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晴
【摘要】目前,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研究性學習在教學中也已得到廣泛的應用,本文通過對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必然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的有利條件,對研究性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進行了說明,以期為研究性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能夠更好地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初中語文;實踐意義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必然性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的知識信息的積累量多少顯得比以往更為重要,而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中對知識的傳授,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大量知識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采取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形成一種主動學習、探索、發展、體驗的意識形態,從而養成能主動收集信息并且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合理分析的能力。語文課相比于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課程而言,本來就缺少讓學生自主創造的優勢,并且大部分的課堂還是以傳授模型為主,學生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只是一味被動的接收知識信息,不會活學活用,只會把聽到的知識點照搬到考試卷子上。然而現實社會中存在著不定的變化,所有事物都不是能夠生搬硬套的就能適用的,因此,研究性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其在教學中使用的必然結果。
二、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的有利條件
語文這個學科不同于初中階段的其他理科學科,無論是一篇課文,還是一首古詩,即使是知識再為淵博的人,不論他用多么高深的解讀方法,都無法將其一步到底的分析完。特別是學生進入初中之后,語文的學習內容相比小學而言,在本質上更為立體化,這也就給學生們留下了更多的疑問空間去進行研究和探討。同時語文又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并且和其他學科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是搭建學科之間的橋梁。例如語文課與歷史課之間,就有必然的聯系,在學習語文時,就會用到歷史的相關知識,進行研究性學習。如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中的《登岳陽樓》一文中,為了更好領悟文章的美與意境,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可以通過研究作者杜甫生活時代的歷史背景,從而來進行無限的研究,進而使得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連續的發展,也使得學生能更深刻的體會文章的意境美。也正因為語文自身的無限延伸性,使得研究性學習更適合在語文教學中開展。
三、研究性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一)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研究性學習將課堂的主體從以往的教師轉變成了學生,將語文課的教學活動的任務牢牢的圍繞著學生進行,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互動,同時也在教學方式上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在對語文產生興趣之后,便會主動去探索新的知識,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個很好的提升。然而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充當語文教材的傳聲筒,只是將課本上的重點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忽略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研究性學習主要注重“研究”二字,這種方式有效的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方面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是通過采用小組合作模式,轉變了課堂中的主體,使得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讓學生充分地感覺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從而對語文的興趣度也得到了提升。例如讓學生們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能夠讓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人物的思想特點,不僅增加了學生對人物的理解,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所有研究的出發點,沒有問題意識,就沒有接下來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學生的綜合能力就不會得到提升。研究性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問題中獲取新的知識,在問題中不斷進行思考,有助于提高課堂氣氛,對學生探索真理的精神和不墨守陳規精神是一個提升。例如,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故意設計一些有沖突的觀點。讓學生產生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們自己創造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講到《范進中舉》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閱讀,然后根據文章內容的提示,發表各自對范進人物特點的理解。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將自己的觀點完全的表達出來。一些同學在讀完文章之后,會有著范進是一個努力的人,范進是一個在逆境中堅持不懈的人,范進是一個為了達成自己目標,而刻苦讀書的人等等的觀點。在學生發表個人觀點之后,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了解范進在追求功利過程中的虛偽的人物特點。這樣一來,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加深了學生對人物特點的理解,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上教師在適當時間的引導,使學生能深入的領會文章,也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鼓勵學生研究精神
評價機制是人們對一些事物價值大小的判斷過程,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對于初中生語文學習效果的提升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傳統的評價機制中,往往采取卷子檢驗的方法,然而卷子評價方式的答案標準過于單一,而且評價是使學生之間進行比較,容易傷害一些同學的自尊心,并且沒有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采取統一的方法進行評價。而研究性教學則運用了多種教學評價方法,給學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的機會,并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評價標準也不在單一,這樣一來,學生的天性更容易得到釋放,更容易發揮其創造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多以激勵性的語言為主,對學生在思考與探索過程中的“奇思妙想”進行積極的肯定,鼓勵學生去創新。
參考文獻
[1]穆靜.研究性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新課標背景下[J].教學實踐研究,2014(2):201-202.
[2]程敏.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意義[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27-28.
[3]王學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研究性學習[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8):29.
[4]孫麗莉.初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實效性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編輯:鐘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