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華
在小學教學,尤其是語文的教學中,“讀”和“寫”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讀”是為了更好地“寫”,“寫”是為了持續地“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以看出,在學習中“閱讀”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我們實際的日常教學中,很多老師為了應付一些所謂的考試,急功近利,忽略了孩子們的基礎根基培養,導致孩子們,脫離了課堂,甚至是脫離了課本,就一無所知。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我們必須重視起來。所以,下面我就從“以讀促寫”“以寫輔讀”的角度,淺談自己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讀寫結合的一些思路及做法。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自古以來,我們的傳統文化里,一直強調理解、體會,充分感悟圣人的思想,學習典籍里的精髓。而現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直是以一種“文章分析”為主要特征,以“問題討論”為主要形式的語文教學,而這一模式的教學目標指向主要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的能力。“書讀百遍”并不是說要讀一百遍書,而是要多讀,多體會。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些基本的讀寫能力,但是也僅僅停留在讀表面意思上。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生多讀文章,尤其是經典的文章,提高自己的修養。讀得多了,肚子里的墨水自然也就多了,這樣才能在寫的過程中既節約了時間,又能達到質的要求。其次,學生在理解上,得到老師的指導,而學生在運用上發揮自己的理解,類似于“無師自通”的一種方法。閱讀教學是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文章所寫的內容,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美妙之處,從而使學生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習作能力的培養。
談到讀寫結合,會涉及閱讀教學時間安排的問題。目前閱讀教學存在的明顯問題就是一通亂抓,芝麻綠豆都不肯丟。但實際上這種沒有重點的閱讀形式反而不容易讓學生抓到重點。理論上講,不管是精讀還是略讀,都應該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在老師講之前認真閱讀一遍,找出側重點,這樣老師在課堂上也能有重點地去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在課下整理的過程中,才會有清晰的思路與調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到頭來,依舊沒有突出中心。
讀中有思、有記
任何大家(作家、藝術家)的創作都是需要靈感的,但靈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知識的融合與積累,需要思維的發散與創新,而這些物質與精神的支撐則離不開“讀”與“寫”的結合,兩者可謂是“唇齒相依”。舉個例子,在教學工作中,老師經常會通過讓學生寫日記的方式來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每天一記可以說已經成了硬性規定。而有些學生根本不喜歡這種寫作形式甚至也完成不了這項作業,對此他們的回答是:“不知道寫什么,沒有靈感。”造成部分學生產生此現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做到讀與寫的結合。可能他們只是做到了“書讀百遍”,而忘記了思考;也可能在百遍中思維靈感如波濤洶涌而來,沖擊著大腦,卻疏于把它們記錄下來,而靈感這種東西又是轉瞬即逝的,長此以往,他們腦子里所產生的瞬間激情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失,相當于又還原了,所以會導致他們在每次規定的時間里寫不出自己滿意的東西,更不要說創新了。那么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適時地把自己的所看、所讀、所想記下來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在習作的過程中達到呼之欲出的效果。所以說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光要加強學生的閱讀訓練,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學會讀后整理,先進行思路整理,再進行文字整理。或者說增加一項“每日讀后感”的活動,讀后感不在于字數多少,核心是“用心”,用心去讀,用腦去思,用靈感去想象,如此,讓學生養成隨時筆記的好習慣,這一小習慣可讓孩子受用終生。
俗話說“天下作文一大抄”,這里的“抄”不是指通篇的原文摘抄,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創新。針對此問題,老師可以在最開始的寫作課上實施比較寬松的策略,允許學生自由發揮和創作,但不加時間限制,這樣可以讓學生的思維無限想象、無限活躍,因為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值天真爛漫時期,他們的想法都比較奇特,充滿了靈動的色彩。所以說,老師可以選擇文章中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詞或短語,讓孩子從中尋找一些缺口,以此展開聯想,進行讀與寫的結合,更能讓學生從另一個層次理解文章,如此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除此之外,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空白點,或者說有它未完待續的故事,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抓住此機會地,讓學生去填補這個空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定要反復仔細地閱讀原文,才能更好地進行補充。這種形式既讓學生做到了“書讀百遍”,又能讓孩子走進自己充滿想象的世界,提高他們獲取知識的熱情。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寶藏,都值得收藏;每一行文字都有它的精華,都值得品讀;每一個標題都是一個中心,都值得回味。翻開它,閱讀它,請伴隨著思考與整理。只要在動眼的同時,讓學生動動小腦袋和小手指,就能讓孩子在寫作的過程中文思如泉涌,從不擔心靈感被捆綁,思維被束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實現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仿寫結合,既能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又能快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