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玲 周琪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大軍快速向城市進發。我國農民存糧觀念和糧食的消費群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糧食儲備形式由農民的家庭糧倉向商品糧倉轉變的速度越來越快。河北省的糧食供應仍處于總量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狀況,糧食安全存在不可低估的風險和隱患。通過對河北省的糧食生產現狀及糧食儲備形式轉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淺析河北省在糧食儲備形式轉變的路上該何去何從。
關鍵詞:存糧觀念;糧食儲備形式;糧食安全;糧食生產現狀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90
1 問題的提出
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中提到的糧食儲備形式變換引起生產者的非常劇烈的經濟危機原理揭示了從自然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的歷史轉變過程中,糧食儲備形式變換的客觀規律。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升,土地上的勞動力被解放了出來。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速度加快,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為了生活得更好,農村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涌向城市。產糧大省河北有限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向城市的工業發展的同時農村務農的勞動力越來越少。人們的糧食儲備形式由先前的自給自足的“家庭消費儲備”形式向市場經濟中的“社會商品儲備”形式轉變的速度越來越快。隨之出現的家庭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糧食儲備量越來越少。
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今天,大量的糧食儲備形式由“家庭消費儲備”形式轉變為“社會商品儲備”形式,其所受的支配規律也由自然經濟規律轉變為市場經濟規律。即“物以稀為貴,糧食價格的高低完全由糧食需求者和供給者的相互作用而決定。”糧食儲備的“社會商品形式”越來越重要。除了城里人們的糧食需求,還有大批的進城務工人員的糧食需求量也在越來越大。根據供求定理: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變動分別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同方向的變動;供給變動引起均衡價格的反方向的變動,引起均衡數量的同方向的變動。糧食是缺乏需求彈性的商品,意味著價格的變動不會引起糧食需求量太大的變動,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糧食的需求分為人民生活的消費需求和工業化生產的生產需求。面對越來越大的商品形式的糧食需求和越來越少的專業糧食種植勞動力的情況,河北省應該采取積極合理的措施來協調糧食儲備形式之間的比例。
2 河北省糧食生產現狀及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存在的問題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相應的糧食進口也隨之大幅增加。河北省的糧食種植面積及產量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的十幾年內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河北省的糧食作物的種植總面積由2001年的6628.93千公頃降低到2012年的6302.37千公頃,降低了2.32%。其中,夏收糧食和秋收糧食的種植面積分別由2001年的2629.6千公頃和3999.33千公頃下降到2012年的2444.69千公頃和3857.68千公頃,分別下降了7.03%和3.54%。從上述的數據可以看出河北省的糧食種植面積在減少,河北省的糧食儲備量仍然不能滿足日常生產、生活的需要。
到2012年河北省的糧食供應仍處于總量平衡、結構性緊缺的狀況,糧食安全存在不可低估的風險和隱患。尚金鎖通過對1200多農戶的存糧狀況進行調查發現,我國農民存糧觀念和糧食消費群體發生明顯變化。認為受自然環境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我國糧食出現減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出現減產,就會威脅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所調查的農戶中,85%基本不儲存小麥,10%人均儲存小麥為300斤,5%人均儲存小麥在300斤以上,95%的農戶把玉米全部銷售。原因在于農民食用余糧大幅下降,除了調節口味以外,基本不吃糧食。另外,散養家禽、家畜的農民越來越少,間接降低了糧食自用量。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加快,今后會有大量農村人口成為市民,過去的糧食生產者正在逐步轉變為吃商品糧的消費者。
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放棄了儲備糧食,選擇儲備貨幣。農村結束了自給自足的傳統糧食儲備方式,大部分糧食不再是為了消費的口糧形式,而是為了交換的商品形式。第二,耕地轉化為工業用地上的農民不再儲備糧食了,而是轉向市場購買糧食,商品形式的糧食需求量越來越大,傳統存儲形式的糧食量越來越少。不利于規避糧食安全隱患。第三,各企業由于相關政策問題的影響,對于糧食的儲備量相對于越來越大的商品形式的糧食需求量而言較小。容易造成糧食需求大于供給,消費者面對的糧食價格偏高;商家與農民之間糧食的供求關系正好相反,商家對于糧食的進價偏低。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第四,國家糧倉的存儲量偏小,不利于應對豐收年份的糧食存儲。
3 政策建議
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的背景下,河北省的糧食生產過程及糧食儲備形式轉變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基于河北省在糧食生產和糧食存儲形式轉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應主要做好:第一,加大農作物新品種的投入開發,采取切實有效的優惠鼓勵政策,吸引相應的人才來河北省搞農作物新品種研發。充分利用省內農業高等院校的人才,為河北省的農業發展做出貢獻。第二,切實全面地嚴格執法,將各項有利于農民增收、增產的政策措施落實到實處,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三,制定相應的金融政策,確保好的農業項目順利進展,以達到鼓勵農民多生產,降低由于自然災害等造成的糧食危機發生的風險。第四、鼓勵更多的公司企業加入到糧食儲備大軍中,避免形成糧食供應商“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保護糧食需求者的合法權益和利益。同時擴建省內國家糧倉的容量,增大糧食的儲備量。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第五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4.
[2]龍華.中國糧食安全值得關注.中國經濟快訊,2003,(3):35.
[3]楊歡進.對馬爾薩斯“土地收益遞減”觀點的批判不能否定.中國農村經濟,1987,(31/5):5659.
[4]周君玉.市場經濟與人口流動.經濟學家,1994,(3):2325.
[5]崔俊輝,王艷霞,郭造強等.河北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