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麗
近年來,排解學生壓力的心理輔導室在各中小學紛紛設立,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學校也比比皆是。但是,校園極端事件依然屢屢上演,學子們“壓力山大”的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困境等“心病”依然無法得到有效排解。筆者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研員,通過幾年的觀察和了解,發現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還存在著片面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幾種傾向
問題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治已病”傾向。
一些學校認為心理輔導工作就是“治已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發現和治療學生心理疾病,是針對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的補救性教育。由于“治療”意識較強,因此輔導針對心理障礙的較多,關注發展性問題的較少,容易忽視全體學生的發展需要。班主任往往對某個學生束手無措時,才把他送到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室慢慢淪為學校的“療傷急診室”。
問題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邊緣化”傾向。
在很多中小學,雖然設立了心理輔導室,配備了心理教師,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沒有得到真正重視。一些學校心理教師甚至被歸為教學輔助人員,讓他們感覺自己只是學校教育舞臺上的“配角”,甚至是旁觀者。另外,在工資待遇、人員編制、職稱評定等方面,也無法與其他學科教師相比,嚴重影響了心理教師對心理教育工作的認同。
問題三: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化”傾向。
有些學校投入財力、物力建設心理輔導室,硬件設備齊全,環境氛圍舒適。但由于無法有效開展教育及咨詢功能,輔導室成了師生的“活動室”和“休閑吧”。更有少部分學校功利化傾向明顯,為了應對檢查和評估,騰出一塊場地,掛上一塊牌子,就稱其為心理輔導室。既沒有基本的設施設備,也沒有專職或兼職的心理輔導人員,形同虛設,僅是作為應付上級檢查的“硬件”之一。
這些工作誤區的形成,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不高,教育“現實”解決不了心理“需要”問題。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性質及任務認識的不清晰、不科學。要改變這個現狀,需根本轉變學校心理輔導理念,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隊伍建設及職責功能重新定位和完善。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著眼于預防和發展
中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及自我意識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常常是隨著身體發育、競爭加劇、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而產生,大部分是階段性、發展性的問題。學生即使有一些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這也是個體成長的正常形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著眼于事后“治療”,要樹立“治未病”理念,重視事前預防,注重對學生心理的日常保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既然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那么我們的輔導對象就不能僅限于所謂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面對全體學生,心理輔導室一方面要像醫院那樣實行“坐堂”服務,接受學生的個別咨詢;另一方面要根據學生成長的特點,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對全體學生實施團體性輔導。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生態環境創設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環境,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局限于向學生傳授科學的心理學知識,要重視環境創設和隱性教育資源的利用,要把心理教育放在一個開放的大教育環境中,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機聯系,以及外部的家庭教育、社會力量等,把“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看作一個系統,強調心理環境建設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形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磁場”。多角度地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健康的影響,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目的。片面地追求學科化,只能是流于表面,無法達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另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僅僅是幾位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的工作,學校的每一位管理者和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都要掌握心理輔導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因此,我們學校應逐步建立在校長的領導下,以班主任和專職心理教師為支撐、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托具備綜合職能的
心理輔導站
心理健康教育需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不是僅在心理咨詢室里進行,應以常規管理和課堂教學為主要途徑,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與班級管理工作當中。并相應地開展一些針對性強、結合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問題的活動,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為此,學校心理輔導的工作重心要從“后院”移到“前院”,參與到學生管理現場,這樣才能接地氣,才能動態地掌握學生的內在情緒,做好學生心理的日常保健工作。
綜合考慮學校心理輔導的職能定位,應該成立集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管理與心理咨詢專業服務雙重角色的心理輔導站。從單一的咨詢機構拓展為集咨詢、教學、評估、培訓、研究為一體的復合型機構。心理輔導站只有發揮最大效能,才能破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難題,并通過持續的學習、實踐和探索找到有效策略,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五、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級管理工作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調動各種教育資源才能完成。班主任的重要性體現在創造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以避免學生經常性地陷入危機狀態,維持其心理的平和、積極、順暢。角色分工決定了班主任是想做好也應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主任作為一個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師長,學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擔者,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級管理,利用工作優勢,兼負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詢的責任,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師。由班主任來擔負心理導師這個職責,破解了心理輔導室與學生心理信息之間不暢通的老大難問題,也解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點問題。
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對教師的教育培訓中,學校要將心理教育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幫助每位班主任掌握心理輔導技能,而且要把這種技能融于自己的現場教育及管理中。學科教學有教研組、教研室等完備的研訓系統。班主任作為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卻鮮有相應的研訓機構促進其成長。因此,學校心理輔導站要主動承擔起班主任研訓工作,省、市、縣級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也要發揮班主任研訓功能。
總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開花結果”,我們就必須把心理輔導工作重心前移。從咨詢服務的后方轉移到教育管理的現場,從依靠專職輔導員轉為依靠班主任等處在教學一線的教師。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 甘 ?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