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威+盧立濤

當前,多數學校建立起了基于學科教學的校本研究制度,主要是同一學科教師就本學科的教學問題進行研討,重在研究教材、教法。但對于學生全面發展面臨的問題,如厭學問題(不想學)、個別學生的學習困難問題(學不會)、學生的網癮問題、單親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學不了)等,一般是靠班主任或心理教師等獨自想辦法解決,缺少類似學科教研形式的教師集體研究平臺。即便是有部分優秀班主任能夠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有針對性的管理經驗,但大多屬于非常規的個體經驗,缺乏系統的教育科學理論指導。
2007年初,針對當前中小學教師感到難以解決的個別學生“不想學”的問題,項目組提出了基于學生發展的多學科教師合作的校本研究模式的設想。該設想是北京師范大學研究人員引領區縣教科研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創設的一種新的校本研究模式。該模式不同于學校現有常見的學科教研,而是將教同一個學生(或班級)的所有學科教師集中起來,整合研究力量,發揮教育合力,對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一模式的初步實施流程如下。
第一,建立校本研究組織,將教同一個班級的所有學科教師召集在一起,形成一個研究小組。
第二,選定班級中需要幫助的,主要是“不想學”的學生,作為集體干預的對象。在教育專家的指導下,基于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理論,不同學科的教師一起分析學生的特點,不僅要分析學生的不足,更要分析學生的優點。
第三,針對學生特點,尤其是學生優點,揚長補短,發揮學生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各學科教師各自在教學中采用同樣的措施,發揮教師集體干預的合力,保證干預的強度和持續性。
2007年9月,新模式的實施在北京市密云縣9所實驗校進行。通過對實驗教師進行培訓、組成研究團隊、確定“不想學”的研究對象及其問題、教師集體結合需求確定干預策略、集體進行干預活動、集體評價干預效果、集體反思成效和問題、集體改進干預方案或制定新的干預方案,密云縣教科所統籌組織9所實驗學校教授同一個班的各學科教師定期(如每兩周一次)開展一次研討活動,形成了基于學生發展的、多學科教師合作的校本研究模式(具體模式見圖1)。
這種模式的實施大大改善了個別學生“不想學”的問題。例如,密云縣9所實驗校的50多名學生,其厭學情緒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同時,在推廣過程中,我們又發現并聚焦新的問題,如有些學習問題不是個別學生的,而是帶有班級或群體特點。例如,房山區良鄉一小某班的突出問題是學生特別“鬧”,課堂聽講能力差。再如,豐臺東羅園小學的隨遷子女學習問題,很多學生由于家庭教育環境不良,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長此以往產生了很多的學習困難學生。為此,項目組將這一研究模式又用于解決班級或群體的共性問題。其過程包括研究班級的特點、優點和問題是什么;研究干預的計劃;集體對干預計劃進行實施。
例如,對東羅園隨遷子女學校的學習困難問題,班級教師通過討論班級的特點發現學生質樸、努力,多數學生對學習有興趣,而存在主要問題是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不良,很多學生放學后幫助家長做生意,往往忘記或沒有時間寫作業。同時,由于家長忙于生計,對孩子教育重視不夠,或者沒有教育孩子的能力,學生遇到作業中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而擱置。針對這一班級的共性問題,教這個班的所有教師進行了多次討論,最后采取了如下措施:課堂上精講多練,盡量將教學內容落實在課堂中;有難度的作業讓學生在校完成,需要回家完成的作業盡量簡單;對學生的作業進行面批面改。各學科(主要是語文、數學和英語)教師通過落實以上措施,大大減少了學生不完成作業的情況。隨后,在這一模式指導下,該校教師又定期研究了如何精講多練、如何有效布置作業、如何激發隨遷子女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等專題。通過這一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提高,成績有了顯著變化。
通過研究,這一模式逐步推廣。自2007年起,從密云縣9所實驗校陸續發展到2013年在北京市16個區縣的400余所實驗校進行推廣。研究內容有所拓展和深入,從個別學生學習動力缺失問題,逐步擴展到中小學生的網癮、隨遷子女教育、中小學教育銜接、班級文化建設等問題。
該模式的實踐,在教育教學研究制度的建立、著力解決教學實際問題、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研究成果的效用
1.實驗校規模大幅度增長
由于效果顯著,實驗校從9所發展到400余所。實驗教師感到這一制度與“基于學科教學”的校本研究制度并行,促使教師不僅研究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開展集體備課,更重要的是研究學生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優點和問題,開展集體“備學生”。這種制度是對傳統教研制度的完善和創新,改變了教師備課更注重備教材、教法,而忽略學生,特別是忽略有特殊需要學生的做法。
2.通過研究,解決了當前教學中困惑教師的一些實際問題
針對當前教育教學管理中,教師個體難以解決的突出問題,如中小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網癮、隨遷子女健康發展、中小學教育銜接、學習困難、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班級文化建設等問題,應用基于學生發展的多學科教師合作的校本研究模式開展了深入的專題研究,引領教師關注差異、整合資源、研究學生,打破以往的學科界限,形成學科聯動的教師研究共同體。大家定期開展集體研討活動,群策群力制定和實施干預,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為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真問題提供了經驗和有效的作法。
3.探索出了大學與地方教育教科研部門、中小學有效合作的科研模式,構建了一種合作共生的新文化,變“輸血”為“造血”,使研究更具生命力
以往的大學與中小學主要是通過課題等形式保持某種合作關系。雙方的合作通常隨著課題的結題而結束,項目團隊也因此解散了。為了改善這種狀況,使課題研究能扎扎實實地繼續開展下去,項目組特別注重發揚區縣教科研人員在領導組織管理學校進行實驗研究方面的橋梁和中介作用。在項目組完成第一階段的專業引領、幫扶工作之后,大學專家逐漸“后撤”,由區縣教科研組織統領各校制定方案、開展相應的活動,活動中發現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反饋給大學專家,專家依據相關理論和專業知識,整合相應資源,發揮專業引領作用與區縣教科研組織、實驗校一起共同解決遇到的難題。[1]
