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芳
摘 要:課堂提問作為一門教學藝術,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在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語文教學應該充分運用提問的藝術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主要分析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幾點藝術技巧。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藝術
在新課程標準下,有效地設計課堂提問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掌握的教學技巧,通過課堂問題的巧妙設計可以讓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讓其熟練掌握教學內容并提高學習能力。但是,在目前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初中語文課堂提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提出的問題枯燥無味,缺乏啟發性,難度過高等。圍繞這些問題,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課堂提問藝術的有效性,不斷優化課堂提問方法,多學習、多研究、多總結,促使課堂提問彰顯藝術性。
一、利用疑團提問,激活學生思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的首要前提。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疑團式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圍繞疑團解讀課文,從而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設置疑團式問題,并選擇思路開闊的問題幫助學生思考。當疑團一提出,學生急于解決這些問題,也就主動地走進了文本,思維也活躍起來,這樣對于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也就逐漸突破了。例如,在學習《孔乙己》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孔乙己姓甚名誰”的問題,這樣一個簡單又不能直接回答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認真研究課文,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理解
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進而讓學生展開思考,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
二、抓住主問題提問,實現以點帶面
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是能夠站在問題的高度,從整節整篇課文的角度提出有高度的問題,這里說的有高度,其意思是教師能夠抓住主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圍繞這個主問題能夠多方位地進行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問題是教師經過概括、提煉出來的,能夠牽引文章成一條線的問題,通過主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得到鍛煉,提高課堂的生動性與活潑性。例如,在學習《祝福》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主問題——文中沒有對祥林嫂的死進行直接交代,而祝福電影中將祥林嫂的死處理為又窮又冷又餓地死在魯鎮街上,針對這一問題,問學生是否贊同,讓學生大膽發揮想象,暢所欲言,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這樣一來,學生調動了一系列的智能訓練活動,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設置分層問題,促進化難為易
每一個學生的知識水平、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都不一樣,因此對于問題的思考程度、思考方向都不一樣。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難度過大,學生將無從思考,思維出現卡殼現象,從而影響學生的智力發展;如果難度過小,學生將無需繼續思考,還會阻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為學生搭建難度合適的問題平臺,需要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設置分層次的問題,將難度較大的問題轉化為比較簡單的幾個小問題,通過這種化難為易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問題,也實現了對問題的解決。例如,在學習《故鄉》的時候,針對最后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置魯迅先生說的“路”只是指地上的路嗎,“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系,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等問題的巧妙設計,引導學生層層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逐漸挖掘知識含義,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設置拓展性問題,促進發散思維發展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要想凸顯有效性,就要充分發揮發散性思維的作用,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挖掘課堂教學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讓學生掌握同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讓學生將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結合起來,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例如,在學習《紀念白求恩》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結合生活實際思考周圍還有哪些人身上存在著這
種精益求精的精神,結合實際說說他們的感人事跡。再例如,在學習《羚羊木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一個課外實踐拓展提問,如思考生活中是否和父母、朋友產生過矛盾,針對這些矛盾是如何解決的等等。通過這種結合生活和課外知識的發散性提問方式,學生可以拓寬思路進行思考,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提問藝術,是發展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好課堂提問,抓住提問的契機,開啟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余文森.當代課堂教學改蘋的理論與實踐[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徐化越.中學語文教學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錢夢龍.和青年教師談語文教學[J].語文學刊,2011.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