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寧

2013年9月至10月,習近平主席出訪中亞四國、印尼、馬來西亞期間,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宏偉構想。這一戰略的提出,是習主席和黨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科學判斷,在國家改革步入深水區、國際形勢進入轉折期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是實現中國夢以及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藍圖。“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提出兩年來,已經發揮了巨大的牽引作用,由構想向現實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海上絲路的重要地位
根據2015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21世紀“海上絲路”有東西兩個重點方向,西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經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東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經過南海到南太平洋。與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相比,“海上絲路”具有尤為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它與中國正在大力推行的海洋強國戰略相契合,順應了中華民族開發海洋、經略海洋的戰略需要。海洋是未來人類資源的接替區,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海上絲路”與海洋強國戰略是相輔相承的關系,二者互為補充,互相促進。其次,它途經中國海外投資和能源運輸的重點區域,直接影響中國能源和經濟安全。據統計,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有30多條海上航線通達世界150個國家的1200多個港口,對外貿易90%通過海上運輸,其中“海上絲路”所經的北非和中東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進口地區,經過這條路線進口的原油占中國進口原油總量的66%。再次,它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大多為世界戰略要地,是大國競爭的重要舞臺。東南亞、印度洋周邊地區被稱為世界地緣戰略的邊緣地帶,歷來是大國競相爭奪的焦點區域,歷史上的英法、美蘇都曾在此進行了激烈爭奪,至今仍是世界大國斗爭的焦點區域,地區矛盾相互交織。這種狀況決定了“海上絲路”具有戰略地位的極端重要性、國際斗爭的復雜性和安全形勢的嚴峻性。總的來看,隨著中國總體實力不斷增強,軍事實力不斷發展,應對風險的能力不斷提高,我們既要對國家捍衛海外利益的決心和能力保持信心,同時對面臨的嚴峻形勢也要充分估計。
“海上絲路”,按重要程度先是東南亞航線、南亞、波斯灣與印度洋航線、南太航線;再拓展是歐洲、美洲航線。
海上安全形勢的重大機遇
首先,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上安全,實施了有力的宏觀籌劃與指導。國家將海洋作為重要戰略方向,從理論上,深入研究海洋發展戰略,出臺了相關政策;從領導上,建立了領導機制,加大了領導力度;從政治外交上,加大了統籌與行動;從建設上,整合管海力量,成立國家海警局,加大力量投入與協調。其次,中國軍隊、特別是海空軍及遠程投送力量的建設、發展與運用,為海上方向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戰場準備看,已由近至遠,逐步展開,對西沙、南沙加大建設力度并常態駐守;從兵力行動看,已經實現海軍常態化的護航行動,陸軍常態化的維和行動,海空軍常態化的參加重大國際災難救助、搜尋等行動,成功實施多次撤僑、護送化武行動;從裝備發展看,各軍兵種遂行海外行動能力都有長足發展;從保障機制看,海上補給與碼頭保障、空中航線與通信導航保障等都進一步完善。再次,中國的國際地位、處突機制、民間交往等,都為海上安全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為中國拓展海外市場指明了總體目標、方向與思路。對于企業,無論國企還是民企,如果能夠順應國家的總體部署,以強大的國力為后盾,都將是難得的機遇。
海上安全形勢的嚴峻挑戰
