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雄
閱讀是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學生學習和吸收知識必備的,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提高初中生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它不僅為學生學好語文奠定基礎,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其他學科的有效學習。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語文閱讀的有效性教學。
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存在于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中的堅冰在改革的陽光普照下逐漸被融化,滋潤著教育事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以下是筆者在新課程改革下做的一些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的嘗試,拋磚引玉。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會產生內在的驅動力,從而自主、積極地進行閱讀活動。教學之初,教師可以通過或是懸疑,或是故事,或是溫故等多樣的精彩導入,一方面有利于在較短的時間內,收回學生散落在課間浮躁的心,集中課堂注意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初中階段的學生自律性差,注意力也很難持久。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種閱讀教學方法,同時借助于自己的語言藝術、動作表情等,保持學生課上激昂的情緒,提高教學的豐富性和有效性。
二、指導學生層次閱讀,提高閱讀有效性
學生對于文本的閱讀和認識是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指導學生進行層次閱讀,由淺入深逐漸全面、深入地得到本文信息,提高理解能力。首先,引導學生大聲朗讀,在解決文本中的生字、生詞的同時,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之處以及語言文字的應用之美;其次,引導學生反復詠誦,熟讀課文,于細微之處深化文本,通過文字本身去鑒賞、理解、體悟、發現和創見,從而讓自己的心靈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徜徉;再次,指導學生深入默讀,分析并思考蘊藏在文本中耐人尋味的情感和道理;最后,指導學生學會品讀,進一步理解文本中蘊藏的哲理,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將文本中沉淀的修養、思想和觀念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三、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提高閱讀感悟性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個體差異也就決定了他們面對同一篇文章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不以自己的行為代替學生的體驗,也不以標準答案中的情感框定學生的體悟。而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研讀文本,體悟作家的情感思想,從而與作者對話,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