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多 王亦楠
(一)
我們的特稿欄目創立數十年了,它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曾較早報道過雷鋒、張海迪等一大批青年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全國青年讀者中產生過重大影響。
可是隨著互聯網的亮相,我刊獨自發掘采訪的題目愈發少見,取而代之的是從網上搜索話題與素材,坐在編輯部面對二三手材料,拉開架勢進行策劃,生發些“新意”出來之后,再進行“觀點加例子”的組合,于是既省成本又省腳力的特稿,便堂而皇之地誕生出來,久而久之,竟然成為“看家本領”。這樣策劃出來的特稿,看去時尚光鮮,跟緊時代的脈動,但卻是十足的“四無產品”——“無獨家性、無地域性、無自己聲音、無競爭力”。為了走出“制作”特稿的樊籬與習慣,我們痛下決心要進行一次顛覆性的突破,契機說來就來。
遼東鄉村家養野山蜂有上百年的世襲歷史。至今,民間還有蜜蜂說唱的鼓詞在流傳。據不完全統計,遼東山區養野山蜂的家庭多達數萬戶。他們依靠獨特的山區植被資源,讓野蜂蜜成為當地的特產與品牌。靠蜜娶親、靠蜜建房、靠蜜升學、靠蜜發家,是這里世世代代的致富特征。進入新世紀,年輕的一代蜂農依靠現代的通訊方式,建立了遼東蜂農信息網,利用數字平臺,將野蜂蜜銷往全國各地。2011年開始,遼東廣大鄉鎮這一穩定的經濟收入遭致毀滅性重創。開春時節,本來是野蜂采花釀蜜的繁忙時節,卻看不到這一熟悉的吉祥景致,揭開山上的蜂箱,里面要么是尸體陳橫,要么是空巢死寂。遼東年輕的蜂網網主黃家明,經營近百桶野蜂,全部蜂去巢空。于是,他通過網絡互問,得到的信息是整個遼東山區的蜂農均遭遇此劫!大家幾乎在一個時刻共同發出哭泣的訴求:野山蜂為何遭遇集體失蹤或死亡?為什么?!
(二)
此時編輯部正籌備開年首期的特稿策劃會,想一改坐在編輯部里“做特稿”舊習的我們,馬上派出以副總編帶隊的“野蜂失蹤事件”采訪組,深入到遼東多處山區采訪調研,探尋野山蜂失蹤之謎。
首先,我們詳細地把各鄉鎮野山蜂死亡或失蹤的共性與個性材料了解清楚,做成文圖并茂的事件報告,以《遼寧青年》的社會影響力與公信力,將報告分別送交到遼寧省昆蟲研究所、省農業生態協會、省市環保局等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手中。報告引起有關官員、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時任撫順市環保局局長李德明,看到我們的報告后立即做出批示:“生態問題,往往是社會及社會道德問題的變向反映。野山蜂的死亡與失蹤,可能會暗示某種社會問題的存在,必須跟蹤關注并投入人力物力查清原因,為百姓排憂,為蜂農解難!”省市相關機構與遼寧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分派各市縣鄉現場檢測取樣分析,他們從野蜂的尸檢中得出的證據是:野山蜂的集體死亡與失蹤,跟南方野游放養的家蜂本身攜帶的病毒、疫情以及移動網絡所發出的電磁波輻射有關聯,但最大的誘因與殺手是假農藥。地下黑工廠近年來自制的假農藥,在遼東廣大鄉鎮集中銷售,這些假農藥的藥劑超出國家規定的數十倍,導致野養山蜂及許多昆蟲、植被的遇害。
2013年初,本刊在開年第一期“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的特稿欄目里,以《蜜蜂吟唱的日子何時再來》為題,深度報道了遼東數十鄉鎮青年蜂農因野山蜂死亡與集體失蹤所帶來的遭遇與渴望。報道在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這是已經屈服于“網速影響”的我們,事先并沒有足夠預料到的。特稿發表后,引來的打假整頓、治理生態污染的民生訴求之聲不絕于耳。由此,讓我們的全體采編人員,再一次深刻認識到:環保生態話題與民生的關系是唇齒相依的,并切身感受到受害者的無辜惶恐以及無助中對依法治理的期盼!在輿論的監督下,一些散游于遼東各地的假農藥銷售網點,很快被依法取締。順藤摸瓜,一處域外生產假農藥的地下工廠被查封。經本刊協調,遼東各市消費者協會的專家,及時給山里送來識別假農藥的知識與鑒別方法,使廣大農民提升了安全生產的防范意識。河北省一家研制并生產農藥的企業科研機構,讀完我們的報道后來信寫道:“道德與博愛精神,是保持社會平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不然連一只野山蜂、一棵小草都不得安寧……他們通過網絡,向全國各農藥研制機構與生產廠家發出公開倡議,表達農藥生產者必須堅守“民生大于天”的責任意識和必備的環保情懷。公誓道:不僅要保農業安全豐產,還要為萬物與生靈,懷有悲憫之心,絕不充當“屠生”的生態殺手。
(三)
自從《蜜蜂吟唱的日子何時再來》的特稿刊發之后,本刊特稿欄目一掃往日的“高、亮、假、空”,即選題雖方方正正,卻總沒有打動感染人心的俏跋之氣,缺乏獨家聲音,且有人云亦云的“通病”。實踐告訴我們,在訊息極度發達的今天,對紙質老媒體而言,誰從網絡找題目、找素材、找“思想”,誰就是在“找死”。作為“慢性子”的期刊,“不與網絡比報道速度,必與它們比思想速度”是必須要切記做好的,這一點常常是我們的救命稻草!此次特稿的成功策劃,帶給我們的其他重要啟示為:
1.讀者不在乎你操守的媒體擁有怎樣的先進技術手段,他們永遠在乎的是你是否抓住了他們的愛與痛、得與失。再老的媒體只要你真心想著讀者,為他們鼓與呼,你就能夠贏得讀者,擁有老而彌堅的影響力、公信力;2.抓住讀者關切度高的題目,對當事人深入精微的采訪與綿密的關懷互動,以及得力的組織協調,在促進事件發展與轉機中,有期刊的公信力量和情感力量的陪伴、支持、溫暖、撫慰,此作用的存在,也在時時縮短期刊因出版時間的等待而拉長和疏遠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做好它對于提升期刊影響的附加值,十分有效;3.無論新媒體怎樣搶“鮮”,傳統媒體必須要始終邁開雙腿接地氣,堅持下基層采寫具有獨家辨識度、獨家策劃特質、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好報道,這樣的報道常具有地域特色,有接近性、有故事性、有“新聞性”、事件與人物擁有親和力與沖擊力。它們常能做到“發乎于思,觸乎于人,關乎于情”。
期刊是報紙與圖書之間的載體,承載的內容、內涵,比報紙要寬和深,比圖書更靈活與便捷。它不僅能做到“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更以深度且從容地發掘人物、事件思想內涵為能事。報道中其發現、表現的思想速度越快,期刊的新聞思想特質就越健朗,對讀者的影響力與讀者對它的仰仗力就越強。
(作者單位:《遼寧青年》雜志社 本溪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