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艷鋒 郝力壯 牛建章等
摘要: 為了研究舍飼對生長期牦牛血液生化指標和生長性能的影響,試驗選擇18頭(3歲)健康、體況接近的放牧牦牛,分成3組(分別飼喂高、中、低3個營養水平的日糧),進行為期1個月的單獨飼喂,飼喂試驗前、后分別空腹采集頸靜脈血液,測定血液生化指標;稱量體質量,評定生長性能。試驗表明,舍飼試驗后,血液生化指標中葡萄糖、甘油三酯、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的含量升高,而血液酶指標中乳酸脫氫酶、谷丙轉氨酶的含量相對降低,宏量元素Ca、P的含量有所下降,而微量元素Fe、Mg的含量大幅提升;3個營養水平的體質量與舍飼試驗前相比都顯著增長,其中以中營養水平的日增質量效果最為明顯。
關鍵詞: 舍飼;牦牛;血液生化指標;生長性能
中圖分類號: S823 8+5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8-0211-03
牦牛作為青藏高原特殊環境的優勢畜種,為牧民的生活提供了肉、乳、絨等產品,是當地牧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經濟支柱,是促進藏區穩定和繁榮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但青藏高原牧草生長期短,牦牛經歷著漫長的冬季,營養極其缺乏,造成冬瘦、春死亡,探討短期舍飼補飼對提高牦牛生產效益有重要意義。舍飼不僅能夠提高日糧的能量濃度,還可以改善動物產品中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的組成 [1-2],增加牦牛肉的適口性,提高牦牛肉的營養品質,充分發揮牦牛的生長潛力,提高經濟效益。血液生化指標是判斷動物機體健康狀況、診治疾病,以及了解動物飼養、生長及發育的重要依據。牦牛主要作為肉用牛,生長性能是評定牦牛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本試驗通過血液生化指標和生長性能研究不同營養水平的舍飼對生長期牦牛的影響,從而對牦牛的營養水平和飼養方式提供理論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 1 試驗日糧
精料參考胡令浩 [3]生長期牦牛營養需要量的研究結果,結合我國《肉牛飼養標準》(NY/T 815—2004) [4],采用軟件refs 3000進行日糧精料配方的設計。試驗精料以玉米、小麥麩、油菜籽等為主要原料,以燕麥青干草作為粗飼料,精粗比7 ∶ 3,以中營養組生長期牦牛日增質量500 g為基礎,分別上下浮動20%設置低、中、高3個營養水平。
1 2 試驗設計
將選取的18頭(3歲)健康、體況相近的生長期閹牦牛,隨機分為低營養組、中營養組、高營養組3個處理組,進行全舍飼試驗,每個處理組6個重復,每個重復單頭飼喂。
1 3 飼養管理
每天分2次進行飼喂(08:00和18:00),精粗混合飼喂,自由飲水。預試期對牦牛進行驅蟲處理,每天打掃衛生。試驗共計37 d,其中預試期7 d,正試期30 d。
1 4 樣品采集
血液樣品采集:舍飼正試期第1天和最后1天早晨空腹采集頸靜脈血液樣品,每頭牛采血20 mL,置于RRS分離膠管中,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分裝于1 5 mL離心管中,分批編號,-20 ℃保存備用。
1 5 統計分析
采用Excel 2007進行數據的初步統計處理,SAS 9 1 3軟件中ANOVA程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試驗數據均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2 1 舍飼對生長期牦牛血液指標的影響
血糖(GLU)不僅能夠反映動物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能力,同時也是機體對葡萄糖吸收、轉運及代謝平衡的反映。牦牛正常GLU范圍:5 77~6 17 mmol/L [5]。試驗前后,牦牛的GLU都在正常范圍之內。由表1可以看出,經過飼喂試驗,高、中、低3個營養組的GLU含量都有所升高,但與之前的差異都不顯著(P>0 05),3個組自身之間差異也不顯著(P>0 05)。
甘油三酯(TG)和膽固醇(TCh)是能反映動物機體脂肪代謝和能量代謝的重要指標,能直接反映出機體脂肪消化吸收情況 [6]。由表1可以看出,經過飼喂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的TG含量都有所升高,但只有中營養組TG含量顯著升高(P<0 05);TCh含量與飼喂前差異不顯著(P>0 05),但高、低兩個營養組之間的差異顯著(P<0 05)。
血清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及尿素氮(BUN)含量反映了機體消化代謝及氮利用的情況。由表2可以看出,飼喂試驗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的TP、ALB、GLO含量與飼喂前差異均不顯著(P>0 05),且3個組自身之間差異也不顯著(P>0 05)。飼喂試驗后,TP、ALB、GLO含量均有上升趨勢,但所有處理組的TP、ALB、GLO含量均在正常范圍:67 18~72 52 g/L、32 88~39 80 g/L、31 85~36 18 g/L 之內。這與楊俊 [7]、王敏強等 [8]對牦牛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飼喂試驗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的BUN含量與飼喂前相比均顯著提高(P<0 05),低、中、高3個營養組的BUN含量依次升高。
乳酸脫氫酶(LDH)是機體糖代謝酵解反應中重要的酶類,是反映動物對應激刺激的敏感性的重要指標 [9]。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是反映動物機體肝臟功能的重要指標,是廣泛存在于線粒體中的氨基酸轉氨酶,對蛋白質的代謝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由表3可以看出,飼喂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LDH和ALT含量都比試驗前低,AST的含量都比試驗前高。飼喂試驗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的LDH和AST的含量與飼喂前差異均不顯著(P>0 05),且3個組自身之間差異也不顯著(P>0 05),ALT含量低、中2個營養組與飼喂前相比差異顯著(P<0 05)。
Ca、P、Fe、Mg都是動物機體必需的礦物質元素,對動物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作用。由表4可以看出,飼喂試驗后,Ca、P含量基本都低于飼喂前,Fe、Mg含量基本都高于飼喂前,但P的含量只有低營養組顯著降低(P<0 05),Mg的含量只有高、低2個營養組顯著升高(P<0 05),其他差異均不顯著(P>0 05)。
2 2 舍飼對生長期牦牛生長性能的影響
