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任
2015年5月9日,俄羅斯在紅場舉行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共有16500人、194件武器裝備和143架飛機受閱。除此之外,在俄羅斯海軍四大艦隊的駐地,小規模的海上閱兵和岸防裝備檢閱也同樣令人關注。
俄海軍閱兵實力稍遜一籌
毋庸諱言,俄軍事力量已經從蘇聯的全面進攻轉入全面防御,海軍實力更是落后,情況不甚樂觀。2015年5月9日,除紅場外,俄羅斯在各主要城市和軍港都舉行了規模不等的閱兵活動。其中,北方艦隊在北摩爾斯克舉行閱兵,太平洋艦隊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閱兵,黑海艦隊在塞瓦斯托波爾以及新羅西斯克舉行閱兵,波羅的海艦隊則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以及俄羅斯的海外“飛地”——加里寧格勒舉行閱兵。總體來看,四大艦隊的閱兵活動形式多樣,有水面艦艇方隊檢閱和陸上方陣檢閱,并展出了大量岸防裝備。此外,艦隊配屬的海軍航空兵編隊亦出動多架次的戰機和直升機為檢閱儀式助興。

從戰略層面考量,俄羅斯此次海上閱兵有所側重,以北方艦隊與黑海艦隊為主、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為輔。一方面,烏克蘭危機陰云不散,黑海局勢緊張依舊,因此黑海艦隊欲重振旗鼓,再現輝煌;另一方面,俄羅斯與西方各國逐鹿北極日漸升溫,在此背景下,為了展示實力,北方艦隊精銳盡出,連最先進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及最具威懾力的大型核動力巡洋艦也閃亮登場,昭告“北極熊”的威力和決心: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
然而,俄海軍終究遜色。客觀地講,俄海軍的落后至少要持續到2020年,甚至更長時間。俄羅斯已經從蘇聯時期海軍全球第二的地位,下滑至歐洲二流水準。尤其在英法新型航母服役后,俄水面艦隊更是地位堪憂,盡顯頹勢。

俄海上裝備趨于老化
此次俄海軍閱兵,展出的海上裝備結構完整、種類齊全,大致反映出當前俄海軍的戰備情況以及武器科技發展水平。

俄制武器素以簡單實際、經久耐用而著稱,海上裝備也不例外。但是,一個事實不容忽視,那就是受閱水面艦艇盡顯老態。從導彈艇、掃雷艦等小型水面艦艇,到護衛艦、巡洋艦等大型水面艦艇,其艦齡大都年逾而立。以黑海艦隊為例,因處于烏克蘭焦點之中,此次閱兵,黑海艦隊幾乎傾巢而動,卻垂垂老矣:旗艦“莫斯科”號是“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的首艦,1980年下水,35年艦齡,還是受閱大型水面艦艇中最年輕的;在整個黑海艦隊中,最年輕也最耀眼的水面艦艇當屬兩艘“布拉風”級氣墊導彈艇。1989年“布拉風”首航,該艇采用氣墊雙體設計,能在極端風浪條件下作戰,可搭載8枚響當當的3M80“白蛉”超聲速反艦導彈,是名副其實的“航母殺手”。然而,該艇造價昂貴,隨著蘇聯的解體,兩艘之后便告停產。這兩艘“布拉風”全部入駐黑海艦隊,至今已經服役26年。
北方艦隊稍顯年輕。1998年正式服役的旗艦“彼得大帝”號,是俄海軍的驕傲。作為世界上僅存的現役核動力巡洋艦,“彼得大帝”號在未來10~20年中,將承載著俄羅斯海軍的復興之夢。事實上,受閱裝備中,北方艦隊真正的亮點在于其獨一無二的核潛艇方隊。作為俄羅斯新“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環節,“北風之神”級彈道核潛艇再露崢嶸。此次接受檢閱的是剛剛服役的“北風之神”級3號艇“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是俄羅斯海軍水下作戰力量的新旗艦,與水面旗艦“彼得大帝”號的搭配實屬強強組合,彰顯北方艦隊的實力非凡。
相較而言,太平洋艦隊以及波羅的海艦隊展出的艦艇則乏善可陳。在太平洋艦隊的受閱方陣中,僅有1艘“無畏”級大型反潛艦—“潘捷列夫海軍上將”號的排水量大于5000噸;而波羅的海艦隊的受閱方陣中,除俄羅斯新研制的20380級導彈護衛艦首艦“守護”號外,再無看點。

