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 要: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模式近些年來發生了很大改變,隨著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融合,課堂變得越來越生動,也越來越自主,隨著課堂教學模式越來越多樣化,教師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高中;課堂教學模式;“3+1”適性課堂;多元智能;因材施教
隨著課改的推進和深化,我校在原有的“分層教學管理細則”與“九點補充意見”的基礎上,在“適性發展、和而不同”的辦學理念指導下,為了體現“做·學合一,技·能合一”的雙合一特色目標,進一步明確“適性課堂”教學要求,始終從學生的終身發展需要出發,教師的教育教學要能適合、適應學生的特點、特質的需求,要因人而異,讓學生各有所得、各成其才,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講堂變學堂,讓教育回歸生本,從“知識傳授型課堂”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課堂”轉變。教師積極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了“3+1”適性課堂教學模式。
一、“3+1”適性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探討
1.在新課改背景下解讀“3+1”適性課堂教學模式
“3+1”適性課堂模式是指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在教師的有限指導下,學生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它包括:
(1)“3”個“三”:
①三自:自主預習、自主參與、自主反思。主要從學生層面提出要求,體現自主性。由于分層導學案的設計和實施,學生的預習是自主的,自主選擇預習內容和層次;由于課堂主要以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的形式開展小組活動、討論、評價或操作,學生的課堂參與是自主的,自主選擇參與方式;由于課堂強調學生利用10分鐘的留白進行整理、消化當堂所學內容,學生的反思是自主的,自主選擇分層練習和評價。
②三多:多維導學、多元活動、多層作業,主要從教師層面提出要求,體現多樣性。以學生為中心,擬定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習期望,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資源、情境、工具、支架等,引發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反應的多維導學。重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向交流”,幫助學生在發散思維的過程中不僅關注流暢性,還關注變通性、獨創性,也倡導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開展學習,尊重多元學習風格和潛能,設計多元的學習活動,同時也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對學習內容進行討論。
③三環:導·學、做·議、理·悟,主要從上課環節層面提出要求,體現操作性。
導·學: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設置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生成本課題的重、難點,由目標導入和任務驅動。教師自編導學案,緊扣目標任務,科學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對學習內容進行討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做·議:以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的形式,針對導學案中的學習內容開展小組活動、討論、評價或操作。理科以試卷、練習的形式檢測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掌握情況,文科以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形式進行練習。
理·悟:利用10分鐘的留白,學生整理、消化當堂所學內容,教師隨時答疑,師生共解疑難,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感悟的提煉,逐步建構知識體系。
(2)“1”個“一”:
一評:從以下“九度”開展多維的效度評價,體現針對性。
①針對學生的“三自”:從學生學習參與度、學習方式自主度和合作學習有效度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②針對教師的“三多”:從師生關系融洽度、學情掌握準確度和體系構建清晰度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③針對課堂的“三環”:從學習目標適切度、練習設計層級度和拓展延伸合適度三個維度進行評價。
2.“3+1”適性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學校在發展學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時,必須留意每個學生某些方面的智能特別突出;而當學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進度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其強項學習,而不是讓學生因此受到責罰。
(2)因材施教原則:所謂因材施教,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
二、“3+1”適性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
1.“自主預習”環節
在這一環節,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設置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生成本課題的重、難點,由目標導入和任務驅動。教師自編導學案,緊扣目標任務,科學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由于分層導學案的設計和實施,學生的預習是自主的,體現自主性。
2.“交流探究”環節
在這一環節,學生提出觀點與困惑,提出異議和可能解決困惑的方法,教師作方法和知識能力遷移方面的指導。
3.“規律小結”環節
通過探究交流合作,小結出本堂課所形成的物理規律或方法。并將其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對知識進行補充建構。
綜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應該多方位改革、創新。在經驗教訓中總結,不斷發展教育上的創新精神,達到應有的教學目的,將現代教育理念與科學技術相結合,以充分調動老師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學習的基礎之上,培養各種探索精神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徐志長.高中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2(06).
[2][美]希爾伯曼.積極學習101種有效教學策略[J].陸怡如,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