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琛 董利民 阮夏天



摘要:從城鎮化過程中人口與土地協調發展的概念及內涵入手,構建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對2003-2011年咸寧市城鎮化過程中人口與土地協調發展進行了分析和評價。采用熵值法計算咸寧市2003-2011年的人口城鎮化指數和土地城鎮化指數,研究二者的協調發展水平。結果表明,咸寧市人口城鎮化指數和土地城鎮化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二者發展不協調,土地城鎮化滯后于人口城鎮化,城鎮化發展水平由失調衰退階段逐步向協調發展階段過渡。
關鍵詞:人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發展度;協調度;協調發展度;咸寧市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5-3810-06
Abstract: From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and land i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he evaluation model was built. Using entropy method, the index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index of land urbanization in 2003-2011 was calculated. The analysis showe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of Xianning city showed a up trend,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was not coordinated, land urbanization lagged behi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imbalance of recession to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coordinated leve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Xianning city
中國的城鎮化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發展效果顯著,但是仍出現了以擴大城市規模來發展城市化,忽視人口城鎮化發展的“偽城鎮化”現象。咸寧市加入武漢城市圈后,城鎮化得到快速發展,但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小城市,經濟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后、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發展差距大等問題影響并制約著咸寧市的城市發展和建設。因此,推動咸寧市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的任務非常艱巨,研究咸寧市城鎮化協調發展問題成為新形勢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以咸寧市為例,從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兩個方面入手,分析咸寧市2003-2011年的城鎮化發展狀況,研究二者之間協調發展的變化規律,確定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地匹配類型。從促進土地資源合理高效利用和城鎮健康發展的角度,確定咸寧市城鎮化發展的人地匹配類型,并分析該匹配類型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從推動咸寧市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統籌發展兩個方面對咸寧市城鎮化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合理性建議。
1 文獻綜述
從研究方向來看,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之間的不同內涵、兩者之間的發展過程、空間發展差異以及人地匹配關系等方面。呂萍[1]、李昕等[2]認為,土地城鎮化就是指土地條件由農村形態向城市形態轉化的過程,并以建成區面積占區域面積的比重作為衡量土地城鎮化水平的指標;魯德銀[3]從權屬的角度闡釋了土地城鎮化的涵義,他認為土地城鎮化就是指農村的各類用地向城鎮經濟社會用途土地的轉變過程;陳春[4]則表示土地城鎮化是城鎮化的載體,而人口城鎮化則是城鎮化的核心。陸大道[5]有關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發展不協調的分析提出,城鎮化速度虛高特別是土地城鎮化的速度太快,脫離正常的城鎮化發展軌道,在進程上屬于“急速城鎮化”;還有的學者認為這是由于中國獨特的城鄉二元的土地制度和二元戶籍制度所導致的[6],因此要改變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就從中國的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戶籍制度入手。
從研究的范圍來看,李子聯[7]基于全國范圍分析中國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的原因;潘愛民等[8]以整個湘江流域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湘江流域的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的關系;蔡衛紅[9]對福建省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劉娟等[10]研究了重慶市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的化協調發展狀況。
從研究方法來看,大多是通過構建指標體系研究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狀況[10-12],將指標無量綱化,運用熵值法或SPSS軟件的主成分分析法[12]等計算權重,把協調發展度作為衡量尺度,來衡量一個地區的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狀況;還有通過比較城鎮用地增長彈性系數[9]來衡量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發展速度,進而分析不同區域的城鎮化發展速度;另外,也有的學者通過構建城鎮人口擴展的重心模型以及城鎮人口增長的貢獻率[11],計算出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協調發展指數。
2 研究區域概況
