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 要:生態美學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學內容的關鍵,學生可以根據生態美學的教育,學習相關的生物知識,同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因此,教師應該將生態美學的理念引入初中生物教學,進而提高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主要分析了在初中生物教學實踐當中賦予生態美學教育的意義,同時從幾個方面出發,提出生態美學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生態美學;意義;方法
在初中生物教育學習階段,學生不僅僅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同時還應結合生態、自然的實際情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自然環境已經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導致人們也遭受到一定的影響和危害。溫室效應造成的地球表面溫度升高、臭氧層被破壞、霧霾沙塵暴以及水體污染等等環境問題,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面臨的挑戰。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只有保持生態平衡,將生態美學滲透到環境的方方面面,才能夠改變這種現狀。生態美學觀可以定義成為一種“以生態和諧為美,以破壞生態和諧為丑”的觀點,生物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將生態美學觀念滲透到每一個知識角落,培養學生的生態美學意識。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美學觀念的方法。
一、初中生物教學實施生態美學教育的意義
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以此實現教學與生活的統一,生態美學教育對培養學生生物素養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
1.生態美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眾所周知,任何一種價值觀都是建立在自然價值的基礎
之上,價值的判定早已從人的主觀角度轉化為事物內在的客觀進化規律當中。目前來講,逐漸退化的生態環境已經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很大危機與挑戰,這也是人類一貫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所導致的后果,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即倡導生態文明、和諧發展。生態美學的教育內容不僅包含著生態學的發展方向,還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這些豐富多彩的審美元素,都能夠幫助初中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導向。結合生態倫理的知識,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奠定了良好基礎。
2.生態美學教育是學生情感的需要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年少時期,情感豐富而且善于表達,因此,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情感,不僅代表著學生的認知水平,還是學生精神狀態的體現。生態美學中的審美重點,是關于人本身所經歷的生態過程和感受的生態環境,著重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將生態美學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學,可以積極地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態美、感知生態美,使學生發現生物鏈中的美感,同時獲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生態美學教育的實施策略
1.讓學生重視生態美學的意義所在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首先要領會生態美學的重要意義,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生態美學的意義呢?首先,結合目前的生態環境狀況,讓學生意識到當前的危機,了解目前全世界的生態現狀。
例如,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我們周圍的植物”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生活、扎根實踐、了解事實。對于那些多年前常見的野生植物,目前已經不復存在。人參,曾被人們視為“東北三寶”之一的名貴藥材,一直被人們視如瑰寶。然而,由于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野山參早已為數不多,目前人們所食用的人參大多數都是人工栽培的,這樣一來,藥效就比野山參差了很多。銀杉,也被人們稱之為植物化石,曾因記錄著第四紀冰川襲擊時期而獨具滄桑,然而令人嘆息的是,目前銀杉已經瀕臨滅絕,只在廣西花坪一帶存活少數。植物原本是與人們共生的,但由于人類過度地砍伐樹木,破壞環境,導致植物資源遭到破壞。雖然我國目前正在完善綠化工作、修復植被,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綠化效果還是差強人意。只有讓學生了解我國目前的生態保護現狀,才可以展開思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讓學生思考生態美學觀建立的方法
學生僅僅了解了生態美學的意義卻不知道如何樹立生態美學觀,同樣沒有意義。教師的目的就是通過讓學生了解生態美學,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實際情況,解決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植物的無性繁殖”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自己種植兩棵葡萄樹,其中,根據實際需要,第一棵葡萄樹不采用嫁接,讓植物自然生長;而第二棵葡萄樹采用嫁接的方法,讓學生觀察葡萄樹的成長變化。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發現,使用兩種方式都能促進植物成長。但其中也有不同,不嫁接的葡萄個頭小、味道酸;經過嫁接的葡萄個頭大、味道甜,口感極好。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可以理解到不同的生物內涵,即生物既可以依靠自然的方式生存,也可以依靠無性繁殖的方式生存。無性繁殖技術能夠改善生態環境,會使學生在生物學習上更有動力,從而樹立生態美學觀,增強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任麗蓉.中學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美學教育探究[J].學園,201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