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麗
摘 要:在多媒體時代,圖像出現在各個地方充盈著人們的視覺。在這個時代,小學美術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感受圖像、認識圖像和解讀圖像,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十分重要。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對圖像的感知能力?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可以起到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圖像感知能力;手工制作;美術作品
一、設置讀圖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
小學生這個年齡段正是對什么都好奇的時候,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對待事物的新鮮度不高,一個新的事物在吸引他們眼球后,很快就沒了吸引力。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更好地吸引小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一定要提高教學中的創新度。在課堂上設置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問題的設置不是盲目的,必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通常可以從側面入手,讓學生可以從自身出來,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讓學生了解到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這樣做,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際的情景,進一步激發小學生對圖像的感知能力。通常情況下,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與實際情況結合,從小學生的能力出發,在激發學生想象力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問題的難度,不能讓學生覺得問題太難而產生畏難心理,也不能讓學生覺得問題太簡單從而失去吸引力。同時,教師提出的問題還要具備充足的趣味性。教師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這樣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對圖像的感知能力。
二、通過小組討論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老師可以采取分組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學生可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的角色,并不用直接參與進去,當學生在討論中遇到問題的時候,老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指導,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得到全面的發展,也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通過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對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幫助。例如,在學習《紅色的畫》這節課時,通過分組討論,學生都踴躍地表達了自己對作品的看法,對于學生全面地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幫助,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圖像的感知能力。
參考文獻:
羅麗霞.論小學美術課創新與學生能力培養[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