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虹
摘 要:旨在研究四大閱讀理論及其在中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通過分析,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高效解決閱讀問題,啟發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
關鍵詞:閱讀理論;小學閱讀教學;方法
隨著對閱讀理論研究的逐步深入,每個理論都從新的視角出發,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同時,每個理論又互為補充,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給予進一步的幫助。
一、自下而上的閱讀理論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20世紀60年代,自下而上的閱讀理論非常盛行。這一理論認為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解碼過程,是從一系列單詞,音素,句子等最小單元過渡到整個語篇等較大單元的過程。該理論把閱讀過程看做是單向的線性發展流程,從單詞到句子再過渡到整個語篇的理解,重視對語篇細節的把握,比如,每個單詞,每個句子的意思。但是該理論卻忽略了閱讀過程中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容易使讀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解碼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讀者的詞匯量。小學生掌握的詞匯量較小,做閱讀理解題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在運用這種模式逐字逐句地閱讀,容易養成壞的閱讀習慣。
二、自上而下的閱讀理論在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很快就被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所取代。Goodman首次提出了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該理論很好地克服了前一理論的缺點,認為閱讀過程是讀者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識積極參與解碼、構建的過程。讀者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通過預測,選擇,檢驗等認知活動處理閱讀材料。該理論重視對文章整體的理解,而非注重細枝末節,不要求學生吃透文章中每個單詞句子。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首先應該不求甚解,讀通文章大意,把握中心思想。但是在平時的閱讀過程中過于不求甚解并非閱讀的本意。因此,在完成首次閱讀,疏通文義后,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采用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理解文章細節,做到精益求精,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三、主題關聯閱讀理論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另外一個流行的閱讀理論是主題關聯閱讀模式。該理論是在文本生成機制和語境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很少強調讀者的閱讀過程,而是強調語境和主題。該理論認為在不同的語篇中同一個詞匯有不同的意義,在認識文章中每個單詞的情況下,如果缺少必要的文化語境,仍然會阻礙對語篇的理解。該理論從語義學的角度分析閱讀的語境以及主題關聯性。這啟發我們教師在幫助學生分析閱讀語篇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滲透文化差異,從整體上幫助學生理解語境,引導學生找出每個段落的主題句,從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詞匯銜接理論在中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1.詞匯銜接理論基礎
除了傳統的閱讀理論之外,詞匯銜接理論在指導學生閱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Halliday和Hasan認為銜接是生成文本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語言學家Hoey也強調銜接理論對語篇的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詞匯銜接屬于銜接手段中的一種,指的是語篇中詞匯運用的銜接效果,語篇中一個詞匯的選擇和先前選擇的聯系。詞匯銜接手段的運用對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有顯著的作用,它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文意,解決閱讀問題,做出預測,提高閱讀速度,理解文章結構。可見,詞匯銜接對語篇閱讀至關重要。
2.詞匯銜接手段及其在中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詞匯銜接手段分兩大類:詞匯搭配和詞匯復現。詞匯搭配也稱詞匯同現,是指詞匯在語篇中共同出現的傾向性。
詞匯復現包括詞匯的重復出現,近義詞,上下義詞以及概括詞。通俗來講,我們可以用重復,近義詞,概括詞,上下義詞等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事物。詞匯重復是最直接的方式。文章中反復出現某個詞,那么這個詞一定是語篇中不可缺少的關鍵信息。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找出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這些詞匯不僅起著連接的作用,而且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除了詞匯的重復,詞匯復現的其他形式更加常見,它們避免了篇章中詞匯的單調重復。近義詞是其中之一,例如,fall和autumn都是指秋天,意思是一致的。上下義詞,例如,animal動物是上義詞,rabbit, giraffe等等都是它的下義詞。通常,上義詞概括而抽象,而下義詞一般是具體的。最后一類是概括詞,概括詞一般多為泛指,這類詞的概括性很高,可以泛指很多事物。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詞匯銜接理論充分融入閱讀技巧訓練當中,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高效地解決閱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