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吾列提汗·賽特哈孜
“教無定法”是說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靈活豐富,要依據學生的特點,依據教材特點,并不是說沒有方法。良好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一、教師首先要了解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認識歷史人物、分析歷史現象,掌握基本的歷史概念。初步具備理解、記憶、梳理、概括、比較等能力,具備陳述歷史的能力;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等。初中生對于歷史學科,是喜歡聽課,卻不喜歡記憶;喜歡聽歷史事件的陳述,卻不喜歡分析理解;喜歡歷史人物,卻不喜歡積累歷史人物的相關知識。
二、教學要具備豐富多樣的激趣手段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進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化非智力因素為智力因素。課堂激趣手段大概有以下幾種:在教學中穿插歷史故事;穿插歷史人物的逸事;穿插成語故事等。還可以通過改變課堂結構來激趣,比如,讓學生當小老師、當小記者;課前五分鐘歷史事件小演講;舉辦課堂辯論會等。還可以改變作業批閱方式,可以教師批改,也可以分組批改,同桌互改等。教學在于有心,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自然,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就有了動力和熱情,學習效率隨之提高,形成良性循環。
三、教學內容要直觀形象,富有吸引力
初中生的思維特點是抽象思維略弱,而形象思維略強。課堂教學若一味講解,學生就會感到單調和枯燥,久而久之,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排斥學習。歷史教學的直觀性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教師可以展示圖片、播放視頻,通過視聽一體,圖文并茂,輔之以教師點撥講解,讓學生受到教育,鞏固知識理解和記憶。注意的是,直觀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教師要將圖片視頻資料歸類,指導學生總結規律,這樣學生才能有效掌握知識。
四、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教學要有法,更要點撥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避免學習上的無效和走彎路現象。比如教會學生分項作答、介紹答題步驟、總結類題規律;教給學生列大事年表、編寫學習提綱、設計記事表格等。歷史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具有細碎冗雜、知識點多、重難點分布面廣的特點,學習過程中,梳理和積累非常重要,學生要邊學習邊梳理,學完一個章節梳理一次,學完一本書要梳理一次,梳理過程就是學習理解記憶過程。一些老師告訴學生,歷史就是要強背硬記,甚至反復檢查背誦,這種做法很片面,一味死記硬背,背的難度大,忘記的概率也大,收效很微。
以上只是我的些微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