咸寧市地處湖北東南部,是湘鄂贛三省的交界處,有“湖北南大門”之稱,與江西、湖南接壤,是武漢、長沙、南昌中三角的中心城市,地理位置優越,是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圈聯結線上的節點城市。咸寧市國土面積約9 861 km2,下轄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赤壁市、咸安區4縣1市1區[13]。咸寧市優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優越的交通條件,京廣鐵路、107國道穿境而過,還有武廣高速鐵路以及武漢-咸寧城際鐵路,交通發達,便捷的交通是推動咸寧市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潛在推動力。
咸寧市加入武漢城市圈后,全市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伴隨全國經濟向中西部轉移戰略、中部崛起戰略、武漢城市經濟圈戰略的實施和咸寧市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咸寧市經濟發展承載能力增強,全市工業進入了新一輪發展期,工業開始步入增速發展過程[14]。目前,咸寧市城化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空間城鎮化呈快速發展趨勢;人口規模也不斷擴大,特別是城鎮人口,2010年城鎮化率為42.41%,到2011年城鎮化率發展為44.77%;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的品味和形象得到提升,將咸寧市定位為宜居城市、創業城市、綠色生態城市、旅游文化城市,努力把咸寧市建設成為鄂南經濟強市[15]。
3 研究方法與指標選取
通過構建指標體系,采用熵值法來計算指標權重,得出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指數,利用相關公式算出二者的協調發展度。
3.1 評價方法
確定指標評價體系后,運用客觀賦權方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再用熵值法來計算指標的信息熵,根據指標的相對變化程度對系統的整體影響力來決定指標的權重。由客觀賦權法得出的指標權重值比主觀賦權法更具可信度和精確度[16]。
3.1.1 數據標準化處理 為了消除因量綱不同對評價結果的影響,需要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正向指標x′ij=■,負向指標x′ij=■。其中,xj為第j項指標值,xmax為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xmin為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x′ij為標準化值。在本研究中,除了恩格爾系數指標為負向指標,其他指標都為正向指標。計算第j項指標的第i年份指標值的比重yij=■(0≤yij≤1)。由此,可以建立數據的比重矩陣y={yij}m×n。
3.1.2 計算指標信息熵值(e)和信息效用值(d) 計算第j項指標的信息熵值的公式為:ej=-k■yijInyij。其中,k為常數,k=■。某項指標的信息效用價值取決于該指標的信息熵ej與1之間的差值,它直接影響權重的大小,信息效用值越大,對評價的重要性就越大,權重也就越大。信息效用值dj=1-ej。
3.1.3 計算評價指標權重 利用熵值法估算各指標的權重,即利用該指標信息的價值系數來計算,價值系數越高對評價的重要性就越大,或者稱權重越大,對評價結果的貢獻大。第j項指標的權重為:wj=■。
3.2 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
人口城鎮化指數f(x)和土地城鎮化指數g(y)的計算公式如下:
f(x)=■aix′i
其中,i=(1,2,...n)為指標個數,x′i、y′i分別為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各指標標準化處理后的標準值,ai、bi為各指標權重。
3.3 發展度和協調度
T為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數,即為發展度,它反映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整體效益或水平,計算公式如下:
T=?琢f(x)+?茁g(y)
其中,?琢、?茁為待定權重。
C為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協調度,是度量兩者協調發展程度的定量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C=■ ■
其中,f(x)、g(y)分別為人口城鎮化指數和土地城鎮化指數,k為調節系數。根據公式可知0≤C≤1,C越大,兩者發展越協,當C=1時,達到最佳協調狀態;C越小,兩者越不協調,當C=0時,兩者嚴重失調。由于協調度是單一性評價指標,因此引入協調發展度對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程度進行度量。
3.4 協調發展度
協調發展度(D)是一種衡量協調發展狀況及發展層次的定量指標,綜合了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兩者的協調度(C)和發展度(T),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較廣的適用范圍,可定量評價不同城市之間、同一城市在不同時期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狀況,是對協調度的升華與改進[17]。協調發展度D=■。
根據基本等量、就近取整的原則,按照均勻分布的方法,將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協調發展類型劃分為3大類10小類,再根據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的對比關系,將每小類分為3種基本類型(表1)。
3.5 指標體系構建
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因素層、指標層三個層次,目標層包括人口城鎮化指標和土地城鎮化指標2個目標;因素層包括人口構成、產業結構、生活水平、投入水平、產出水平5個因素;指標層包括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二三產業勞動者比重、二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恩格爾系數、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均居住面積、城市建成區面積、地均固定資產投入、地均年建設投資、建成區綠地覆蓋率、地均二三產業產值、地均財政收入12個指標。咸寧市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
4 咸寧市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評價
