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洪英

摘 要:現階段,新課改中提出了三種關于學生學習的方式,即合作、自主和探究學習,但由于高中生易受到高考壓力,在此方面貫徹并不徹底,難以真正實現課程革新,尤其是合作學習的實踐、創新仍存在不少問題。那么,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同時也是學習方法的合作學習,教師和學生又該怎樣從陌生到熟悉,并掌握此方法的要領呢?接下來,根據教學經驗,詳細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希望能對廣大同行起到啟示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模式;合作學習;理論實踐
雖然目前在教學活動中使用最廣泛的就是合作學習法,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務必要充分注意科學合理地運用。那么,該怎樣更好地利用合作學習法呢?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學中又該怎樣凸顯其優勢呢?本文將通過以下的內容做進一步解析。
一、合作學習的概念及意義
合作學習是當前廣為盛行的一種學習方式,可以實現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新課標要求,同時能為學生搭建更好的體驗感悟、創新發展、參與實踐的平臺。而且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合作學習更能大面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并培養出學生正確合理的競爭觀念和合作意識,及學會如何尊重不同觀點等,是實現新課改教學目標的最佳途徑。眾所周知,新課標中最關鍵的教學理念便是以學生為主,即實現學生自身個性化、全面及可持續發展。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采取有效教學措施,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科學素養,能發展培養他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其今后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新課標中要求高中物理采用合作學習,就是為了提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解決問題能力,通過組員間的相互協作,實現并體現學習的目標和新課程理念。
二、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策略
合作學習法并非只是生生間的合作,同時也是師生間的合作,只有實現了生生合作與師生合作,才可以稱之為完整的合作學習,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學成效最佳的目的。
例如,高中物理教學難點之一的圓周運動,即以一定質量的小球在豎直面內的光滑環形軌道上能夠做完整的圓周運動的臨界條件,筆者借合作學習法了突破這一難題,同時小球的圓周運動需要在豎直面內做,筆者還準備了儀器——機械能守恒定律演示儀,
下圖所示:
在進行分組時,筆者首先考慮到不同學生學習成績、基礎知識和性格等因素,為每個小組選擇了責任心較強的學生為小組長,從而實現充分調動組員積極性的目的。同時,每組組員固定在4~6人左右,按圓弧形圍坐促使學生可面對面展開討論。
小組討論一開始,每組幾乎都存在兩種觀點,即小球最高點的最小速度為零乃臨界條件,或小球最高點需滿足小球勻速圓周運動條件:N+mg=av2/r,N=0時速度最小。根據自己生活經驗持第一種觀點的學生認為無法上去,所以覺得小球上升不到最高點的速度
為零;而第二種觀點的學生卻認為產生加速的原因是力,因為向心力小球才可以做圓周運動,所以產生向心加速的原因即向心力。由于意見產生分歧彼此都說服不了對方,討論陷入僵局,甚至還有學生要求筆者做裁判,不過筆者并未表明支持其中任何的觀點,而是要求學生在對方無法相信自己觀點的時候,嘗試著去聽聽彼此觀點是否有道理,去分析其中的漏洞所在。當筆者話音落下,便有學生提到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實驗,通過實驗就可以知道小球是否能升到最高點,其速度是否為零。
學生紛紛表示同意,于是該組組員試著從不同高度釋放小球,對其運動過程進行觀察,從而得出結論——當小球無法升到最高點時會有兩種運動狀態:其一,環形軌道最低點的距離高度等于或小于圓環半徑時,小球會按原路折返,且折返點速度為零;其二,當大于圓環半徑時,小球做出了離開環形軌道的斜拋運動,且脫離軌道的速度不是零。借由這個實驗,學生排除了第一種觀點,知道了第二種觀點才是正確的,同時該小組就全班展示交流了他們得出結論的過程。促使學生全面地了解到“一定質量小球在豎直面內光滑環形軌道上可做些什么運動”,加深理解了小球在豎直面內光滑環形軌道上可做出完整圓周運動臨界條件,再加上彼此的討論交流,學生都能更好地領悟“產生向心加速的原因即向心力”。
在這一過程中,雖然發生了小組合作僵持的現象,不過通過筆者的指導,學生學會了如何聽取別人的意見并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同時因為筆者的一席話,讓學生產生了用實驗尋找真理的觀點,從而對其他學生起到啟示作用,為其今后的學習帶來益處。所以在小組合作中,要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以便學生克服思維上的狹隘不足,提升其小組凝聚力和學習成效。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只有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才有助于學生形成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從而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學生更好地擊破高考所帶來的壓力。
參考文獻:
黎小鹿.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5(11):9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