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余



話題是這樣引起的,昨天九年級部組織實施學情調研檢測,其中物理學科試卷上有這么一道解答題,其中“進一步分析可知,在動滑輪和繩重一定的情況下,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___和___有關。”這一問題的設置引起了老師的熱烈討論。
題目如下:
29.(6分)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活動中,小吳同學測量了下列數據。請幫助他完成下列活動任務。
(1)請在右圖中畫出實驗中滑輪組的繞繩方法。
(2)小吳同學在記錄數據時漏填了一個數據,請幫他將表格中的數據補充完整。
(3)經過分析發現:用同一滑輪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當被提升的物重增加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進一步分析可知,在動滑輪和繩重一定的情況下,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 和 有關。
(4)小吳同學在第一次實驗中,使鉤碼上升0.1m所用的時間為1.5s,則他說做功的功率為 W。
討論: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同組的甲老師認為答案應該是“摩擦”和“拉力大小”,同組的乙老師認為答案應該是“摩擦”和“拉力方向”,而命題人給出的標準答案是“物重”和“摩擦”。同組的丙老師認為答案應該是物重G和動滑輪重G動。
初看他們的分析似乎都蠻有道理的,但似乎沒有考慮其中“進一步分析”隱含的問題,筆者認為,進一步分析實驗測量的數據,可以發現,三次實驗中的動滑輪重G動和物體上升的高度h是一定的,即克服動滑輪重所做的額外功是一定的,即W額動=G動h=0.5N×0.1m=0.05J。
而三次動力F所做的有用功是增大的,總功也是增大的。但是根據W額=W總-W有計算出來的W額是增大的。
第一次實驗:
W有=Gh=1N×0.1m=0.1J,
W總=Fs=0.7N×0.3m=0.21J,
η=W有/W總=0.1J/0.21J=47.6%
W額=W總-W有=0.21J-0.1J=0.11J
W額其他=W額-W額動=0.11J-0.05J=0.06J
第二次實驗:
W有=Gh=2N×0.1m=0.2J,
W總=Fs=1.1N×0.3m=0.33J,
η=W有/W總=0.2J/0.33J=60.6%
W額=W總-W有=0.33J-0.2J=0.13J
W額其他=W額-W額動=0.13J-0.05J=0.08J
第三次實驗:
W有=Gh=4N×0.1m=0.4J,
W總=Fs=2N×0.3m=0.6J,
η=W有/W總=0.4J/0.6J=66.7%
W額=W總-W有=0.6J-0.4J=0.2J
W額其他=W額-W額動=0.2J-0.05J=0.15J
分析數據可知:拉力F增大的原因是物重增大引起的,直接原因還在物重的增大。所以甲老師的答案不對;在這個實驗中拉力必須要沿著豎直方向勻速運動,拉力的方向發生改變是操作上的不合理,顯然錯誤;至于丙老師分析的一點沒有錯,關鍵是本題中已經明確動滑輪重G動不變了。
三次拉力F克服動滑輪重所做的額外功是一定的,而總的額外功增大,其中的原因就是克服摩擦力所做的額外功在增大。因為當物重增大時,繩子和滑輪之間的壓力增大,摩擦力當然增大。所以筆者認為填“摩擦”肯定是正確的答案。至于另一個答案填“物重”也沒有科學性的問題,不過說回來,這道題目如果這樣設置題干“進一步分析可知,在動滑輪和繩重一定的情況下,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還與 有關。”就更好了。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