4.1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2004-2012年《湖北省統計年鑒》、2012年《咸寧市統計年鑒》等統計年鑒;部分數據則根據統計年鑒所提供的數據再經過整理得到。咸寧市的相關數據涵蓋整個咸寧行政區劃范圍,包括下轄的各縣市。
4.2 評價結果
根據熵值法得出各指標的權重,然后用Excel軟件計算出2003-2011年咸寧市人口城鎮化指數和土地城鎮化指數,結果見表3。
按照熵值法算出指標權重,常數k=2;土地城鎮化指數和人口城鎮化指數一樣重要,因此假定待定權重?琢=?茁=0.5。根據人口城鎮化指數和土地城鎮化指數算出發展度(T)、協調度(C)、協調發展度(D),按照表1的協調發展類型劃分標準來匹配類型,結果見表4。
4.3 結果分析
4.3.1 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指數變化趨勢分析 根據圖1可以看出,2003-2011年咸寧市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發展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03-2009年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速度增長較緩慢,這期間除了2010年的土地城鎮化指數高于人口城鎮化指數外,其余年份均低于人口城鎮化指數,因此,多呈土地城鎮化滯后于人口城鎮化狀態;2009-2011年土地城鎮化的速度突然加快,其增漲速度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發展速度,2010年后,土地城鎮化指數超過人口城鎮化指數,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
從2003-2011年咸寧市的人口城鎮化各因素變化趨勢(圖2)可以看出,生活水平、產業結構、人口構成三個因素整體呈上升趨勢。2003-2011年生活水平和產業結構一直呈平穩增長的趨勢,2010年人口構成因素增長較迅猛,其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生活水平和產業結構。
從圖3可以看出,2003-2011年間,土地投入水平一直都高于產出水平。2003-2008年產出水平和投入水平增長一直較為緩慢,2008年后投入水平和產出水平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但投入水平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產出水平,在2010年時達到最高點。
由以上分析可知,咸寧市在加入武漢城市圈后,土地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主要表現在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土地投入不斷增加,城市綠地覆蓋率增加,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此外,咸寧市成為首批5個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之一后,連續幾年開展的國際旅游節促使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咸寧市旅游地產業的迅速崛起,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咸寧市城鎮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促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人口城鎮化動力不足,城鎮人口規模小于農業人口規模。“五城一區”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促使咸寧市人口向城鎮和社區集中,從長期發展來看,咸寧市未來城鎮人口會不斷增加。
4.3.2 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度分析
將咸寧市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評價結果(表4)與劃分類型進行(表1)進行匹配,可以把咸寧市的人口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過渡分為三個階段:2003-2007年,失調衰退階段;2008-2009年,過渡調和階段;2010-2011年,協調發展階段。
失調衰退階段(2003-2007年)。在這一階段,協調發展水平(D)分別為0.156、0.271、0.322、0.374、0.399,均低于0.4,處于失調衰退階段。這是因為期間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均較低,發展度T值也較低,該階段協調度(C)的值一直較高,均大于0.7,說明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二者發展較協調。這一階段的土地城鎮化指數都低于人口城鎮化指數,因此這階段的發展亞類屬于土地城鎮化滯后型。
過渡調和階段(2008-2009年)。這一階段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度(D)分別為0.485、0.642,進入了過渡調和階段。這一階段雖然城人口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有所增加,但仍然不是很高,發展度T低于協調度(C),因此協調發展度(D)也沒有高于0.7。從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來看,這期間人口城鎮化指數高于土地城鎮化指數,為土地城鎮化滯后型。
協調發展階段(2010-2011年)。這一階段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度(D)分別為0.864、0.995,超過了0.7,進入了協調發展階段。2010年土地城鎮化指數略高于人口城鎮化指數,發展亞類為人口城鎮化滯后型;2011年土地城鎮化指數又低于人口城鎮化指數,這一年為土地城鎮化滯后型。這一階段的發展度(T)和協調度(C)都高于0.7,可以看出,2010年后咸寧市的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協調較好,由良好協調發展到優質協調。
5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從人口城鎮化指數和土地城鎮化指數來看,咸寧市自2003年以來兩個指數均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且從2009年以后,土地城鎮化指數增長速度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指數增長速度。從協調發展水平來看,咸寧市城鎮化協調發展水平從失調衰退階段(2003-2007年)、過渡調和階段(2008-2009年)逐步發展到協調發展階段(2010-2011年),由極度失調向優質協調過渡,發展由不協調逐漸向協調發展,未來的城鎮化發展協調水平將會繼續保持優質協調發展的趨勢。從發展類型上看,2003-2011年間,除了2010年為人口城鎮化滯后型,其余年份都為土地城鎮化滯后型。從發展趨勢可以推測,咸寧市未來的城鎮化發展趨向于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同步發展,在某個時期內可能還會出現人口城鎮化滯后的現象。