不過,閱兵畢竟受限,不可能完整地反映各艦隊武器裝備的真實水平。例如,作為拱衛俄羅斯兩大中心城市——莫斯科、圣彼得堡——的重要海上力量,波羅的海艦隊擁有全俄海軍最先進的護衛艦,其中包括蘇聯解體前研發的最后一級護衛艦——“不懼”級護衛艦。該艦在全俄僅有兩艘,皆配屬波羅的海艦隊;而俄羅斯近年來新研制的20380級、11356M級導彈護衛艦也都優先配備波羅的海艦隊。此外,新型攻擊型核潛艇“亞森”級以及彈道導彈核潛艇“北風之神”級,均優先列裝太平洋艦隊,顯示了俄軍方對這支俄羅斯第二大艦隊的重視。此次海上閱兵,兩支艦隊刻意低調,實為凸顯處于焦點、熱點中的北方艦隊和黑海艦隊,進而表達俄羅斯對于烏克蘭問題以及北極爭端的強硬立場,敲山震虎,力求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俄岸防裝備亟待推陳出新
作為艦隊閱兵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俄陸上岸防裝備同樣引人注目。雖然舊式岸防裝備依然保持了相當的比例,例如,1961年研制、1970年裝備部隊的P-5S“沙道克”超聲速反艦巡航導彈,在四大艦隊的陸上受閱式中均有現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海軍先進岸防裝備的匱乏。但是在艦隊閱兵式中,一些新式岸防裝備的亮相令人振奮。
首先,最引人關注的是黑海艦隊的壓軸武器——“棱堡”超聲速岸艦巡航導彈。蘇聯最早研制出實用反艦導彈,其豐富的技術積累和完善的研發體系,使得俄羅斯總能生產出最先進的反艦導彈,射程超過400千米的“棱堡”超聲速反艦巡航導彈,就是俄制反艦導彈的最新成果和結晶。
“棱堡”的首次亮相,非同一般。在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中,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防空驅逐艦“庫克”號駛入黑海,直逼黑海艦隊司令部——塞瓦斯托波爾。危急時刻,普京總統親自簽署命令,從俄本土緊急空運剛剛出廠的“棱堡”至克里米亞。俄羅斯還故意暴露“棱堡”的探測雷達位置,使美軍通過偵查衛星得知“棱堡”的存在。“棱堡”運抵克里米亞僅1天,“庫克”號原地180°轉彎,調頭向博斯普魯斯海峽方向撤離,危機馬上宣告解除。在大型紀錄片《塞瓦斯托波爾回歸之路》中,普京總統盛贊:“‘棱堡’是當今世界上最高效的岸防系統。”利劍尚未出鞘,足以退兵于千里。此次黑海艦隊展示“棱堡”系統,想必會喚起美國海軍的未定驚魂。

