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斌
初中體育教學不但與學生的身體素質息息相關,而且有效的體育教學還對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體育與健康并重,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以育人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重視教學方法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改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全面發展。這也就是要求我們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要進一步完善體育與健康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健康教學和保健知識的教學,提高學生健康意識,養成自主、積極鍛煉的愛好和習慣。
一、樹立“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思想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梁,讓其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意志、健康的身心是體育教學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都在片面地追求升學率,而忽視了體育教學的重要性,甚至于任由其他基礎文化科目擠占體育教學的時間,學生學業繁重,沒有放松,鍛煉的時間和機會,導致青少年各項身體指標的持續下滑,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二、開發“特色體育”提高教學的效率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終身體育”的觀點,這也就是說,初中體育的教學不單單只是為了達標,為了通過中考的測試而已,而應該是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終身體育愛好和習慣為目的的。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打破傳統體育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局限性,因地制宜地引入、補充一些其他的大眾化的體育項目,如廣場舞、太極拳等等。教學中,除了灌輸終身受益的體育知識之外,還應教給學生體育鍛煉的方法,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三、注重“學生主體”的自身健康發展
學生是體育課堂教學的主體。每一位學生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影響,體質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個體差異性。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既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他們適當的機會,又要分層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他們不同的要求,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自信心,促進其生理和心理的全面發展。
四、注重“心理健康”的重點培養發展
由于受到來自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初中生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的狀況也越來越差,特別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懷,幫助和鼓勵,消除他們的消極心理,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其能積極向上,不斷發展。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