美國加緊在海上方向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成為威脅與挑戰中國海上安全的源頭。近年來,美國推行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意圖圍堵中國的發展空間,遏制中國的發展勢頭,在外交、軍事、安全、經貿等領域實行了一系列新舉措。如推行“巧實力”外交,強化《日美安保條約》,拉攏日、韓、菲、澳等國締結“小北約”,打造環繞中國東部的“三條島鏈”,構建從日本東京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新月形”包圍圈,插手東海、南海問題,駐軍澳大利亞、重返菲律賓,炒作“空海一體戰”、離岸作戰,在APEC之外提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等等,意欲繼續主導亞太政經格局,遏制中國的發展崛起。由于美國對地區事務的直接干預和選邊站隊,慫恿一些國家利用地區矛盾與中國為敵,導致中國周邊安全問題和矛盾不斷激化,海上安全問題不斷升溫。可以說,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遏制和防范是中國海上安全問題的根源所在。
地區大國對中國走向海洋存有敵意,從海上方向對中國進行制衡和牽制。日本安倍政府加緊修改《和平憲法》,試圖解禁集體自衛權,右傾化日益加劇,并大力加強軍事力量建設,軍事實力不斷提升。同時,日本以釣魚島為借口,不斷加強針對中國的戰備建設,加強西南方向布防的監控,與美國開展以登島為主要內容的聯合演習,以中國為假想敵的企圖日益明顯。日本還在南海、東海等周邊問題上進行攪局,拉攏菲律賓、越南、印度等國家與中國為敵。
印度是有著濃厚大國情結的國家。隨著經濟發展和實力的增強,印度不甘心于地區大國的角色,把“立足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作為國家戰略目標,全方位調整軍事戰略,將軍事戰略的重點由陸地為主轉向陸海并重,積極向中亞、西亞地區滲透軍事力量,力爭在大國角逐中搶得一席之地。印度將印度洋及其周邊視為本國的勢力范圍,對中國在印度洋的活動高度警惕。這就增加了中國“海上絲路”通道安全的不確定性。
周邊國家積極發展海軍,大力爭奪海權,控制歷史上屬于中國的島礁、領海,影響中國海上通道安全。“海上絲路”所經地區同時也是民族矛盾突出、局部戰爭和熱點高度集中的地區。尤其是個別國家不尊歷史、不照法理、不顧承諾,妄圖以小博大、以先占形成事實。
中日釣魚島爭端、東海劃界爭端、南沙島嶼爭端等問題持續升溫,越南、菲律賓等國在南海問題上不斷采取進攻性態勢,挑戰中國忍耐底線,推動地區局勢不斷升溫。為加強對海洋的爭奪,各國紛紛加強海軍建設,推動了地區軍備競賽不斷升級。據統計,亞洲軍費繼2012年首超歐盟后,2013年達到3200多億美元,較2010年增加23%,占全球軍費約20%。

周邊地區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多。在東南亞,中國傳統友好國家緬甸局勢持續動蕩,與美國關系十分微妙,直接關系到中國周邊安全穩定,成為影響中國東南方向戰略通道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南亞,印巴矛盾長期持續,阿富汗安全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隨著美軍撤出重新抬頭,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在中東,由民族和宗教問題引發的矛盾沖突時有發生,伊核問題、巴以問題、伊拉克問題等熱點導致地區局勢長期動蕩,“伊斯蘭國”異軍突起,占領了伊拉克境內大片地區,威脅伊石油產地安全。
“顏色革命”有繼續蔓延趨勢。近年來,美國企圖將“顏色革命”引向其他地區,在美國的推動下,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敘利亞、巴林、埃及等國家發生了“顏色革命”,先后推翻了4個國家政權,敘利亞、約旦等國也爆發了內亂或沖突。美國幕后推動“顏色革命”的目的,既有扶植親美政權為本國利益服務的考量,又不排除搞亂中國能源產地和投資目的地、為中國發展設障的圖謀。
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對地區安全產生不可忽視的溢出效應。除了傳統安全威脅之外,海盜和海上犯罪、海上自然災害、海上重大安全事故、海外疫情等非傳統安全問題也成為影響“海上絲路”的重要因素。
