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華
【摘要】為了激發小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展現古詩的深刻內涵。在教學中教師應運用詩配畫,樂配詩,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從無聲到有聲,從無形到有形等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從詩的意境出發,讓學生穿越時空,身臨其境,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有所感,有所悟,欣賞之中出見解,思考當中有交流。在品味古詩內容的同時,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思想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增強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同時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學習古詩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審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身臨其境;理解內涵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學生明白詩句的本意,最主要的是讓學生理解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而學生起初喜歡的往往是它的韻律美,朗朗上口且不冗贅,可在教學中這是不夠的。古詩作為一種文學體裁流傳至今不僅僅只是它的形式美,它的思想內涵,錦筆生花的功力不亞于畫師手下的畫面,琴師手下的琴弦。讓小學生由簡單的喜歡它的上口到真正喜歡它的意境需要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去表達詩中所敘,去揣摩其中思想感情,才能與詩句共鳴。
一、古詩是琴,是畫,有聲有色
在教學中,根據小學生記憶力強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先用古詩的韻律美調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文字韻律上得到滿足,接下來再領會詩句的意思。比如,學《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們可把詩句內容講成故事,然后配上音樂讓學生體會,在音樂中出示畫面:作者乘船回頭遙望岸上,汪倫在岸上唱歌作別,水浮船起,一道道水波傳遞著汪倫對作者的囑托和不舍。作者回眸之間流露出的感動盡情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時讓學生想象一下兩人之間會說什么,假如你是汪倫你會說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又會說什么,說出你的感慨。這樣,整首詩的場景就有聲有色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故事豐富了,人物的感情鮮活了,詩句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明了,整個課堂就像情景演出,讓學生身臨其境。
二、自主創設情境,情景交融
古詩要表達思想感情都要借事或景,敘事就會有情節,寫景就會有畫面。敘事詩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述故事給大家聽,自己發表見解評價故事中的人或事。比如《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講述漁者怎樣的艱辛,想象一下食魚者的享受,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學生自己就是作者,可以穿越時空和古人對話,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動靜結合,聲情并茂古詩含蓄、深奧,有些情境不容易被小學生理解,但抽象的意境讓學生感覺確實很美,卻又抓不住,摸不著,猜不透。比如《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感覺很美,可美在哪里呢?詩中的山沒有特點,山中的小屋也沒有描述,只有楓林似乎還是一處不錯的景色,但它不能代表整首詩的意境啊!細細品味后引導學生:山中伸向遠處歪歪斜斜的小路通往大山深處冒著炊煙的人家,裊裊炊煙和白云相連。可以想象,小屋主人歸來沿青石板路回到小屋生火做飯的情景。而“我”當然要停車欣賞火紅的楓林了。前兩句雖然只是靜態的景物描寫,卻給人足夠的遐想空間。在這幅靜態的山水畫中,我們可以任意的去勾勒動態場面。所以教學中,教師可以動靜結合,讓學生去遐想,去感觸,讓詩的意境“活”起來,讓詩的畫面“動”起來。
三、注重詩句感情色彩的出處
詩人的每首詩都不是單純的敘事寫景,它主要是通過敘事寫景來抒發個人感情。在教學中,講解體會詩的感情色彩和詩人所在的歷史時代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故事有它特定的歷史環境,課堂中,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進入詩境,再從詩句中斟詞酌句,品味詩意,最后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學王安石的詩,詩人生活在那樣一個腐朽墮落的封建王朝,詩人對現實生活極度不滿,所以他的詩大多憂國憂民,具有政治色彩。而李白生活在政治經濟相對穩定的盛世時期,所以他的詩多以贊美和思鄉為主。在教學中,讓學生理解詩句,重點是要理解詩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詩句的時代背景,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詩句情境當中,這樣學到的古詩才有血有肉,才能體會詩句所賦予的生命力。
四、情景交融,激發興趣
小學生起初對故事的興趣只停留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和仄押韻,但小孩記得快忘得也快,原因就是不理解,背誦起來出口成章,但不知所云,更別說所以云。在教學中,我們應借助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比如學《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青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出示畫面,按畫面去講解體會,讓學生想象小孩垂釣時怕魚兒不上鉤時的各種動作和表情。在課堂上學生有交流,有表演,有欣賞,有想象,整個課堂在興趣中開始,在興趣中進行,在興趣中收獲理解。
五、有感而發,理解詩句內涵
古詩是借描寫抒發感情,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學難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抓住古詩句的意思作為重點,從而來解決抒發感情這一難點。讓學生知道古詩詞中沒有單純的描寫,都要借描寫表達一種思想感情,無論借物詠志還是借景抒情。故事內容是載體,思想感情才是內涵。
古詩能激發小學生對語言藝術的興趣。教學中以此為契機,教師用情景交融的教學手段,帶學生走進古詩所展現給我們的意境,產生感情,與古人交流并在思想上產生共鳴。讓學生由對古詩形式的贊賞升華到對古詩內涵的欣賞,這才是教學目的。
(編輯:馬夢杰)