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后哭鬧是常常發(fā)生的事。五六個月的嬰兒還坐不穩(wěn),很可能摔倒;五六歲的兒童穿越障礙物,很可能被絆倒而哭鬧。這些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家長的處理方式卻各不相同。一些家長若無其事,直接扶起孩子或要孩子自己站起來,然后繼續(xù)原來的活動;而另一些家長馬上會一邊打地板,一邊對孩子說:“寶寶,對不起,都是地板不好,害我寶寶摔跤,媽媽打它,好不好?”結果你會聽到“啪啪”拍地聲,而孩子這時真的也不哭了,媽媽也就安心了。
很多家長在這樣做時,自以為這是在哄孩子,效果也不錯,反正能讓孩子不哭就行。是的,孩子當時很可能不哭了,但是如果家長經(jīng)常這樣做,就會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錯誤的認知與一種錯誤的歸因理論:我的失敗是有原因的,都是客觀因素和別人的原因。他(她)以后再遇到失敗時,也會認為這是別人的錯,這是客觀原因,是它們才導致我失敗的。這種錯誤的歸因理論不能使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不敢承擔自己的責任,不利于孩子責任心的建立,對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家長如遇到孩子摔倒后哭鬧,首先要查看孩子摔傷的程度,如有出血或更嚴重的情況,應緊急處理或去醫(yī)院尋求專業(yè)救治。不過一般都沒什么關系,大多數(shù)情形是孩子在用“哭鬧”的方式向你撒嬌,希望引起你的重視和讓你幫忙扶起。這時家長稍加觀察便知沒什么大礙,然后讓他自己盡力爬起來,再講道理,比如“從哪里摔倒就從哪里站起來”;“小小男子漢,摔一跤算什么,站起來就是了”;等等,不要認為他太小聽不懂道理,能摔倒的孩子他會聽得懂,并且他還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不信你看,下次他在同樣的地方或類似的情形下會小心一些,會自己保護好自己的。
孩子摔倒了,請任其自然,別怪地板,別再拍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