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慧 周晶



摘要:選取資源生態、設施裝備、糧食生產、糧食需求、市場貿易、公平等6維度共23個指標,結合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對包括廣西、云南、貴州三省在內的西南地區和全國糧食安全水平進行測算。結果表明,1978-2012年,西南地區糧食安全水平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糧食安全系數提高了5~6倍;西南地區糧食安全提升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其中1990-2004年快速提升,2004年以后則加快提升;西南地區糧食安全整體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2004年以后與全國的差距逐漸擴大;貴州省安全水平最低,云南省次之,廣西省最高;糧食生產和糧食消費同時是提高糧食安全水平和造成糧食安全水平地區差距的主要因素,而市場貿易和公平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較為微弱。
關鍵詞: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綜合評價模型;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5-3832-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5.063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23 indicators from 6 dimensions including ecological resources,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food production, food demand, market trade and fair, and combines with expert scoring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alculate food safety level in southwest nationalities area including Guangxi,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 the food safety level in southwest minority area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by 5-6 times during 1978-2012. Secondly, the improvement of food safety show significant stage characteristic with rapid promotion during 1990-2004 and speed up promotion after 2004. Thirdly, the overall food safety level in southwest minority area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and the gap between them gradually expanded after 2004. Fourthly, food safety level in Guizhou is the lowest in southwest minority area, while Guangxi′s is the highest. Lastly,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re the major factors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food safety level and causing the food safety level gaps among regions. While, the impact of market trade and fair on food safety are weak.
Key words: southwest minority area; food safety; synthetical evaluation model; AHP
糧食安全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然而,作為人口大國,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尤為突出。保障糧食安全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國家安全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2014年,我國實現了糧食連續“十一連增”,糧食產量達到6.07億t,然而糧食供求整體上仍然是一種緊平衡。另一方面,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在繼續關注保障全國整體糧食總量平衡的同時,解決區域性糧食短缺問題也逐漸提到日程上。許多研究表明,我國糧食安全水平存在明顯的區域異質性[1]。云南、廣西、貴州三省地處我國西南邊陲,為少數民族聚集區,境內又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有限,糧食生產和貿易條件較差,整體上屬于我國糧食安全脆弱區[2,3]。保障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對于維護民族和邊疆地區穩定,發展地方經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本文以西南地區糧食安全為研究對象,構建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糧食安全綜合評價模型測度西南地區(云南、貴州和廣西三省)糧食安全水平,考察1978年以來西南地區糧食安全水平動態變化趨勢,并進一步分析西南地區與全國整體糧食安全水平差距及其影響因素,為制定區域糧食安全保障政策提供理論參考。
1 文獻綜述
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因而評價糧食安全水平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這些研究大致從3個方面展開,一是糧食安全評價方法,二是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三是糧食安全評價區域。
