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聿賢
摘 要:目前,高中體育教學改革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通過分析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以期收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田徑教學;教育觀念;學習方式;教學評價
在大力推進新課改的進程中,高中體育教學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作為一線體育教師,我很清楚目前體育教學中特別是田徑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在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的實踐中,我積累了一些不成熟的教學經驗,希望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高中田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田徑教學在新課標中的具體實施標準不詳
新課標對體育課的教學目標雖然有規定,但對完成目標的教學內容只是一個大框架,很多體育教師對田徑教學的內容吃不透,不知道該教哪些不該教哪些,每一個項目要達到什么程度,加上田徑教學出現意外的幾率偏高,這就使許多教師基本不進行田徑項目的教學,從而無法實現新課程規定的任務目標。
2.田徑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不被重視
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許多學校雖然制訂了田徑教學計劃,但并未真正落實,而有的學校甚至在教學計劃中不涉及田徑教學的內容,而在縣、市組織的公開課、示范課活動中,選擇球類或技巧類的教學居多,而選擇教學田徑項目很少。我國在田徑方面有很多優勢項目,而學校更是培養和發現田徑人才的基地。因此,我們必須抓好田徑教學,為國家積極儲備和輸送田徑生力軍,這是我們體育教師的光榮使命。
二、田徑教學中的問題探討
1.教師觀念上的偏差
體育新課改的目標是“健康第一”“注重興趣”“淡化技術”。由于一些體育教師理解或教學理念上的偏差,他們簡單地認為,“注重興趣”就是要讓學生高興,他們愛玩什么就讓他們玩什么。比如,打籃球是男生的普遍愛好,許多老師就把球類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師生同場同樂,其樂無窮。而田徑教學學生辛苦,老師費力不討好,于是田徑教學在不少教師的觀念中基本被忽略了。
2.學生的體育興趣及吃苦精神欠缺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生的興趣,田徑項目單調枯燥、辛苦勞累,大多數學生自然不感興趣,加上學生的吃苦精神欠缺,意志力薄弱,還有一些學生認為田徑運動對今后自己的發展、就業也沒有什么用處,這就使田徑教學雪上加霜,處于“無人問津”的邊緣。
3.教學形式單一被動
在田徑教學中,很多體育老師比較注重傳授運動技能,而忽視田徑教學的趣味性,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及技術難度把握不好,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基本處于被動狀態,被學、被練而不是真正地自主學、積極練。
三、田徑教學中的問題解決建議
1.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適應新課改
田徑教學是高中體育課程的重要內容,因為田徑是幫助學生強身健體的簡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手段,通過田徑運動可以發展和提高學生的體能素質。新課標規定,讓學生“獲得和應用運動基礎知識,掌握和運用運動技能”并“淡化技術”。但并不意味著田徑項目的技術教學被刪除。新課標把田徑列為必修課,還明確規定了要達到18學時,占1學分。
因此,我們體育教師必須轉變教育理念,盡快適應新課改要求。在理解新課改精神的基礎上,要認真鉆研新教材,研究學情,并把田徑教學與學生的發展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學會、會學,并提高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要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就要矯正傳統的教師觀、學生觀、教學觀和評價觀,主動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以學促教,以教促學,實現田徑教學的多維目標。要善于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努力實現田徑教學的目標化、科學化,讓田徑教學煥發出無限生機。
2.教學要優化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性
以往的田徑教學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依照教師的安排來訓練,而很少顧及到學生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在目前的新課改形勢下,我們必須通過優化學習方式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比如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能夠給學生帶來新奇的感受,播放田徑比賽的視頻,能夠使學生欣賞到高水平的跑、跳和投的精彩與激烈,無形中加深了學生對跑、跳、投等技術的理解與領悟。在組織學生觀看田徑教學視頻之后,可以讓學生當場進行動作技術的練習,對于學生的不規范之處,教師要及時加以糾正。
3.整合和優化田徑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田徑技能
整合和優化田徑教學內容的目的,就是要使其符合新課改的精神,并使學生樂于學習和提升田徑技能。比如,對于技術難度高的項目,可讓學生做一些簡單了解,知道其中的基礎知識,知道怎么練習即可。而對于必修的常規運動技術,可進行適當改造,可以通過游戲、比賽等形式組織教學。比如,在耐久跑訓練中,可抓住學生好玩的天性,采用多種趣味性的游戲或比賽形式,使單調乏味的耐久跑變得有意思。學生在“玩”中樂,在“樂”中學,讓學生不僅獲得了生理上的快感,還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在提升動作技術水平的同時,也促進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
4.改進教學評價,堅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在以往的教學評價中,我們一般只強調運動成績,不太關注學生相關的態度和行為,不太重視田徑運動技術的運用程度。對學生單一、片面的評價,不但不能起到促進田徑教學的積極作用,反而影響了學生田徑運動的興趣和熱情。
新課改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在田徑教學的評價中必須堅持“健康第一”的思想,評價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人性化和多元化,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同學間的互評,從而發現自己的優勢與不足。
在我的田徑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價:
(1)學生的體能與運動技術方面。主要看學生對田徑技術動作的姿勢、幅度、力度、靈敏度和協調性等方面的掌握情況,這一項占總評價的30%左右。
(2)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參與積極性。主要看學生在田徑訓練中是否自愿主動地參與,是否積極配合老師教學,旨在激發和鼓勵學生自覺參與的意識和積極訓練的熱情,這一項在總評價中占20%左右。
(3)學生對田徑基本動作的認識、領悟和理解能力以及進步的幅度。因為學生在自身體能、運動技能等方面存在差異,為鼓勵每一位學生特設立這一項評價,尤其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適時適度進行激勵評價,對學生的技能發展很重要,這一項中占總評價的20%左右。
(4)學生在人際交往、團結合作、創新意識、心理健康等方面也要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這一項占總評價的30%左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改背景下的田徑教學要求我們體育教師轉變觀念、更新教法、整合教材、科學評價。我們要在在田徑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將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與學生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相結合,為學生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