其一是海盜活動。“世界五大恐怖海域”中有4個分布在“海上絲路”周邊。21世紀以來,亞丁灣海域成為世界海盜活動最集中的海域,2008年中國共有1300多艘次商船通過亞丁灣海域,其中有20%受到海盜襲擊,7艘被劫持。其二是海上恐怖主義。海上恐怖主義雖然不如海盜影響顯著,但其潛在威脅不可忽視。以世界上最重要的馬六甲海峽為例,其航道最淺處只有20米左右,可用航道寬僅幾千米,如果恐怖分子劫持商船并使其下沉阻塞航道,后果將不堪設想。其三是海上自然災害。隨著世界氣候變化,中國周邊地區成為自然災害的高發區,海嘯、臺風、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已經成為影響地區安全的重要因素。其四是重大海空安全事故。2014年以來發生的MH370等一系列空難和海難事件,對地區安全產生了一系列連鎖性影響,未來重大安全事故很可能超越事故本身,成為影響地區安全不可忽視的因素。其五是重大海外疫情。2003年中國發生的SARS、2014年非洲爆發的埃博拉病毒、2015年韓國爆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征,均證明了重大疫情也是衡量安全形勢的重要因素。
地區安全形勢對涉外企業的影響
潛在局部戰爭和沖突對中國涉外企業構成的威脅不能排除。在全球一體化,國家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背景下,大國之間全面軍事對抗幾乎可以排除。但是,地區矛盾和沖突的根源依然存在,局部對抗和沖突的危險不容忽視。特別是在中美兩國國際地位此消彼長、美國主導性地位面臨威脅的形勢下,不能排除美國利用地區矛盾對中國進行遏制和牽制,不能排除個別國家利用中美矛盾拉中國下水,不能排除一些國家倚美反華、鋌而走險、從中漁利。一旦中國周邊發生地區沖突或危機,中國海外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就可能暫時受阻,中國涉外企業將面臨重大損失,海外交通線很有可能成為敵對國家或勢力攻擊的目標。
個別國家局勢動蕩可能導致中國涉外企業人員或財產損失不能低估。東南亞、中東、北非等國家是中國海外投資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世界最不穩定的地區。這些國家國內動蕩已經成為影響中國海外投資和人員安全的重要因素。具體影響有三個層面:一是中國海外企業投資可能成為其國內斗爭的犧牲品。如,中國在蘇丹的投資、中緬鐵路擱淺和萊比塘銅礦糾紛,都滲透著所在國國內斗爭的因素。二是中國海外投資可能因戰亂危險而遭受直接損失。中國在海外開展項目的往往都是基建、資源開發等大型項目,石油鉆探、工程建設等大型設備居多,一旦遇到所在國發生戰亂,大部分固定設施和大型設施難以迅速撤出,面臨被遺棄的風險。三是中國海外企業人員面臨的人身危險。少數國家發生戰亂后,由于中國企業員工語言不通、文化差異較大,容易受到戰亂傷害。近年來,中國因有關國家發生國內動亂而被迫撤離僑民的人數和次數呈上升趨勢。繼2011年中國從利比亞撤出3萬多海外公民之后,2015年中國又從也門撤出512名人員。
恐怖主義活動對中國涉外企業人員構成的威脅不斷上升。據統計,截至2011年,中國境外企業數量已經達到1.8萬家,分布在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海外勞務人員大約有400萬人,大部分工作于中東、非洲等相對動蕩的高危險國家,多服務于中石油、中石化、中鐵建、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等大型國企,經常成為武裝分子的目標,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各類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對中國企業的影響不容忽視。隨著自然災害的不斷增多,中國海外企業和人員面臨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在2010年1月發生的海地地震中,就有8名中國維和警察犧牲。此外,海空安全事故也成為影響中國海外企業和人員安全的重要因素。2014年發生的MH370失聯空難中,就包括154名中國乘客。未來伴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民航、海運等企業開辟的海外航線將日益增多,其中的安全因素必須充分予以考慮。
保障中國海外利益
“一帶一路”戰略的建設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性戰略,是具有全球視野的總體戰略規劃,涉及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這一戰略能否取得成功,安全問題是先決條件。為此,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過程中,必須把海外利益的保護作為重中之重突出出來,做好充分準備,有效維護中國日益拓展的海外利益。