從糧食安全評價方法來看,運用最廣泛的方法是綜合評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對選定的評價指標進行賦值,然后對指標進行加總得到總的糧食安全系數。朱澤[4]較早提出了糧食安全綜合評價法,后來被很多研究所采用,但不同研究在指標賦值、加權方法以及權重確定方面存在差異[5-7]。也有學者采用其他方法來對糧食安全進行評價,如吳文斌等[8]運用了空間模型的方法來分析糧食安全的空間差異。糧食安全評價指標的選取是糧食安全評價的關鍵,評價指標經歷了從單維度向多維度、多層次指標體系的演變過程。一些研究采用單一指標如糧食總產量、人均糧食占有量和糧食生產潛力對糧食安全進行評價[9,10]。然而,單一維度并不能反映糧食安全整體狀況,更多的研究采用多維指標對糧食安全進行評價。朱澤[4]和劉曉梅[6]使用了糧食產量波動率、糧食儲備率、糧食自給率和人均糧食占有量4項評價指標,后來一些研究增加了需要波動指數、地方經濟賠償能力、地方財政水平、糧食市場狀況、糧食貿易依存度、居民收入差距、糧食播種面積、貧困人口的糧食安全保障狀況、人均耕地、糧食單產等指標[5,7]。隨著指標的增多,單層次指標逐漸演化成多層次指標體系。
從糧食安全評價的區域來看,國際和國內糧食安全都受到了廣泛關注。吳文斌等[8]評價和預測了全球2000-2020年的糧食安全情況,余強毅[9]評價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地區的糧食安全情況,劉曉梅[6]對我國和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與消費國的糧食安全進行了對比研究。此外,也有研究對各省、各縣或者區域糧食安全評價進行了研究[10]。
綜上所述,糧食安全評價研究已經有了很多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糧食安全綜合評價法為主要方法;關于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問題也有許多討論。從研究區域來看,全國整體以及分區域糧食安全問題都受到了研究的關注。然而,目前為止尚沒有研究深入分析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狀況演變趨勢以及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異情況,也缺乏對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影響因素的深入研究。
2 糧食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
文獻分析表明,前人研究使用最多的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糧食生產、糧食消費、糧食市場、糧食庫存4個維度。然而糧食生產的資源生態環境、設施裝備條件也是決定糧食生產潛力的重要因素。此外,糧食安全公平度指標反映了糧食安全的公平程度,例如阿馬提亞·森[11]在《貧困與饑荒》一書中強調了公平獲取糧食的權利,馬九杰等[12]認為居民收入差距反映了不同群體獲取糧食的能力的差異,也應該作為衡量糧食安全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文根據以往研究成果,結合西南民族地區農業生產狀況以及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資源生態、設施裝備、糧食生產、糧食需求、市場貿易、公平等6個維度共23個二級指標對糧食安全進行評價,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
資源和生態環境是糧食生產的先決條件,資源不足和生態環境退化將會顯著降低糧食生產能力。選用森林覆蓋率、人均耕地面積、耕地壓力指數和復種指數4個指標代表西南民族地區糧食生產的資源和生態條件。森林覆蓋率越高,水土流失越少,糧食生產生態環境越好,因此森林覆蓋率和糧食安全水平正相關。耕地資源潛力是糧食生產能力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水平顯著正相關,而耕地壓力指數則與糧食安全負相關。復種指數反映了糧食生產的氣候資源,復種指數越高,糧食生產能力越高。農業設施裝備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條件。選用耕地有效灌溉面積比重代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代表農機裝備水平。農田灌溉條件越好,糧食生產能力越高,產量也越穩定。在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背景下,替代農村勞動力的農業機械裝備條件對于節省勞動力,提高糧食生產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糧食生產決定了糧食產出和供給狀況,是反映糧食安全水平最直接的指標。選用人均糧食播種面積、人均糧食占有量、糧食單產、糧食產量波動系數、農業災害強度5個指標衡量糧食生產狀況。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糧食播種面積越大,糧食總產出水平越高。以往的多數研究都使用了糧食播種面積、糧食人均占有量和糧食單產考察糧食安全。糧食產量波動系數反映了糧食產出的穩定程度,波動幅度越大,說明糧食供給越穩定。農業災害容易造成顯著的糧食產量損失,因而災害強度與糧食安全顯著負相關。
糧食需求也是反映糧食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標。選用口糧滿足度、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等衡量糧食消費。在糧食生產量一定的情況下,糧食需求越大,居民口糧滿足度越低,糧食安全水平越低。除了直接的糧食需求外,居民收入水平體現了糧食購買能力,是城鄉居民糧食獲取能力的直接體現。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越小,代表著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對糧食的購買能力越強。
糧食貿易體現了區域間糧食調配能力大小,對于緩解地區糧食短缺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選用糧食貿易依存度、城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和鐵路公里密度等指標衡量糧食貿易。糧食貿易依存度體現了糧食自給外對市場的依賴程度,貿易依存度越高,糧食安全水平越低。城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反映了糧食市場價格變動情況,消費價格指數越低,居民糧食購買力越低,居民家庭糧食安全水平越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反映了糧食生產物質投入價格變動幅度,價格指數越高,生產資料價格越高,農戶生產資料投入越低,糧食產出相應降低。良好的鐵路和公路運輸是糧食運進運出的重要保證。