基于以上分析,為保障咸寧市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可以從人口、土地、城鄉一體化三個方面作出努力。
1)以人為核心,促進人口向城鎮和社區集中。第一,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引導農村居民向城鎮有序轉移,合理有序地推進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形成科學合理的人口城鎮化機制。第二,創新社會保障制度,從住房、就業、教育、福利、保險等方面為轉變戶口的農民提供全方位保障,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維護其合法權益,切實解決其后顧之憂。第三,繼續推行“回歸工程”,創業帶動就業,以良好就業崗位聚產納賢,吸引人口集聚。
2)合理控制城鎮空間擴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第一,在擴大城鎮規模的同時,合理制定城鎮規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貫徹新型城鎮化的指導思想。第二,合理規劃新城區建設,嚴格規范城鎮建設用地的審批程序,預防土地城鎮化的冒進式擴張。第三,加快土地整理步伐,盤活存量土地,將閑置土地充分利用起來,土地利用方式向規模經營集中。第四,推行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產城一體化建設,將產業發展與城鎮化發展融為一體。第五,在發展城鎮建設過程的同時要保護生態環境,不能以犧牲市民的碧水藍天為代價,要努力把咸寧建設成國家生態旅游城市和宜居城市。
3)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第一,統籌城鄉規劃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逐步實現“五城二區”的城市空間格局,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第二,合理調整城鄉產業結構,徹底打破城鄉封閉體制,加快農村地區城鎮化步伐。第三,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發展現代農業,優化城鄉生產要素配置,促使城鄉要素合理順暢流動。第四,打破傳統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制度,包括土地管理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
本研究闡述了城鎮化過程中人口與土地協調發展的概念及內涵,并初步構建了協調發展評價模型,對2003-2011年咸寧市城鎮化過程中人口與土地協調發展進行了分析和評價,由于數據可獲得性的限制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存在不全面性,評價結果可能存在偏差,但總體結果對評價咸寧市城鎮化科學發展還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呂 萍.土地城鎮化與價格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李 昕,文 婧,林 堅.土地城鎮化及相關問題研究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2,31(8):1042-1049.
[3] 魯德銀.土地城鎮化的中國模式剖析[J].商業時代,2010(33):7-9.
[4] 陳 春.健康城鎮化發展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8(4):7-9.
[5] 陸大道.關于遏制冒進式城鎮化和空間失控的建議[R].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咨詢報告,2007.
[6] 范 進,趙定濤.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協調性測定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學家,2012(5):61-67.
[7] 李子聯.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之謎——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解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11):94-101.
[8] 潘愛民,劉友金.湘江流域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失調程度及特征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5):63-68.
[9] 蔡衛紅.福建省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現狀及成因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7):142-146.
[10] 劉 娟,鄭欽玉,郭銳利,等.重慶市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協調發展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37(11):66-72.
[11] 楊麗霞,苑韶峰,王雪嬋.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協調發展的空間差異研究——以浙江省69縣市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13,27(11):18-30.
[12] 陳鳳桂,張虹歐,吳旗韜,等.我國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53-58.
[13] 百度百科.咸寧市[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7499.htm?fromId=61401,2013-04-20.
[14] 咸寧市統計局.2012年咸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hb.gov.cn/wzlm/tjgb/ndtjgb/xns/xns/96543.htm,2013-04-07.
[15] 咸寧市城鄉規劃局.咸寧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Z].2010.
[16] 鄭華偉.基于改進熵值法的耕地集約度評價[J].新疆農墾經濟,2010(4):53-58.
[17] 魯德銀.論中國特色的土地城鎮化道路[J].農村經濟,2010(8):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