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
【摘要】在寫作當中,上下文之間的過渡對于文章的結構和思路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介紹了作文中的幾種過渡方法。
【關鍵詞】作文;過渡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寫作過程中,過渡是十分重要的。過渡的優劣,即可見出一位作者是否具有自如地把握全篇的結構和清晰地分解其主題的能力。因此,過渡最能體現一篇文章的整體構思。這里我打破文體界限概括介紹幾種過渡方法。
一、總領提示
以《晉祠》為例。文中有這樣一句:“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這就是總領提示。這一句本身是過渡,又為下文連續幾節內容之間過渡語言的設計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途徑。作者接下來在諸節開頭便是這樣巧妙過渡的。
“這里的山,巍巍的……”
“這里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
“這里的水,多清靜柔……”
總領提示過渡的特點是集中明晰,易于掌握。
二、承前啟后
《懷疑與學問》的中間部分有這樣一句過渡:“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這一過渡語言承前啟后,既表明文章上半部分已寫的內容是“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也提示下文將要寫的內容是“懷疑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這種過渡先隱后露,文章讀了一半才讓你豁然開朗,造成了一種“山重水復”又“柳暗花明”的效果。
三、有意重復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就使用了這種過渡方法。作者開篇不久便提出了一個問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接下來從六個不同的方面說明了花紅的原因。每方面的開頭都有意重復“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句話,這就形成了一種過渡。它看似簡單,實則嚴整,顯示了一種結構藝術的技巧。
四、數目標明
這種方法最易掌握。它對文章要寫的幾個方面的內容直接用數目加以標明。作者不是有技巧地想掩飾自己的思路,而是力圖明確地提示讀者,以便我們把握文章的主體結構。
有時可用這樣一些詞語替代數目,如:“首先、其次、再者、另外、最后”。有時干脆就直白為:“一、二、三、四”。《字風和世風》一文在講述完一個問題后即曰:“此大惑不解者一。……此大惑不解者二。……此大惑不解者三。也許還有四……”數目過渡處的前后位置可交替使用,或前或后,以顯得有些變化。
五、時空轉換
這是一種借助于一些表明時間和空間的詞語,或漸進有序或跳躍對稱地安排各部分內容的過渡方法。
比如《三峽之秋》是這樣開篇的:“三峽已經是秋天了,三峽的秋天,從大江兩岸的橘柚樹開始……”
中間的四段,各段的開頭則是這樣過渡的:
“早晨,透明的露水閃耀著……”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
“下午,太陽還沒有落,峽里升起一層青色的霧……”
“夜,終于來了,連月亮也上來得很遲很遲……”
文章的結尾又是這樣寫的:“這一天,正是中秋。”
這些就是漸進有序的時間性過渡。至于空間過渡,換上一些表示空間方位轉換的詞語即可構成跳躍對稱的空間性過渡,這里不再具體例述。
六、直接拼合
有意識省略過渡語言,留下一些空白,也可自成為一種沒有過渡的過渡,這便是直接拼合的過渡方法。議論文《堅持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和《論美》是這樣拼合空白的,散文《聽潮》與《海燕》也是如此跳躍過渡的。
這正像賽場上的兩隊運動員,甲隊有紅色標記,乙隊什么標記也沒有,這沒有標記也就成了乙隊的一種特殊的標記。
此類沒有過渡的過渡別具一格,它暗示著一種過渡,讓讀者在閱讀過程自己去完成應有的過渡。倘若用得好,則不失為一種既經濟又藝術的過渡方法。它看上去省力容易,實則是精心構思的結果。它淡化了文章的結構,內里的思路卻是十分清晰的,可謂另一種結構技巧。
以上我介紹了幾種常見的過渡方法,意在引導學生學會組織文章的結構。一旦入門就應努力創新,不受其局限,擺脫其束縛。新穎獨創又自然巧妙的過渡才引人入勝,才是藝術,才有生命力。
作家陸文夫說過:一些作者滿懷希望地將稿子寄到編輯部,而我們的編輯看到“事情原來是這樣的……”一類過渡語言,恐怕至此也就把你的稿子放下。你的過渡如此陳舊淺俗,下面的內容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見過渡的重要性。能夠輕松自如地運用多種多樣的過渡方法,設計出各自不同的機智優美的過渡語言,有時或許正是同學們的寫作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標志。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