其次,太平洋艦隊展示的“舞會”-M岸艦導彈系統也令人耳目一新。與采用超聲速導彈的“棱堡”系統不同,“舞會”系統采用的是技術成熟的KH-35“天王星”高亞聲速反艦導彈。“天王星”導彈的研發始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外形和技術特征與美國“魚叉”反艦導彈極為相近,因此又有“魚叉斯基”的昵稱。改進型“天王星”的優勢在于配備了“格洛納斯”導航衛星接收機,因此導彈的打擊精度大幅提高,在俄羅斯海軍裝備的反艦導彈中首屈一指。“舞會”岸艦導彈系統的設計方案早于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完成,但是由于當時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佳以及軍工企業一片混亂,方案遲遲未能落實。隨著俄羅斯經濟復蘇,“舞會”系統的設計也在原有基礎上歷經多次修改,最終形成今天的“舞會”-M岸艦導彈系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北方艦隊在其司令部摩爾曼斯克舉行的受閱式上,展出了新型S-400“凱旋”遠程防空導彈,這與紅場閱兵式上展出的是同一款型。“凱旋”能夠攔截中近程戰術導彈,是俄羅斯國家反導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當其他三大艦隊還在依賴S-300防空導彈來保衛他們的司令部和重要港口時,作為俄海軍第一大艦隊的北方艦隊有幸成為“凱旋”的第一個海軍用戶。據可靠消息,同前輩S-300一樣,S-400的艦空版也在緊鑼密鼓地研制當中,并已成為俄羅斯新一代導彈驅逐艦的標配防空火力。
總之,俄海軍的岸防裝備,有驚喜也有不足,亟待全面推陳出新。
俄海軍復興之路坎坷崎嶇
俄羅斯人素有深厚的海軍情節,正如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所言:“俄羅斯只有兩個朋友——陸軍和海軍。”縱觀此次海軍閱兵,俄羅斯海軍的復興之路并非平坦。
從近岸防御看,一味強調“重返大洋”的戰略思想,掩蓋了俄海軍港灣、基地的安全防御問題,海軍閱兵更將這一問題無限放大。舉例來說,在四大艦隊的海上閱兵式中,皆出現了“納努奇卡”“毒蜘蛛”級導彈艇以及“葛麗莎V”級小型護衛艦。這些導彈艇是20世紀70年代的產品,其發射筒內的導彈則是60年代生產的第一代反艦導彈“冥河”,射程短,抗干擾能力差;而“葛麗莎V”級小型護衛艦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服役于蘇聯海軍,僅僅配備了57/76毫米艦炮、魚雷以及反潛火箭發射器。如此老朽落伍的近岸艦艇,如何保護俄海軍港口、基地的安全?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俄海軍軍費長期向潛艇部隊和海軍航空兵部隊傾斜,這些昔日老將還將勉為其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承擔近岸防御重責。
至于俄“重返大洋”的戰略,也并非全無問題。誠然,俄海軍潛艇部隊,特別是核潛艇部隊的建設已經有了突破性進展,“拉達”級、“亞森”級、“北風之神”級一經問世,便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2015年3月,俄羅斯恢復核潛艇戰略巡航,令西方震驚,威懾效果明顯。盡管如此,一味依賴核潛艇并不能確保俄羅斯對大洋的控制權。納粹德國就是最好的反例,二戰中,德國依靠成群的U型潛艇讓盟國海軍產生了對“狼群”的恐懼,但是因為大型水面艦艇的匱乏,德國海軍注定只能是大洋上的攪局者而非主宰。今天的俄羅斯海軍與當年的德國海軍有幾分相似,盡管擁有先進的潛艇,但是新式大型水面艦艇嚴重不足,這阻止了俄海軍“重返大洋”的步伐。前車之鑒,不可不察!
更為嚴重的是,落后的海軍背后其實是俄羅斯國防工業的舉步維艱。蘇聯解體,其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受到重創,海軍造船領域是重災區,許多關鍵的工廠企業或劃歸他國,或破產倒閉,技術工人與優秀工程師人才流失嚴重。惟一能夠建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廠被劃歸烏克蘭所有,使得俄羅斯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的建造能力深受打擊。直接后果就是,蘇聯解體已有24年,俄羅斯海軍未再添造1艘萬噸以上的大型水面作戰艦艇。2014年“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服役,被視為俄海軍新的里程碑,可殊不知,“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在蘇聯時代曾是“基輔”級航空母艦3號艦的艦名——曾經的紅色海軍的驕傲,經過30億美元的翻新,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印度海軍的新旗艦——“維克拉馬蒂亞”。由此可見,對于俄羅斯來說,這艘排水量僅4500噸的護衛艦有多么重要。2013年,俄國防部部長紹伊古宣布,計劃在2020年前建造78艘艦艇,以加強海軍實力。其中大部分都是潛艇和中型水面艦艇,航母和大型驅逐艦皆未見蹤影。毋庸置疑,在對外威懾,尤其是對沿海國家的威懾時,大型水面戰斗艦艇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所謂“航母外交”就是典型。客觀估計,俄海軍的落后可能要持續到202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如今的俄羅斯海軍,內憂外困,多有掣肘。例如,“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可望而不可及。2011年,俄羅斯與法國簽訂協議:法國為俄羅斯建造兩艘“西北風”,總金額12億歐元,期限3年;首批兩艘交付后,俄羅斯經過使用,可再增購兩艘。如今,該協議陷入僵局,因克里米亞問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宣布在多個領域對俄羅斯實施制裁,其中就包括要求法國中止與俄羅斯在“西北風”級軍售項目上的合作……難道憑借本國國防工業,俄羅斯無法自己生產兩棲攻擊艦?事實確實很殘酷。
“領袖”級驅逐艦被視為俄羅斯海軍復興的標志之一,但是在設計階段就遭受到種種非議。2015年3月,俄海軍總司令維克多·奇爾科夫上將表示,“領袖”級的設計工作將于2016年底完成,現在看來大抵無望。而一旦進入最終建造階段,大型水面艦艇建造經驗的缺失、武器配置進度的滯后、資金的不到位等,都可能導致原定于2018年的開工日期向后推延。這就是俄羅斯國防工業以及俄海軍的真實狀況,隱憂無處無時不在,積重難返。
結 語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放眼世界,美國自不待言,連歐洲諸國海軍也不容小覷。老牌歐洲霸主如英法,各自的新型防空驅逐艦、航母以及兩棲攻擊艦逐一服役;海軍力量相對弱小的德國、西班牙、意大利,聯合研制的新型防空護衛艦也完成了海試工作;至于挪威和瑞典,本不足道,但是嶄新的“南森”級護衛艦以及“維康比”級隱身護衛艦,也足以令俄羅斯的同級裝備相形見絀。強手如云,一致如斯。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