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老年性耳聾是最易被忽視的慢性病,在65~75歲的老年人中,其發病率高達60%左右。傳統觀念認為“人老耳聾”是無法改變的自然規律,不必去治療。這種錯誤的觀念往往延誤了聽力補償和康復的最佳時機,除了會出現聽力損傷外,還可造成中老年人心理障礙,甚至出現癡呆等癥狀。耳聾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最大“殺手”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的時海波教授提醒,老年人耳聾發現早期癥狀要及時就醫,對于已經形成的聽力損害,需運用一些必要的輔助手段來幫助改善交流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讀者章老伯年過七旬,平時身體還算硬朗,但近來家人發現,和章老伯說話交流,他有時會毫無反應,有時則如“雞同鴨講”。面對這種情況,子女認為是章老伯年紀大了有些耳背,沒什么大不了的。但就在上周五,章老伯去接小孫女放學,正準備穿馬路時,一輛拉木材的大貨車也正好要轉彎,司機連按了幾次喇叭,章老伯卻“置若罔聞”,幸好司機及時剎車才沒釀成慘劇。當小孫女把那“驚魂一刻”說給父母聽時,他們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連忙拖著章老伯去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老年性耳聾是緩慢進行的過程
章老伯最終被確診為是“老年性耳聾”,而生活中和章老伯有著類似情況的老年人其實并不在少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長助理時海波教授介紹,所謂老年性耳聾,即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生的以高頻聽力下降為主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對于老年性耳聾的患者來說,聽力下降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早期表現是在與熟人相聚的時候可以談笑風生,但當與陌生人交談的時候就會顯示出說話猶豫不決,或者是答非所問,在嘈雜的環境中則更為吃力;若疾病沒有得到及時控制,聽力會繼續下降,最終就如同章老伯那樣,連汽車喇叭這樣強刺激的聲音也不能分辨。此外,老年性耳聾還會伴隨著耳鳴的發生,剛開始是間歇性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出現,以后就會逐漸變為持續性耳鳴,當病情不斷加重后,甚至是白天也可以聽見。
慢性病亦可致耳聾
時海波教授告訴我們,老年性耳聾主要是由內外兩部分原因引發的。從外部因素來看,一般就是噪聲污染的影響,如長期處在交通噪聲、電器、機器等各種轟鳴聲中,就容易引發老年人的耳鳴、耳聾癥狀。而從內部因素來看,慢性病和營養不良都是誘因。比如患有血脂異常的老年人,老年性耳聾的發病率往往會偏高;體內缺少一些必需微量元素如鋅、鐵等也會影響到耳蝸的功能,進而導致聽力減退。
“應該說,遺傳因子、生活條件、勞動強度、飲食營養、精神緊張和慢性病等內外因,都是老年性耳聾最常見和最兇殘的‘殺手’。作為老年人來說,尤為應該關注的是心腦血管等慢性病因素,比如動脈粥樣硬化、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加、小脂肪栓子增多等,都可以引起腦部供氧不足,使內耳過氧化物增多而致聾。”時海波教授提醒說。
耳聾可致老年癡呆、腦萎縮
除了像讀者章老伯那樣,因為聽力下降而可能遭遇交通意外,老年性耳聾也會嚴重損害老年人身心兩方面的健康,不僅會直接導致老年人社交溝通交流障礙,還會引發多種心理問題,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影響。
“當老年人感覺自己聽不清、聽不見之后,要么慢慢變得不愛開口說話,自我封閉;要么就是喜歡自言自語,無論哪種情況,其個人情緒都不太會好。”時海波教授介紹說,在他的門診上,許多老年性耳聾的患者往往都伴隨有焦慮、抑郁的傾向,嚴重者甚至還有自殺傾向,因為總感覺家人不和自己交流,有被遺棄的恐懼感。“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耳聾會使老年人反應遲鈍,智力衰退。且隨著聽力進一步下降、聽功能的廢用,還可能加重腦萎縮、老年性癡呆提前到來,因此,老年人耳聾發現早期癥狀要及時就醫,‘耳老背、眼老花,天經地義,不用醫治’,這種觀念不可取。”
微創植入“螺絲”,重獲聽力不是難事
盡管老年性耳聾在臨床非常高發,但遺憾的是,對于已經形成的聽力損害,目前尚無特效藥,需運用一些輔助手段如助聽器等,來幫助改善聽力。但面對傳統的助聽器,由于佩戴后不美觀、不適應等因素,許多患者十分排斥。對此,時海波教授特別介紹了一種新型助聽裝置——骨錨式助聽裝置(Baha)。
時海波教授解釋說,我們日常所聽到的聲音,其本質都是物體的振動所產生的。通常情況下,物體振動產生的機械波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通過外耳—中耳—內耳,進而激動耳蝸毛細胞的纖毛擺動,形成聽覺電信號。這種空氣振動傳導的方式稱為“氣導”,也是我們最常用到方式。但其實人耳還有一種“備用”的聲音傳導方式,也就是“顱骨傳導”。如果空氣傳導方式在到達內耳前被中斷(外耳畸形、中耳炎等情況下可引發這一問題),就可以充分利用“顱骨傳導”的能力,直接將機械波傳導至內耳,使耳朵聽到聲音。而Baha就是顱骨傳導式幫聽裝置中的“佼佼者”,也是目前唯一的植入式“骨導”助聽裝置。
時海波教授介紹,Baha由聲音處理器、基座和鈦合金植入體三部分組成。鈦合金植入體是核心,它就像一顆“小螺絲”一樣,通過微創手術被固定于耳朵后上方的骨質中,借助其良好的骨融合作用,就能真實地將聲波振動傳入顱骨。這種植入方式就類似于種植牙,其實并不復雜,而基座則是用來連接聲音處理器和鈦合金植入體。開機狀態時,聲音處理器能感受聲音變化并轉化為振動,振動通過基座和鈦合金植入體傳入顱骨,從而推動位于顱骨內的內耳淋巴液流動,毛細胞再將這種振動轉化為神經電信號,最終達到產生聽覺的效果。Baha可用于任何程度的傳導性聽力損失和單耳全聾患者,尤其適合小耳畸形的聽力障礙患者。
術后日常護理仍不可少
有些患者擔心“耳骨上放個螺絲不安全,會有感染的風險。”,對此,時海波教授解釋說,Baha的植入過程是微創的,安全系數很高,而且,基座上的聲音處理器大小只相當于紐扣,完全可以隱藏在頭發下,對外貌的影響也非常小,在工作、運動、娛樂時都可佩戴,也不會產生傳統助聽器那種耳堵塞感和嘯叫等不適。
Baha雖然十分好用,但并不代表術后就能當“甩手掌柜”。時海波教授強調,在做好微創手術后,患者還必須從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多方面入手來為聽力“加分”:1.不吸煙、少飲酒。2.節制飲食,特別要節制脂類食物,多吃維生素類食物。3.做到勞逸結合,心情舒暢,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和適度鍛煉,積極有效地防治心血管等疾病。4.避免接觸噪聲,不去以打擊音樂伴奏的舞場。5.要注意日常用藥安全,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鏈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