二、研究成果的創新點
1.理論創新
借鑒我國傳統的學科教研校本研究模式,創造性地構建了基于學生發展的多學科教師合作的校本研究模式。這一模式的建構,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的校本研究理論。
2.實踐創新
第一,創新了基于學生發展的多學科教師合作的校本研究制度。在實踐層面上打破了以往教研的學科限制,變教師的“單打獨斗”為“團隊作戰”,組成新的學習共同體,定期就本班的發展或有特殊需求學生的發展開展集體研討活動,為有效建立教師研究學生的協同合作機制提供了平臺。[2]
第二,轉變了學科教師的身份意識。該項目的研究促使學科教師尤其是非班主任教師,從以往的只關注學科教學到關注全面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教師意識到,育人不僅僅是班主任的職責,而是全校所有教師的職責,從而自覺地參與到育人的教育活動中,有利于學校形成全員育人的文化環境,提高了教師育人的廣泛參與。
第三,構建了一種合作共生的新文化,變“輸血”為“造血”。發揮了大學研究者、地方教育教科研部門及學校優勢,總結了大學與地方教育教科研部門、中小學有效合作的科研模式,理清了三者的研究角色和定位,變“輸血”為“造血”,促進了研究成果可持續推廣的新模式。
三、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1.學術價值
該模式的創立豐富了校本研究的模式,尤其是將不同學科的教師組織在一起開展學生研究,發展和完善了我國中小學的校本研究模式。為此,以“基于學生發展的校本研究模式”為題在《中國教育學刊》、以“基于設計的合作性行動研究——以基于學生發展的校本研究為例”為題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等CSSCI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并陸續在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基于班級——校本研究的新路徑》《基于班級——校本研究深聚焦》《基于班級——校本研究在行動》等叢書。
2.社會價值
該模式在研究初期只在北京市密云縣進行實驗,自2008年起陸續在房山區、豐臺區、門頭溝區、大興區、海淀區等區縣的400余所學校進行推廣,創建和不斷完善了基于學生發展的多學科教師合作的研究模式。與此同時,開發了一系列操作性強的工具,針對中小學生網癮問題、學習困難問題、隨遷子女教育問題、單親家庭子女教育等多個問題進行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群體智慧,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大大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新的模式為中小學教師開展研究提供了平臺,千余人次的教師通過培訓有效提升了專業素養和技能,在研究學生中一大批骨干教師不斷成長。他們不僅在本校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已經走出學校、走出本區縣、甚至走出北京市,傳播個人和所在學校的先進經驗,為推廣這一模式做出了貢獻。
四、研究成果的社會影響
1.研究成果的學術性和創新性較高,多家核心期刊報道刊登
本研究成果不僅在《中國教育學刊》《教育理論與實踐》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而且受到《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現代教育報》等社會媒體廣泛關注和報道并引起各方面關注。特別是《現代教育報》連續五年對研究成果進行了追蹤報道,對應用新的校本研究模式開展網癮生轉變,中小學教育銜接,學困生干預,大學與區縣、學校合作共促學生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報道。
2009年,項目組受邀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海峽兩岸行動研究研討會,并設為專題進行研討;2010年,項目主持人特邀赴臺灣出席亞洲地區弱勢學生教育學術研討會做大會主題報告。《中國教師》2012年3月上半月刊、2013年3月下半月刊和2014年2月分別對研究成果給予了深度報道,并刊發了15篇實驗教師的優秀成果,如“發揮教師群體智慧,促進學困生的轉化——學困生小山干預案例分析”、“野菜情緣——學困生伯滸干預實踐分析”、“這三個孩子真的沒救了嗎——學困生轉化案例分析”等。
2.研究成果較強的可操作性及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專項經費的支持推廣
正是基于良好的社會影響和效益,2012年和2013年,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正式將這一模式的推廣研究給予立項并進行資助,在北京市16個區縣全面進行推廣。如今,在北京市400余所實驗學校,可以看到教同一個班的任課教師在校本研究時間坐在一起,就這個班或班里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包括天才兒童、學習困難兒童等)進行研討。
五、反思
自2007年以來,基于學生發展的多學科教師合作的校本研究走過了“模式構建—實驗驗證—推廣應用”三個階段,從在一個區域的9所實驗校進行實驗研究,拓展到了覆蓋北京市各區縣的400余所實驗校,就一線教師感到困惑的實際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和積極主動參與。同時,我們也發現,要使這項研究持續保持生命力,還需要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
第一,引領和參與研究的人員素質影響該模式的效果。這一模式的成功實施對引領者的要求較高,由于區縣教科研人員專業素養、組織能力高低不一,學校領導對全面發展的育人觀念的認可也有程度的不同,這些都會影響到這一模式中對學生教育契機的把握,進而影響到模式實施的效果。
第二,要借助社會和家庭教育合力才能發揮該模式的效果。由于中小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對他們的教育也是十分復雜的,所以不能僅靠學校教育、僅靠一種研究模式來解決,還需要與家庭教育、其他模式相結合,共同為學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梁威,盧立濤.基于設計的合作性行動研究的理念與實踐——以基于學生發展的校本研究實驗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1-10.
[2]梁威,盧立濤.基于學生發展的校本研究:理念與實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03-25.
(責任編輯 ? 劉 ?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