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巧
【摘要】本文就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愛的教育,談幾點做法:上好高中第一堂語文課,讓學生愛上語文;合理利用教材在上課時找機會進行愛的教育,讓學生學會愛自己和愛別人;充分用好經(jīng)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借寫作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
【關鍵詞】愛;語文課堂;教材;經(jīng)典;作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是愛。教育沒有了愛就成了無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在語文課中進行愛的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寓愛于教,達到知識的傳授與愛的教育渾然一體。那么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如何實施愛的教育,讓學生在語文課中學會愛自己和愛別人呢?
一、上好高中第一堂語文課,讓學生愛上語文
筆者上第一節(jié)語文課時,會提問學生:“你們覺得學好語文和哪個字有關系?”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勤”“問”“思”“讀”……他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我沒有立即引出我的“愛”字,而是讓有回答的同學各抒己見,讓他們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在同學們說出自己的見解后,筆者都會帶著微笑用一句話兩句話加以鼓勵,讓他們感受到筆者對他們的肯定。在所有的同學回答后,接著問他們:“在你們回答問題時,老師給了你們什么?”這時所有的同學都會異口同聲地說:“肯定”“愛”。
當學生回答出愛后,我讓他們回想初中語文課文是不是都和愛有關。學生很快就搜索出了一大堆的文章題目:《風箏》《愛的教育》《竹影》……我再讓他們看高中必修一的書本目錄:《沁園
春·長沙》《再別康橋》《雨巷》……文章題目看完后,讓他們感受每一篇文章里的愛,然后告訴學生只要心中有愛就可以學好語文。
“潤物細無聲”,在筆者愛的理念的教育下,學生點燃了希望之火,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愿望。
二、合理利用教材,讓學生學會愛自己和愛別人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生活在祖輩和父輩的愛里,他們只懂得一味向別人索取愛,卻不懂得如何去愛自己和愛別人。語文教材上很多課文都涉及到愛,筆者努力在語文課上做到“潤物細無聲”地教會學生什么是愛,怎么去愛。
筆者在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介紹了徐志摩的愛情故事。高一的孩子,他們一聽是講愛情故事,人就來勁了,個個抬頭看我,筆者講了徐志摩和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三個女人的愛情。特別講到徐志摩和張幼儀的愛情。1920年,張幼儀懷孕了,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無暇顧及張幼儀,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蹦悄暝麓蛱ナ俏kU的,張幼儀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耶?!毙熘灸浔卣f:“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張幼儀一人撇在沙士頓。講到這里,筆者讓同學們討論徐志摩的行為,同學們都認為徐志摩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男人。同學們說徐志摩是有權力去追求自己的愛,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更何況這個女人是懷著他的孩子。
借著這個話題,筆者引導同學們在人生路上怎么去愛別人,怎么負責任地去愛。筆者告訴他們:人生路上“愛是分享,愛是分擔,愛是感恩,愛是付出?!必撠熑蔚膼劬褪怯惺加薪K,不輕易開始,不輕易結束,不放棄,不拋棄。
三、充分利用經(jīng)典的魅力,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有個名字叫樊遲的人,曾經(jīng)問過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曰“愛人”??鬃釉凇墩撜Z》里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他告訴我們對父母盡孝要贍養(yǎng)父母,要從內心里尊敬父母。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同學家境優(yōu)越,整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卻不知道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好逸惡勞,學習不努力,喜歡趕時髦,比吃穿??梢哉f,父母為養(yǎng)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教育學生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每次筆者一上到《論語》和《孟子》,只要有涉及到學生為人的,我都會充分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對他們教育,讓他們成為一個懂得接受別人愛并且懂得付出愛的大寫的人。
四、借寫作的良好機會,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
語文課中情感的熏陶對有些學生而言,是膚淺的,仿佛過往云煙。為了讓愛的魅力完全體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文本的熏陶的基礎上,筆者將愛的教育引申于寫作中。
按照高考的作文要求,作文文體只能是記敘文和議論文,所以我們在高一的時候一年都在寫記敘文。一次我們給了學生一個命題作文《那個雨天》,大部分的同學寫的是雨中父母給他們送傘和雨中同學們給予的幫助。我就借助這個內容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下雨天的時候,同學們只想著父母給自己送傘,為什么就沒想到自己在平時的時候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而自己帶把傘呢?有的同學在文章中寫到了父母讓帶傘的時候,還和父母爭吵了,我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反思他們這種做法應該不應該。我告訴他們父母有自己的工作,他們也有自己的壓力,作為他們的孩子在生活上要懂得體貼父母,不能動不動就發(fā)脾氣,甩臉色給父母看。
總之,我們的社會需要愛,我們的語文教育要適應社會所需,培育出具有愛心的人。把愛的感情送進孩子的心靈,我們祖國的希望之花將開放得更加燦爛。我們相信只要人人心中有愛,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