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芳青
摘 要:學生環保意識的形成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當代中學生的學習不僅在課堂上,也在實踐中。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感悟,那么,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就不再只是一句空話。
關鍵詞:環保意識;地理教學;實踐;環境保護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加強環境教育,更要在實踐中提高環保意識,而社團活動就成為一個非常好的選擇,通過社團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過程,可以提高中學生的科學素養。社團活動在地理老師提高學生環保意識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團的宣傳活動能夠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讓學生有良好的環境道德觀,這是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最高目標。環境道德是新時期公民必備的道德品質之一,是新時代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懂得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使學生樹立良好的環境道德觀,這樣既能鞏固學生的環保意識,又能強化學生的環保行為。
我們正好可以利用社團在學生中的影響力來對環境教育進行宣傳,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地球是人類之家,大自然是同我們生死相依的朋友。我們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滿足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愛惜它、保護它,使它不受損害,永遠生機勃勃,同人類和諧發展。”社團活動可以把枯燥的知識和說教形象化,以加深印象。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在社團活動中運用統計數字引導學生分析我國當前大氣環境、水環境、海洋環境以及城市環境問題之發展趨勢,培養學生去關心我國的氣候變化、水質污染、大氣污染以及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和自然災害的增減程度,去關注我國政府的各種環保措施、行動以及近幾年來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國目前的環保工作重點;同時,我們還可以運用幻燈、投影、錄像和掛圖等,將環境保護中的一些知識性、趣味性內容有機地融入社團活動中,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積極的社團氛圍中接受環境教育。
我校社團還組織了觀看環保影片、保護母親河、保護濕地等活動。通過觀看環保影片,學生對中國的自然保護區有了更多的了解;通過保護母親河活動,學生對流經身邊的長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過保護濕地活動,學生掌握了我國濕地的分布以及現狀。上述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地理素養。
二、社團的實踐活動能夠對學生進行行為教育
環保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必須要走出課堂,在社團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并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良好的環保行為是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行為可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如分類、整理生活垃圾,避免使用或重復使用塑料袋,節約用水,拒絕或少用一次性筷子等,從身邊的環境做起,親自參與班級組織環保活動,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行為的同時,也可以使知識得到運用,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校園是我家,美麗靠大家”,環保意識從周圍環境做起,從小事做起。本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涪陵五中校園就添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群身著黃色馬甲的學生志愿者(同學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黃馬褂”),他們三五成群,或拿著拖把在教學樓的走廊處拖地,或拿著抹布在實驗樓的走廊那兒擦欄桿,或拿著大掃帚在校園的環形公路上掃樹葉,或拿著火鉗在草叢里撿拾垃圾;你會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看見他們忙碌的身影。
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也掀起了環保潮流,比如垃圾不再亂扔,而且垃圾分類放置;比如在全校掀起節約用紙,廢紙利用的熱潮,草稿紙也學會兩面都很好利用。環保意識不是需要做多么偉大的事情,只是需要大家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
三、社團的活動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科學精神是科學素養的內核所在,科學素養有多重含義, 最外面知識層面和技術層面受到人們重視,而作為其內核的‘科學精神卻日漸空殼化和邊緣化。”姜旭之將科學精神概括為四個方面:“1.實事求是、表里如一的精神。2.高瞻遠矚、超越前人的精神。3.寬宏大度、謙恭能達的精神。4.頑強執著、鍥而不舍的精神。”
社團的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實踐來檢驗所學的知識。“科學態度是通過對科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科學發展的整體把握而形成的科學信念和科學習慣。”有了科學的態度,學生學會了辯證地看待問題,不盲目地對一件事情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
綜上所述,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的實踐探索,不管對我們地理教師還是學生都是雙贏的。在社團活動中所得到的經驗和教訓,為今后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更好地滲透環保意識教育奠定了基礎。通過社團,選擇恰當的活動內容、合適的活動方式、合理的活動過程,中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一方面,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環保技能和知識;另一方面,他們的環保意識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提高了。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