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群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物理課程應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也就是說,新時期的物理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助恰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進而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一、設計問題,培養探究意識
問題是探究的前提,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立足于物理教材,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進而能夠自主、積極地參與到物理問題的探究中,同時,也為高效物理課堂的順利實現做出相應的貢獻。
例如,在教學《摩擦力》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也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在本節課的授課時,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冬天為什么要在結冰的地方撒上一些土?(2)為什么要在機器上注入潤滑油?(3)汽車的輪胎為什么要刻上滑輪?(4)自行車緊急剎車時為什么用力捏閘?……鼓勵學生思考上述的幾個問題,并試著總結出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對高效物理課堂的順利實現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設計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科學素養。
二、實驗操作,鍛煉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有效的實驗操作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以及實驗能力的提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們要摒棄以往“背實驗”的教學思想,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動手實驗操作中找到探究的欲望,體會物理的價值。
例如,在教學《測量小燈泡的電阻》時,為了提高物理課堂的效率,也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本節課的授課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據R=■的原理,借助“學生電源、電壓表、電流表、小燈泡、開關、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等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過程,并動手進行實驗驗證,這樣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而且也能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也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水平
小組合作,交流討論,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信息,通過小組交流,創造性地應用知識信息分析歸納,解決問題,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可設置情境,多媒體展示:汽車關閉發動機后為什么還能前進?最后為什么又會停下來?讓學生思考:假如運動著的小球不受重力,把它釋放后將怎樣運動?接著質疑:在地球上不受力的物體是沒有的。那么,不受力時物體的運動情況該如何呢?通過置疑,把學生的思路引入將要解決的問題中,接著讓學生通過觀察小車的運動實驗,小組討論:一個運動著的物體,在運動的方向上受到的力越來越小,它的運動情況如何,進一步推導出它不受力時的運動情況。通過合作交流,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了解處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提高探究水平。
四、課外活動,拓展探究思路
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局限性,組織開展物理課外活動,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學生走出教室,把課內外知識結合起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通過物理課外活動,探索物理現象,揭示物理規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樂趣,能拓展學生探究思路,養成科學探索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例如,在玻璃杯中倒入半杯水,上面用紙蓋住。用手掌壓住紙把杯子翻轉過來,注意不讓杯中的水灑出來。放開手,發現水和紙都不會掉下來。這是為什么?學生通過簡單的實驗,對于大氣壓有了直觀感受。又如,在浮沉實驗中,讓學生把一只雞蛋放入清水中,再把另一只雞蛋放入濃度較高的鹽水中,松開手,觀察現象,進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再如,將一只礦泉水瓶裝滿水,平放在陽光下(最好在中午),下面放一根火柴,時間一長,火柴就點燃了,學生通過實驗,再思考原因,就明白了野外亂扔礦泉水瓶是非常危險的,會造成很大的隱患。這些課外小實驗學生都可以做,能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在物理課外活動中,學生還可做趣味落體、重心平衡、流速與壓強關系等許多小實驗,也可以閱讀科普讀物,觀看科技影視,開闊視野,體會神奇的物理世界。
總之,素質教育下的初中物理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而為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做好保障工作,同時,也為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潘慧繡.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2(92).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