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低血壓并沒有確切的定義。人體血壓的正常范圍很廣,單純從數值上看,并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收縮壓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于60毫米汞柱,可以認為是血壓偏低。以這樣的標準衡量,低血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臨床上因為低血壓而就診的患者很少。這是因為與長期高血壓易出現心腦血管并發癥不同,低血壓癥狀較輕、危害相對較小,不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低血壓的主要危害
評價低血壓可能帶來的危害,要先看血壓對人體的作用。血壓提供的動力,可以使血液灌注到全身各個重要臟器以及周圍組織。在低血壓狀態下,容易出現組織臟器的供血不足,影響到組織器官的功能。最常見的表現是腦供血不足。輕者出現頭暈、乏力、瞌睡等癥狀,嚴重者可影響聽力和視物。手腳末端偏涼也是周圍組織灌注不良的常見表現。少數嚴重的突發性低血壓,可導致患者發生暈厥、摔倒等意外事件。
低血壓并不是引起腦供血不足的唯一因素,頸動脈狹窄也可導致腦供血不足。所以,在治療時也應區別對待。
生理性低血壓最常見
大多數長期的低血壓都是生理性的,有一定的家族遺傳傾向,一般不需要進行特殊的醫療干預。
第一種見于身體狀態較好的健康人,多見于勞動強度或鍛煉強度大的人群,雖然測量血壓數值偏低,但身體很適應,各種機能、預期壽命等都不受影響。
另一種則見于體質較弱的患者,體型瘦長、身體消瘦的女性多見,會伴有頭暈、乏力等癥狀,而客觀檢查并無異常發現,又稱為體質性低血壓。治療以增加營養、調理體質為主。適當增加飲食中液體和鹽分的攝入以及適度運動,有助于緩解低血壓帶來的不適癥狀。
老年人易發直立性低血壓
老年人是低血壓主要的危害人群,最常見的是直立性低血壓。當人體處在平臥或靜坐狀態時,血壓會自動調整到相對低水平,這時如果突然站立,回心血量顯著減少,對于年輕人或身體素質較好的人來說,可通過神經反射增加心率,加強下肢血管的收縮,使血壓增加,從而很快適應直立狀態;老年人神經調節機制較差,站立后短時間內不能維持正常血壓,就容易出現頭暈等癥狀,嚴重者可發生暈厥。
因此,老年人在變換體位時一定要放慢速度,由臥到坐、由坐到立都要注意,給身體足夠的調節時間。通過藥物治療低血壓在臨床上并不普遍,尤其是對有基礎病的老年人,可能帶來水腫、心功能不全等嚴重副作用。調節低血壓主要從飲食、運動入手。
另外,一些疾病也可誘發低血壓,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內分泌性疾病及一些特殊的腦神經疾病。患有其他嚴重疾病,尤其是長期消耗造成營養狀況很差,也可導致血壓過低。這類低血壓可以通過對疾病的治療,緩解低血壓癥狀。
降壓不當也可導致低血壓
還有一種常見的低血壓,出現在高血壓病人的治療過程中,由于降壓方式的選擇及藥物調整不當,而導致血壓出現快速的過度下降。一些高血壓患者希望盡快達到理想血壓,常在短期內求診于多個醫師,導致重復用藥或藥量過大。殊不知,短時內血壓的過快下降反而可給患者帶來更嚴重的不適癥狀。因為降壓的速度太快、幅度太大,容易導致病人相對的腦供血不足。因此,血壓越高、年齡越大,降壓越需要平緩。
此外,血壓隨著季節變化會有一定的自然波動,如在夏季,不少高血壓患者血壓較其他季節時要低。因此,高血壓患者要定期到醫院復診,避免血壓過低或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