以強大的海上軍事實力為后盾。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海上強國的崛起,都離不開兩大因素,一是發達的海外貿易及海運,二是強大的海上力量。海外貿易是獲取國家財富的手段,并為軍事力量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強大的海上力量能夠為海外利益的拓展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和支撐。為維護日益拓展的海外利益,我們需全面提高海空軍遠海作戰力量現代化水平,不斷增強遠海機動作戰、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形成戰略威懾與反擊能力,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堅強的后盾和實力支撐。

建立海外利益應急聯合保護機制。國家海外利益的保護涉及駐外使領館、軍隊、中資企業和駐外機構以及個人等多方面行動,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和聯動性,必須多個部門聯動和密切配合才能順利完成。這就要求在國家層面建立融合外交、軍事、商務、交通、企業等各個部門為一體的海外利益保護機制,形成各方聯動、相互配合的局面,有效維護中國海外利益。2015年3月,中國實施的也門撤僑行動就是一個多方聯合行動的成功案例。事件發生后,中國駐也門大使館迅速向國內提出撤僑提案,并立刻制定了撤僑方案,召集分散在也門十幾個地區的中國公民陸續向最主要的兩座城市集結,并抵達附近港口。商務部經商處則緊急召開在也中資企業負責人會議,公布撤離時間路線,詳細說明撤離途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要求企業服從使館安排,做到統一、安全、有序撤離。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的中國海軍護航艦艇編隊,接到上級命令后,迅速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以最快的速度駛向人員集結港口。而在撤僑的中轉站吉布提,中國駐吉使館在接到撤僑任務后,立即與吉外交部溝通,接洽國務部、出入境機構、安全部、警署等部門,要求他們全力配合,確保撤入中國公民安全,為他們的出入境提供便利。可以說,此次行動是駐外使領館、軍隊以及商務部門多方聯動典型案例。下一步應充分總結此次行動的聯動經驗,將這些經驗固化為海外利益應急聯合保護機制。

提高涉外企業風險意識和應對風險的能力。建立海外投資的風險評估機制,預先對海外投資可能發生的各類風險進行科學分析和評估,以便慎重決策;建立海外投資地區的危險等級預告制度,由國家外交和商務部門定期分析各個地區的安全等級,對高等級安全風險地區的企業進行預告;建立涉外企業應對風險的方案預案,以有效應對各類可能發生的風險;引導成立海外安保公司,在國內招募退伍軍人加入,經過專門的安保訓練,為涉外企業提供海外安保服務;加強涉外企業人員的相關培訓,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等。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國角力是國際政治的內涵,但大國之間既競爭又合作也是國際關系中的常態。為此,我們必須把合作作為謀求安全的重要手段,為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走出去”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要加強中美兩國的交流與合作。以建立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為契機,加強與美國間的戰略對話與合作,保持兩國之間暢通的對話渠道,雙方在重大國際事務上達成戰略默契,防止中美兩個大國被小國綁架。其次,加強與俄羅斯、印度、歐洲以及重要支點國家之間的戰略合作。通過高層互訪、戰略磋商、專業技術交流、軍艦互訪、軍事教育、聯演聯訓等方面的務實合作,有針對性地加強相關國家的戰略交流,提高防務合作的水平,為中國海上安全提供更大的轉寰空間。再次,加強多邊對話與合作。目前,中國周邊已建立起東盟地區論壇、“10+8”防長會、香格里拉對話會、西太海軍論壇、印度洋海軍論壇等多個安全對話機制與合作平臺,涉及搶險救災、海上安全、維和、軍事醫學、人道救援、聯合演練等多個傳統領域。加強這些方面的多邊交流,對于增進國家間戰略互信、避免猜疑誤判、維護和平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結 語
構建“海上絲路”需要戰略運籌,需要精心設計和縝密操作,更需要穩定和諧的安全環境。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海上絲路”的前景可期可待。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