居民獲取糧食能力的不均衡性是體現糧食安全公平性的重要指標,采用城鄉收入差距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作為考察糧食安全的公平性指標。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差距越大,城鄉居民對糧食的購買能力差距越大。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甚至爆發糧食危機的情況下,城鎮居民由于具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因而擁有更高的購買力。
收集西南民族地區廣西、云南和貴州三省相關指標數據進行測算。為了便于區域間比較,同時收集全國所有指標數據。本研究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云南、廣西、貴州三省地方統計年鑒和資料匯編。還有一部分數據來源于相關年份《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糧食年鑒》、《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和《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等統計年鑒和資料匯編。對于極少部分缺失數據,采用通用的缺失值彌補法(包括插值法和相鄰年份均值替代法)來進行處理。
3 糧食安全評價的方法選擇
根據選定的23個二級指標,采用學術界普遍使用的綜合評價法計算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系數。首先使用改進的min-max比值法進行指標賦值,然后通過對所有指標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糧食安全系數。各項指標的權重則結合專家打分和層次分析法加以確定。
3.1 指標賦值
本研究利用min-max比值法,以指標的最小值或最大值作為計算標準進行分析。為了便于各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具有可比性,同時又能夠反映糧食安全水平的變動趨勢,統一使用每個指標1978年全國平均水平作為計算標準,廣西、云南、貴州、全國歷年相關指標數值與這一標準值的比值作為標準化后的取值。對于與糧食安全負相關的指標,再將它們標準化的值取倒數。
3.2 權重確定
為了獲得相對客觀的指標權重,邀請5名國內長期從事農業經濟研究的專家各自獨立按照1~9的比例標度對各指標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程度進行打分。然后對專家打分進行加權平均。構造判斷矩陣D=(dij)m×n,dij表示第i個指標和第j個指標相比之下的重要程度。其中,滿足條件dij>0,dji=1即滿足關于對角線對稱的元素互為倒數。然后,按照層次分析法的步驟確定權重大小:(1)計算比較判斷矩陣D的最大特征根?姿max;(2)由?姿max求解特征方程:Dx=?姿maxx,得到?姿max對應的特征向量x=(x1,x2,…xn)T;(3)對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最后的評價指標對目標的權重向量Ai=xi/■xj;(4)對判斷矩陣做一致性檢驗,定義判斷矩陣的不一致程度指標為IC,定義IC=■。引入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IR,稱RC=IC/IR=■為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例。如果RC<0.1則認為通過一致性檢驗;(5)組合權重的確定及檢驗,第二準則層的指標對目標的影響通過組合的權重計量。若通過檢驗,則可以由特征向量確定的權重計算得分,反之需要重新調整矩陣,經計算可以確定各指標對目標的權重(表2)。
3.3 綜合得分
得到各項權重后,進一步通過把所有指標加權平均得到糧食安全綜合系數:
F(x)=■xi×wi
其中,F(x)為糧食安全綜合得分,wi為糧食安全評價指標的權重,xi為相應指標的權重。
4 綜合評價結果及分析
利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廣西、云南、貴州和全國1978-2012年糧食安全綜合系數(圖1)。按照本文的指標賦值方法,1978年全國糧食安全系數為1,1978年以后糧食安全系數逐漸增大,超過了1,說明糧食安全水平得到提升。西南地區三省和全國糧食安全系數持續增長,從1978年的1.0左右增加到2012年6~8,30多年間提高了5~7倍。這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狀況得到了極大程度地改善。
盡管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水平總體上有了大幅度提升,但糧食安全系數提升呈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大體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1990年,全國和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水平穩中有升,糧食安全系數從1.0增加到1.5左右,提升速度較為緩慢。第二階段:1991-2004年,全國和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系數提升速度較快,糧食安全系數從1.5增加到3.5左右。第三階段:2004-2012年,全國和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系數提升速度明顯加快,糧食安全水平從3.5左右快速增加到8.0左右。從地區間的差異來看,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1978-2004年,廣西糧食安全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不大,個別年份廣西糧食安全水平甚至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期,云南糧食安全水平略低于廣西和全國平均水平,而貴州糧食安全水平最低。從圖1可見,2004年以后,廣西、云南、貴州三省糧食安全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拉大。到2012年,廣西、云南、貴州糧食安全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分別達到1.0、1.5和2.0個單位。因此,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西南民族地區仍然是我國糧食安全水平偏低的地區和糧食安全脆弱區。
