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學生審美素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幫助我們實施語文審美化教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并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審美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審美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提高學生審美素質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如果能夠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內涵,以美的法則精心設計、優化教學過程,組織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充滿自由、創造的審美化教學活動,使語文教學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狀態,不僅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美的情緒、感知美的形成、獲得美的知識、陶冶美的情操,而且還能夠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開發智力。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是幫助我們實施語文審美化教學,培養學生審美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的有效途徑。
一、教材呈現審美化
小學語文教材中,美無處不在,如《桂林山水》中的景物美、《你們想錯了》中的人格美、《讓我們蕩起雙槳》中的生活美、《我愛故鄉的楊梅》中的果實美……巧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幫助我們充分挖掘這些審美因素,增強審美情趣,達到教材呈現審美化。在《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攜帶著審美信息而又不易讓學生感知的話:“長期的監獄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黃肌瘦。他長得腦袋大,身子小。難友們都疼愛他,叫他‘小蘿卜頭”。教學時,老師將“小蘿卜頭”的畫像制成課件,“小蘿卜頭”那大大的腦袋和小小的身子是多么不協調啊!但是,當多媒體設備用橘黃色的燈光把這一形象投射到雪白的屏幕上時,“小蘿卜頭”那獨特的形象一下子呈現出一種攝人心魄的美,學生的心靈震顫了,他們對“小蘿卜頭”產生了深深的同情,這種情感體驗讓他們懂得了難友們為什么是“疼愛”,而不是“喜愛”他。多媒體的運用,將抽象平淡的語言文字變成了生動形象的畫面,省去了教學中繁瑣的分析講解,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教學過程審美化
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可將抽象變形象,將文字變畫面,將靜態變動態,將復雜變簡單。巧用多媒體,可以幫助我們組織好引人入勝的開頭、熱烈探索的高潮、嚴謹清晰的結尾,這種審美化的教學過程能夠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美的體驗中既獲得知識又增長能力。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老師先播放了一段表現小興安嶺美景的視頻,學生一下子被迷人的小興安嶺吸引住了,產生了想趕快讀課文的強烈愿望。課文學完后,又播放了反映小興安嶺春、夏、秋、冬的視頻,讓學生當“導游”,把課文中的語言改為導游詞,并配上優美的音樂。此環節的設計一下子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這一富有創造性的審美活動中,最后整個教學活動在興趣盎然中結束。以上教學范例成功利用了多媒體技術不受時空限制,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動態呈現的特點,將事物的形、聲、色直接訴諸學生的感官,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審美化,讓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
三、教學情境審美化
教學情境審美化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的一種熱愛、尊重、愉快、平等、合作、互動的課堂氛圍,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習思維。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的內容或通俗易懂,或生動有趣,或優美抒情,在教學這樣的內容時,教師用充滿感情的語言、手勢、表情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然而,有的教材內容卻比較平淡、深奧、不貼近學生生活,即使教師以愉快、期待、熱情的情感投入教學,也很難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這時如果將音頻、視頻、投影等與教師的情感投入結合起來,就能創設出審美化的教學情境。如:《古風》一詩,從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但由于詩歌所反映的生活遠離我們的時代,教學中,當老師介紹時代背景時,盡管聲情并茂,學生卻很茫然,他們甚至不懂什么叫“剝削”。當講到為什么豐收了農民還要被餓死這個問題時,播放了一段反映封建社會官吏欺壓百姓的視頻,生動的畫面配上農民苦苦的哀求聲、孩子可憐的哭聲、官吏惡狠狠的斥罵聲,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情農夫、憎恨官吏的審美情感油然而生,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此時,教師立刻抓住這個興奮點,組織學生思考問題、互動交流、體驗感悟……隨著教學活動的深入,師生的共同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起來。現代教育技術架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達成了一種審美化的課堂教育場。
四、教學結尾審美化
一堂審美化的語文課,不僅需要引人入勝的開頭,精彩紛呈的過程,更需要一個富有感染力的、意猶未盡的結尾。高質量的教學結尾對整堂課的教學效果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而通常的結尾靠的是老師簡短的幾句教學小結加上黑板上的板書而完成,這樣的教學結尾是缺乏力量的,不能將語文教學往縱深推進,更無美感可言。如果我們能夠借助多媒體,圍繞課文內容創設情景,就能在課的結尾處將文章內容進一步拓展升華,收到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時,老師在帶領學生了解了周總理簡樸的生活、繁重的工作、平易近人的品質后,在教學結尾處,要求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課文《十里長街送總理》,同時,播放了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視頻,配上悲痛、肅穆的哀樂,然后要求學生結合《一夜的工作》回答:為什么總理能夠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這樣的結尾音畫結合,舊知與新知結合,帶給學生深刻的審美體驗,總理的人格魅力從此銘刻在學生心里。
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審美”是手段又是目標。實施語文審美化教學,是語文的方向和宗旨,它應該是始終回蕩于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巧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幫助我們實現了審美化教學,讓學生在美的感知、美的欣賞、美的創造中愉快學習,達到了最優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鄧洪美,女, 1967年生,小學高級教師,長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現任教于重慶市巴南區魚洞第四小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