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丹
【摘要】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嚴密性以及去中心化、充分交流與合作、尊重自我意識等觀點為現代詩歌課堂給予了多方啟示,從教學目標注重“人”的發展,教學內容體現知識的生成性,教師當為“平等者中的首席”等多方引導其教學。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現代詩歌;平等者中的首席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現代詩歌乃語文里的硬骨頭,既難教、難設計、難搞出新意又難學、難懂。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則可給予我們某些啟示,為現代詩歌教學帶來一絲清泉與活力。后現代主義流行于西方二十世紀,后被引入課程領域而形成了以多爾為代表的后現代主義課程觀,此后,多爾提出了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嚴密性四個標準以及去中心化、充分交流與合作、尊重自我意識等觀點。
豐富性指課程的深度及廣度,即課程的多層次的意義性、多種可能性、不確定性、異常性以及無效模糊性等特性;回歸性是“使思想返回自身的人類能力”,認為學生對課程知識的解讀是不斷地在進行著反省與思考的,是動態、發展著的;關聯性指學生在理解課程知識的時候,要與縱向以及橫向的各類知識經驗自然聯系起來,探求文本背后的意義;嚴密性指不要片面的認為一種觀點正確而因此結束了對其他觀點的思考和接納,要將所有的觀點都進行不同的思考組合。
去中心化,即反對傳統的教材、教師、課堂“三中心”,強調開放的教學模式,強調每個人的平等地位,使課程由“封閉式”走向“開放式”,由“單一性”走向“復合性”,由“直線”走向“多元”,實現個體的認知、情感、道德等全面發展。主張各方的交流合作,即家庭、班級、學校與社區之間,學科與學科、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需交流合作,要通過對話來促進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情感、價值觀的養成。尊重學生自我意識,即學習不獨是單一性的知識由外到內的傳遞,更多表現為學習者自主建構知識結構的過程。主張多元化,即提倡差異性,鼓勵個體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解決問題,呼喚個體個性的張揚以及每一個角色都能根據自己愛好選擇信息、發表意見的自由。
放眼現代詩歌課堂的整個教學過程與其中所牽涉到的各類因素,從后現代主義課程觀的四個標準及基本觀點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教學目標的設置──重“人”的發展。多爾《后現代課程觀》指出“編寫課程大綱或教學計劃時應該采用一種一般的、寬松的、多少帶有不確定性的方式。”語文課堂,尤其是現代詩歌這樣一種詩人用整個生命熱情所澆筑而成的文學精靈的課堂,更應該將語文的育“人”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以詩人的情感來引起學生的共鳴。所以,我們應以課堂為樞紐,將詩歌知識的學習與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高尚的人文情趣有機結合起來,達到高度的思想性、深刻的啟發性,對學生整個生命意義給予充分的關注。
教學內容的選擇──知識乃不斷生成的。多爾認為師生必須“通過相互作用發展他們自己的課程”,意義只存在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師文本間、學生文本間的反復磨合升華間。現代詩歌課堂中,教師可根據大體的教學方向進行啟發,針對文本具體特點及學生個體實際需要進行引導,進而發展出滿足學生需求、切合學生興趣、適合學生價值觀的具體教學內容。這樣的內容靈活性強,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隨時做調整,使學生能夠在較少的時間內學到自己需要、實用性強的知識,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良好的促動,可謂一舉多得。
師生關系的處理──教師乃“平等者中的首席”。多爾認為課程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以對話的形式展開的,課堂應該由開放的小組討論組成,從而實現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現代詩歌的課堂教學作為一種以語言為媒介,師生共同運用想象來創造分享意義的過程,它要求師生在詩人用生命熱情澆筑的詩歌童話里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詩人,理解對方,從而在精神層次上得到完美契合。這樣的詩歌課堂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給予者,而成了引導學生在錯綜復雜的問題中學會思考,獲得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接受語言文化熏陶的領航者。
教學方法的選擇──引導學生主動建構。后現代主義課程觀主張對不良結構性知識的合理利用,師生需通過對話建構文本,從經驗出發去剖析文本的復雜性。在現代詩歌的課堂里,教師需采用貼近學生實際經驗的方式來帶領其發現詩歌文本里所蘊含的美妙與復雜。具體操作中,教師可針對現代詩歌抽象難懂的特點,從學生實際生活體驗出發,換一個視角去挖掘它里面的美感和趣味性,挖掘詩人所表達的事物情感與學生的相似處,進而讓學生去發現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詩歌語言的靈動性,并自主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教學評價的設置──多元、開放。“評價應成為共同背景之中以轉變為目的的協調過程”多爾認為評價的目的并非區分學生的等級,它只是一種了解學生個體學習狀況的手段,應是動態的。在現代詩歌的課堂里,評價可由師生一起實踐、討論、總結,形成結果。此過程中,教師需及時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了解其詩歌接受程度及所遇困難,以隨時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之后可將這種過程性的學習效果評價與課后練習、習題測驗這種總結性的學習評價結合,同時評價內容也應重點考查學生對詩歌語言的具體體悟以及文字中所滲透出來的詩人的思維智慧和生動情感。
希望以上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帶給我們的啟示能真正為現代詩歌的教學注入生機與活力,進而形成一個學生主動、教師愉悅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吳軍其.新理念信息技術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鄭冬楠.從語文特級教師流派初探后現代主義課程觀[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
[3]鄭燕芳.多爾的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在成人外語教學中的運用[J].成人教育,2005(3).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