從單項指標得分來看,全國和西南民族地區資源生態、設施裝備、糧食生產、糧食需求、糧食貿易有一定程度地改善,這對于提高糧食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廣西、云南兩省資源生態有一定程度地提高,但貴州省和全國資源生態提高幅度并不明顯。廣西、云南、貴州三省和全國設施裝備條件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得分基本上增加了1倍。西南民族地區和全國糧食生產指標得分也有了較大幅度地提高,總體上提高了1倍左右。從指標得分的絕對數量和增長幅度來看,糧食需求構成了糧食安全綜合系數的主體部分,得分占比在60%以上,它對糧食安全總得分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左右,是西南民族地區和全國糧食安全最主要的貢獻力量(表3)。
深入分析發現,糧食需求指標中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表示的居民糧食購買能力的提升是改善糧食消費甚至糧食整體安全水平的最重要的單一指標。也就是說,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對于西南民族地區和全國糧食安全水平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2004年以后,西南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逐漸擴大,導致其糧食安全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拉大。
此外,糧食市場貿易水平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貢獻于糧食安全整體水平的提高,貢獻率在1%~2%。當然,城鄉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差距擴大造成糧食公平性惡化,對糧食安全整體水平起到了負面影響,但這種影響程度并不大。
從地區間的絕對差距來看,貴州省糧食安全水平得分最低,主要是由于貴州省糧食生產和糧食消費得分低于廣西省、云南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糧食單產、人均糧食產量、口糧滿足度和城鄉收入水平與其他地區的差距是貴州省糧食安全水平相對最低的主要原因。
5 結論與政策建議
西南民族地區歷來是我國糧食安全脆弱地區,本文利用糧食安全綜合評價模型,構建糧食安全指標體系,結合專家打分法和層次分析法對1978-2012年廣西、云南和貴州三省糧食安全水平進行了測算,得出如下結論。
1)改革開放以來,西南民族地區和全國整體糧食安全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地提升,綜合系數提高了5~6倍。
2)糧食安全走勢呈現顯著的階段性特征,1978-1990年糧食安全穩中有升,1991-2004年快速上升,2004年以后則加快提升。
3)整體而言,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不但如此,2004年以后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水平與全國的差距呈現擴大趨勢。
4)糧食生產和居民收入水平是推動全國和西南民族地區糧食安全系數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貴州和云南等省糧食安全綜合系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鑒于以上研究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全國糧食生產規劃應該將西南民族地區作為重點扶持區域之一,加大對這一區域糧食生產資金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對糧食安全比較脆弱同時又是少數民族和貧困人口聚集的貴州和云南兩省的補助規模。第二,提高西南民族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通過發展二三產業增加西南民族地區城鎮居民收入;開發西南民族地區特色農業,提高農民農業經營收入,同時為農村居民外出務工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增加非農就業機會和非農收入,提高居民糧食支付能力。第三,加大對西南民族地區適宜糧食作物品種和種植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提高糧食單產水平,改善糧食生產。第四,鞏固西南民族地區糧食生產的基礎設施,提高糧食生產機械裝備水平。
參考文獻:
[1] 殷培紅,方修琦.中國糧食安全脆弱區的識別及空間分異特征[J].地理學報,2008(10):1064-1072.
[2] 王懷豫.滇西南山區農戶陸稻技術采用與糧食保障的經濟分析[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
[3] 吳海濤.云南南部山區農戶改良陸稻技術采用及其影響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9.
[4] 朱 澤.中國糧食安全狀況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1997(5):26-33.
[5] 馬樹慶,王 琪.區域糧食安全的內涵、評估方法及保障措施[J].資源科學,2010(1):35-41.
[6] 劉曉梅.關于我國糧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財貿經濟,2004(9):56-61,96.
[7] 李文明,唐 成,謝 顏.基于指標評價體系視角的我國糧食安全狀況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0(9):26-31,110.
[8] 吳文斌,唐華俊,楊 鵬,等.基于空間模型的全球糧食安全評價[J].地理學報,2010(8):907-918.
[9] 余強毅,吳文斌,唐華俊,等.基于糧食生產能力的APEC地區糧食安全評價[J].中國農業科學,2011(13):2838-2848.
[10] 潘佩佩,楊桂山,蘇偉忠,等.太湖流域糧食生產時空格局演變與糧食安全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13(6):931-943.
[11] 阿馬提亞·森.貧困與饑荒[M].王 宇,王文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2] 馬九杰,張象樞,顧海兵.糧食安全衡量及預警指標體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1(1):15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