觀念所具有的這個或那個典型特征的原型性。同時,這些典型特征的成語化恰好證明了定型性。在成語系統(tǒng)中呈現(xiàn)出許多涉及男性氣質(zhì)和女性氣質(zhì)定型的單位,其中包括比擬類成語。
另外還應該注意到這些定型的存在,比如成語詞典編纂學的男性中心主義,以及大量聯(lián)想試驗所固有的男性中心主義,比如作為刺激的形容詞,主要以陽性形式為主。研究者的男性本位主義常常與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的男性本位主義相重合,甚至因為后者而得以加強,因此女性的世界觀受到雙重壓制。成語詞典編纂學的男性中心主義表現(xiàn)在,詞典中固定著“首先涉及陽性形式的修飾性比擬單位,語法性范疇對成語性單位的使用只產(chǎn)生部分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考慮到說話人的語用意圖。“男性”和“女性”觀念可以由上千個稱名來展示,因此我們主要分析對比組成——即含有比擬成分的成語性單位。
眾所周知,語言化固定下來的意蘊豐富的修飾語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語言學中的概念的規(guī)范之外,比如比擬,首先這涉及到“人”的觀念域。此外,“女性主義”和“男性主義”定語的內(nèi)容是完全不同的,語言化的固定性比喻,這些都是由生理差異以及對于男性和女性的定型概念的存在決定的,包括其性別角色的定型概念。但可以確定一個事實,即與男女具有固定聯(lián)系的二元對立扮演著母本的角色:強——弱;理智——愚笨;獨立——依附等等。根據(jù)這些二元對立,可以合理地指出,如果用某一性別的原型性典型特征去修飾另一性別,那么在多數(shù)情況下具有否定色彩: ?Он (Фальстаф.– Е.Л.)слаб как баба.Ему нужно крепкое испанское вино (the sack),жирный обед и деньги для своих любовниц...? (А.Пушкин); ?Ты,Мирка,слаб и глуп,как баба?; ?тупой как женщина / уж тогда бы говорил: тупой как баба.- лучше звучит?.
社會性別標記可能涉及到多個不同的層面——觀念層面(內(nèi)容)和言語層面(顯性性屬范疇)。語言使用者在一系列語言化過程中使這些原型概念具有現(xiàn)實意義。為一定的特征選擇原型性所指,的確與性屬范疇的外顯性相關。有趣的是,這種搭配不允許發(fā)生替換:比如ласковая как отец*,因為與母親原型相比,“溫柔”對于父親原型來說是邊緣性特征。
除此以外,在民族神話概念中,具有社會性別標記的植物在不同的文化篇章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但是這一觀點并不能普及到所有現(xiàn)象上面。對于固定比喻的觀察說明一點,比如,тополь(白楊)的原型所指既可以用于女性,也可以用于男性,同時,可用在男性的言語中,也可以在女性的言語中。雖然тополь象征女性,就像дуб象征男性,但只有當顯性特征超出社會性別定型時,社會性別標記性才可以確定比喻的評價性。我們列舉一些文學作品中對тополь的描寫:?Там лежав юнак,стрункий як тополя...? (А.Ирасек); русский(ая)стройный(ая)как тополь (Ог: 682); ?Изящна,стройна,как тополь,молода,невинна,чиста и пламенна,как летняя заря!? (А.Чехов,НКРЯ)。在俄羅斯國家語料庫中,一共有7個使用стройный (ая)как тополь 的例子,其中3個是陽性形式,4個是陰性形式。與此相反,對于дуб的原型概念事實上并未用于修飾陰性事物的現(xiàn)象:在國家語料庫中查找到的20個例句,只有一個涉及到女性:?<...> и,наконец,обо мне: поэте и женщине,одной,одной,одной ― как дуб ― как волк ― как Бог ― среди всяческих чум Москвы 19-го года? (М.Цветаева,НКРЯ); 兩個陰性的非動物名詞,1個通用的比喻:?Деды и бабки по отцу и матери жили подолгу,были по словам б-ного ?как дубы?? (В.Гиляровский,НКРЯ).
