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智超

在討論“體表散熱”與“散熱調節”的關系之前,我們先來看這樣一道題:
如下圖表示某正常人在休息時體溫調節中血液相對流量變化曲線,(在時刻A,室內溫度由15℃突升至40℃,在時刻B,室內溫度又突降至1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其中B選項為“在BC段時間內,室溫下降,散熱加快,人體腎上腺素分泌量增加,體溫相對恒定”,此選項為錯誤,部分學生提出B選項中“室溫下降,散熱加快”與教材中關于寒冷環境中“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立毛肌收縮——散熱減少”相矛盾。那么,在這道題中是不是真的有所矛盾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分析清楚身體在自然環境中的熱傳遞過程與體內體溫調節機制的作用。
機體的主要散熱部位是皮膚,通過輻射散熱、傳導散熱、對流散熱等方式進行散熱。但是熱量到底是從人體向外界環境傳遞,還是從外界向人體傳遞,完全取決于人體體表溫度與外界環境的溫度差。
當體表溫度大于外界環境溫度,熱量從體表向外界環境傳遞;
當體表溫度小于外界環境溫度,熱量從外界環境向體表傳遞。
那么如題,“室溫下降到15℃時,體表溫度高于外界環境溫度,所以機體通過皮膚向外界環境進行熱量傳遞,且這個過程是不受人體控制的。但是人是恒溫動物,向外界環境進行了熱量傳遞后,皮膚溫度下降,冷覺感受器興奮,并將興奮傳遞到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并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對體溫進行了調節,這就是人體對散熱的調節——調節散熱。
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感受到外界環境溫度低于皮膚,且皮膚大量失去熱量后,會開啟機體的體溫調節。此時通過“分級調節”產生甲狀腺激素,刺激組織細胞增加產熱,同時汗腺分泌減少,毛細血管收縮;肌肉和肝臟等產熱減少。這時候,機體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的調節使個體散熱的總量減少,最終通過增加產熱達到體溫平衡。
所以,機體的“神經—體液”調節并非是使機體總體散熱減少,而是指在機體大量散失熱量的時候進行調節,使過度散失的熱量盡量減少,以便更好地維持體溫的恒定。
綜上所述,體表散熱是皮膚與外界接觸時,機體無法控制的熱量傳遞;而在體表散熱的前提條件下,機體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對散熱量和產熱量進行調節,從而達到體溫的恒定。由此可見本題中的B選項“室溫下降,散熱加快”并沒有錯誤,也并沒有和教材相矛盾。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