從表5可以看出,與舍飼前相比,高、中、低3個營養組舍飼試驗后,生長期牦牛體質量都顯著增加(P<0 05)。而從日增質量上來看,中營養組日增質量最高,達到488 89 g/d,高營養組日增質量次之,為475 00 g/d,低營養組日增質量最低,為136 67 g/d。高營養組和中營養組日增質量差異不顯著(P>0 05),而高、中營養組與低營養組的日增質量差異顯著(P<0 05)。
3 討論
舍飼試驗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GLU含量都有所升高,這是由于采食精料后,牦牛采食精料所攝取的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增多,揮發性脂肪酸增多,然后通過糖異生作用產生的葡萄糖增多,從而使GLU升高。但高、中、低3個營養組GLU含量與舍飼前相比差異都不顯著(P>0 05),這是由于機體激素調節,當GLU含量升高時,胰島素分泌量就會增多,促使血液中葡萄糖分解或轉化,胰高血糖素和胰島素共同作用控制GLU濃度趨于平衡,因此舍飼前后差異都不顯著。晁文菊 [10]、Chelikani等 [11]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舍飼試驗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TG含量都高于試驗前,而TCh含量卻比試驗前低。這是由于精料日糧原料中油菜籽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參與且改善體內脂肪代謝,但是過多的脂肪也會抑制瘤胃微生物的生長,抑制瘤胃代謝,造成脂肪代謝低下。
舍飼試驗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的TP、ALB、GLO含量均有上升趨勢,這是由于飼喂的精料日糧中有較高含量的蛋白質,經消化吸收后直接影響了血液中蛋白質的水平。高、中、低3個營養組的BUN含量都高于飼喂前,且低、中、高3個營養組血液中BUN含量依次升高,這是由于低、中、高3個營養組精料中的蛋白質含量依次升高,日糧中含氮物質增加,確實會引起血清中BUN含量的升高 [12-13]。
舍飼試驗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血液中酶的含量都有下降趨勢,這可能是由于精料日糧中含有的油菜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酶的活性。舍飼試驗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血液中微量元素Fe、Mg含量升高,這是由于日糧精料配方中添加了各種微量元素;而宏量元素Ca、P的含量降低,這可能是由于放牧條件下,牧草中含有豐富的Ca、P礦物元素,而舍飼條件下,日糧中Ca、P含量相對較低所致。
舍飼試驗后,高、中、低3個營養組的牦牛體質量都是顯著高于試驗前,由此可見舍飼對于生長期牦牛生長性能有顯著影響,這是由于舍飼之后,提高了日糧的能量濃度和蛋白含量,促進了牦牛的生長。而中營養組的日增質量最高,也表明了舍飼日糧的能量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結合前面的血液生化指標,也可以看出舍飼試驗后,中營養組能量指標中的GLU、TG都是處于高、中、低3個營養組的最高水平。因此,過低的能量濃度將不能充分發揮牦牛的生長潛力,而過高的能量濃度不僅增加了經濟成本,還有降低牦牛生長性能的可能。
因此,舍飼日糧高能量高蛋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牦牛血液中與能量和蛋白質代謝的相關生化指標,促進了牦牛生長發育,同時也降低了血液中酶的含量,降低了消化代謝水平,影響了牦牛生長,故牦牛全舍飼情況下,合理的日糧營養水平是取得較佳經濟效益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 哲,吳建平,Michalk D,等 日糧中添加整粒油籽對綿羊體脂主要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7,42(3):31-37
[2] Loor J J,Ferlay A,Ollier A,et al Relationship among trans and conjugated fatty acids and bovine milk fat yield due to dietary concentrate and linseed oil[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5,88(2):726-740
[3]胡令浩 牦牛營養研究論文集[M] 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4]NY/T 815—2004 肉牛飼養標準[S]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5]崔 祥 日糧能量水平對4~6月齡犢牛生長、消化代謝及瘤胃內環境的影響[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
[6]張 祥 不同乳鐵蛋白含量的代乳粉對犢牛生長發育的影響[D] 揚州:揚州大學,2007
[7]楊 俊 精料補充料能量水平對早期斷奶舍飼犢牦牛生產性能和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的影響[D] 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3
[8]王敏強,李萍莉,田永強,等 大通牦牛血清蛋白質代謝物濃度動態研究[J] 中國草食動物,2005(2):148-150,37
[9]沈明華 瑪多牦牛紅細胞血清及組織中乳酸脫氫酶活性的測定[J] 中國獸醫雜志,2005,41(7):16
[10] 晁文菊 補飼對圍產期牦牛生產性能及其犢牦牛生長發育的影響[D] 西寧:青海大學,2009
[11]Chelikani P K,Ambrose D J,Keisler D H,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energy and protein density on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leptin and metabolic hormones in dairy heifer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9,92(4):1430-1441
[12]張宏福,顧憲紅 仔豬營養生理與飼料配制技術研究[M]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34-239
[13]Kanjanapruthipong J Supplementation of milk replacers containing soy protein with threonine,methionine,and lysine in the diets of calve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1998,81(11):2912-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