三、比擬類修飾語的動態(tài)穩(wěn)定性
但是社會性別標記并非如上述假設的那樣具有本質(zhì)意義。例如,形容詞богатый的比擬意義(русск.уст.богатый(ая)как жид (Ог); ?Богата как жид,может сразу пять тысяч выдать,а и рублевым закладом не брезгает? (Ф.Достоевский,НКРЯ); инд.-авт.?По сравнению с советским газетчиком проститутка вольна,как Ариэль,и богата,как министр госкомимущества? (М.Веллер,НКРЯ); инд.-авт.?Другое дело / есть у меня возможность / или нет возможности стать такой богатой / как Ходорковский...? ([Беседа с социологом на обществ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темы,Москва (2004.03.16)// ФОМ],НКРЯ))。在有關“人”的原型概念術語中,首先考查的是性屬范疇,證明了社會性別的中性化,這與早已存在的原型概念有關。
在假定的象征框架內(nèi),性屬范疇的影響實際上為零(范疇與該觀念域不相關)。在原型所指的選擇上,我們更多地在動物象征界限以外發(fā)現(xiàn)社會性別劃分,因為性屬范疇對于動物來說,是現(xiàn)實存在的特征。大量的例子證明現(xiàn)實性別特征不能總是確保帶有語法性屬原型的聯(lián)想。比擬首先具有社會性別標記性,其成分包括原型性所指名詞——人,文學作品人物,神話人物。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消除性別特征:?Вот и хожу глухая,как Бетховен,с той лишь разницей,что он был гений...?;? <...> не хочет она жить глухой,как Бетховен...? (А.Матвеева,НКРЯ)。
我們足以確信,在不同的語言世界圖景中,男性中心主義的表現(xiàn)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是它們都具有動態(tài)變化性。М.Фляйшер在一系列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結(jié)論:集體性象征的本質(zhì)特征是動態(tài)的穩(wěn)定性(динамическая стабильность):集體象征一方面是文化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單位,同時又表現(xiàn)出一定的可變性(變型或表型適應性)或者動態(tài)性。
需要指出的是,這樣或那樣的成語性修飾語的清單可能與在其他文化的文本基礎上的修飾語的清單不相吻合。此外,在比擬詞典中的材料以及通過心理語言學實驗所取得的材料,并不能體現(xiàn)人們所使用的比擬策略全部的多樣性。從大量的文本中獲取的信息可以證實這一點。外來語的原型可以轉(zhuǎn)變?yōu)檎Z言使用者所習慣的比擬類型,從而擴大核心修飾語的數(shù)量。現(xiàn)實對象根據(jù)語境會獲得一定的修飾,在其基礎上確定與相應范疇的聯(lián)系。象征原型以及心智空間中被象征的原型,并不處于同一環(huán)的位置,或者換句話說,不處于同一個認知過程(尤其是當談到隱喻的時候)。
語言世界圖景的象征不對稱性主要是由原型概念的不相吻合所決定的,這些原型概念是在不同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固定比擬的研究證明一點,也就是對于一定的特征存在好幾個原型所指。常用比擬的文本分析的結(jié)果進一步說明,什么樣的觀念域在語言化,說話人的交際意圖是怎樣的。同一個觀念的成語化發(fā)生在幾個觀念(甚至幾個觀念域)項之內(nèi),準確地說,在語言化層面至少擁有幾個屬于該觀念的象征。尤其是不同的語言化方法的存在正好展示了比擬策略,以發(fā)現(xiàn)在確定的語言世界圖景中,典型地,規(guī)律地相互作用的觀念。
參考文獻:
[1]P.Eckert,S.Mcconnell-Ginet,Language and Gender,Cambridge[M].2003,p.80.
[2]А.М.Эмирова,Гендер в зеркале русскойфразеологии[M].Культура народов причерноморья,2002,с.210–212.
[3]А.В.Кирилина,Гендер: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M].Москва,1999.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性別定型的俄漢語用對比研究》(14BYY158)和2014年度“江蘇省研究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工程”項目《俄漢成語中的女性社會性別定型語用對比研究》(KYZZ-032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春紅(1988.2-),四川綿陽人,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性別語言學,語用學,語言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